《史記》:用良性的意識,引導人生的走向

國學書舍 發佈 2022-10-07T02:10:59.844700+00:00

一、一個人意識的力量,能夠決定他命運的最終走向。這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我們總是在自己不能清晰覺察的狀態下,由意識的力量驅動著自己在問題面前產生情緒和作出選擇,這就是性格所展現的力量,而我們的人生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一幀一幀被逐漸定格的。

一、

一個人意識的力量,能夠決定他命運的最終走向。

這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我們總是在自己不能清晰覺察的狀態下,由意識的力量驅動著自己在問題面前產生情緒和作出選擇,這就是性格所展現的力量,而我們的人生也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一幀一幀被逐漸定格的。

我們細細揣摩會有這樣一種體會,就是當生活中出現某一些問題和事件的時候,自己的意識深處就會有一種自身都察覺不到的力量來作用自己,去對這件事情產生自己以為正確的態度,或者習慣性的做出一種符合自我性情的態度,我們自身也覺察不到是什麼樣的力量在作用著自己所做出的反應,但自己仍然這樣去做了。

用相對簡單的方式來闡述這種狀態,可以大概地歸納為一個人的稟賦性格,但是人生的一切結果卻都是這些「稟賦性格」造就的局面,就好像面對同樣一種問題,有的人可以平和睿智的方式去處理,而有的人卻只能以暴躁偏激的狀態去對待,不同的方式自然會造就兩種不同的人生結果。

在《史記》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也很恰當地說明了這個現象,這句話叫:夫計之生孰成敗於人也深矣。

意思就是說:謀慮的成熟與否,決定著事業的成敗,這對人一生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

對於人生來說,我們不必謹小慎微地對每一時刻的內心狀態保持警惕,因為這樣的狀態過於焦慮。但是,我們也應該有一種意識,這種意識讓我們能夠覺察到每一種心念的起落以及它的合理與否,也就是讓自己擁有相對成熟的謀慮,這樣做的目的非常簡單而直達本質,就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人生是由兩種因素造就的:一種是主觀,一種是客觀,我們改變不了客觀,但是我們能夠首先從主觀上面覺知自己的心念狀態,儘可能用好的狀態來引導自己的人生,由此對長遠的人生從根源上起到一個好的影響。

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除了面對突發狀況之外,對於人生長遠的規劃以及對重要事情作出的抉擇,同樣是由潛在意識決定著的,而每一種行為可能都會影響著自己的一生,很多時候自己認為或許只是不經意的的一個念頭,但可能影響的就是後面的整個人生,所以我們需要對它們負責。

二、

在楚漢相爭之中,韓信最初被劉邦納入麾下的時候,韓信曾在劉邦面前分析項羽,對項羽平時行事的風格做了幾點重要的總結。

第一:項羽怒吼一聲的時候,千百人都能被嚇得膽戰腿軟,但是他卻不善於任用有才能的將軍,所以不過是匹夫之勇。

第二:他平素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病的時候甚至能同情地流下眼淚,並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吃,但是別人有功勞卻不懂得去獎賞,甚至當別人需要加賞封爵的時候,他把加封賞的印信玩弄的稜角都磨沒了,還捨不得送給人家,這就是婦人之道。

第三:他雖稱霸天下,讓諸侯臣服於他,但是沒有據守關中,而是違背了與義帝的約定,把自己親信的人封為王,諸侯們對此紛紛不平,這是不守信約。

第四: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都被蹂躪和破壞,天下人們紛紛怨恨,導致民心向背,所以名義上雖為霸王,實際上已經失去民心,看似很強大但其實很容易削弱。

以上四點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當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評價歷史時,無法做到足夠全面客觀,而只能憑藉史書去了解一個人,如果韓信對項羽的評價是符合實際的,那麼項羽身上存在的四點便是他失敗的主要根源,因為這都是用兵的大忌。

就好像有一句話所說的一樣,很多事情的結局其實在你剛開始出發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除了客觀的因素會決定事物的具體走向之外,最核心的根本,就在於主導結局的核心人物的意識形態,他懷著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事情,遇到問題的時候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決定了事物最終結果的呈現。

很多看似毫無關聯的結果,或許都是由曾經每一個小小的念頭與行動埋下伏筆之後,逐漸累積的必然呈現。

而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能夠從自己的意識形態開始著手,具備一定的覺察力,能夠覺知那個作用於自己性情的根源,在每一個念頭產生的時候有所覺察。我們雖然改變不了自己的性情,但至少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不被性情過度主導,這才是對人生的一種負責,當你能夠引導自己的心性意識更加溫和與清醒之後,那麼你必然能夠因此獲取更加美好的人生。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