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掉300多個腦袋,晚年遭報應

南巷過客 發佈 2022-10-10T02:34:25.378645+00:00

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些符合時代的特殊職業,比如在刑罰十分嚴苛的古代,就有「劊子手」,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劊子手世家」。今天咱們要聊的這位,就是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他一生砍掉了300多個腦袋,晚年終遭報應。劊子手是特殊職業如何才能證明一個人是否死亡呢?

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些符合時代的特殊職業,比如在刑罰十分嚴苛的古代,就有「劊子手」,有些地方甚至還存在「劊子手世家」。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位,就是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他一生砍掉了300多個腦袋,晚年終遭報應

劊子手是特殊職業

如何才能證明一個人是否死亡呢?想必身首異處大概就是最好的證據了,所以人類從很早就掌握了「砍頭」這項技能。

按理來說砍頭是一件極為血腥的事情,但是礙於大家的好奇心爆表,所以在歷史上甭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施刑現場」,都有著數不盡的「圍觀群眾」

馬丁·莫內斯蒂埃在《人類死刑大觀》中說:「縱觀各種極刑,斬首一直被認為是簡單的死刑,它是隨著人類使用冷兵器而產生的。砍頭易於推行,其所帶來的視覺……可以作為無聊生活中一點「有色作料」吸引看客。」

當然,除了斬首以外,人類在這些年發明了不少刑罰,許多比斬首要恐怖多了。

不過「術業有專攻」,不論再殘忍的刑罰,劊子手都能靈活掌握。而成為一名劊子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以斬首來說,看起來是「手起刀落」之後,人的頭就與身子分離了,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專門訓練過,是無法砍得如此乾脆利落的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清朝的最後一位劊子手,是如何走上「砍頭」之路的。

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鄧海山」

劊子手這個職業,雖然工資待遇不錯,但是卻受人歧視,畢竟整日做這種殘忍的事情,手上沾滿了血腥。因此生於清朝末期的鄧海山,小時候從未想過自己長大會去當一個劊子手

但是父母的早逝加上家境的貧寒,使得四處流浪的鄧海山明白了,只有「富貴之人」才有餘地挑選職業,窮苦之人只要能餬口,什麼都可以做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去拜了一位準備金盆洗手的劊子手佟紹箕為師,希望可以繼承他的衣缽,做「斬首」的工作。

就這樣,鄧海山開始跟著這位師父學習相關技能,為成為一名真正的「劊子手」做準備。

在夜以繼日地練習之下,鄧海山已經可以輕鬆地做到「殺人不眨眼」了,而其師父也覺得鄧海山能夠出師「獨當一面」了,便準備回老家。

在臨行之前,佟紹箕專門囑咐了鄧海山,告訴他做這一行,雖然時間久了人就麻木了,但是依舊要遵守代代流傳下來的「行規」,那就是最多只能砍99個人

自己要對斬首的人數做到心中有數,一旦到了這個數值,就必須收手,不能再續做下去,否則會遭報應

鄧海山當時雖不解,但是見師父極為認真,所以還是答應了下來。

可是到了後來,在日復一日的行刑當中,他早把這一囑咐忘到了九霄雲外,非常享受這個職業帶給自己的「豐厚錢財」

這時有人可能會問,做劊子手真的那麼賺錢嗎?

事實上,公家給劊子手發的錢並不多,但是他們卻可以從中撈油水

因此不少死刑犯的家人都希望他們死之前不要那麼痛苦,簡言之要求劊子手下刀「快、准、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給劊子手塞一些銀錢,希望他能夠在執行的時候給罪犯一個痛快。

總之,鄧海山在當上劊子手之後,日子確實好過多了,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

當然,由於經常出現在刑場上,所以人們對其身份還是比較了解的,因此也不太願意和鄧海山接近。

根據統計來看,鄧海山早早就突破了斬殺99人的大關,最終砍下的頭顱有300多個

他本以為自己能靠著這個手藝衣食無憂的過完後半生,卻沒料到「槍枝」的普及,擊碎了他的美夢。槍枝的出現再加上清朝的覆滅,讓鄧海山的「鐵飯碗」摔得稀碎。

晚年終遭報應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鄧海山前半生一直以斬首為生,除了這個技能別的什麼也不會

再加上這一職業備受歧視,所以在槍殺替代斬首刑之後,鄧海山又過上了貧苦的日子,最終變成了一個乞丐

其實,最初失業的時候他不是沒考慮過「轉行」,可是由於殺人太多,什麼地方都不願意接納他。

而漸漸地,鄧海山也意識到了自己做劊子手做得太久了,殺人太多導致孽障太深,這輩子肯定是無法「洗白」了

因此,鄧海山就在街頭徘徊了十幾年之後,最終在1925年悄然離世

他的報應除了晚年流浪街頭以外,還有終年無妻無子,生時無人問津,死後無人祭拜,算得上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