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保健誤區,讓健康與寶寶同行

商丘網 發佈 2022-10-12T01:08:21.279367+00:00

世界保健日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衛生組織各會員國,都舉行了紀念活動,推廣和普及有關健康知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焦新婷為寶寶做評估

主講專家:

焦新婷,商丘市中心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1992年畢業於原河南醫科大學,從事兒科臨床及兒童保健工作30年,擅長嬰幼兒生長發育評估及促進,多年致力於兒童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早期預防及早期診治。擅長兒童身高促進、高危兒管理、營養不良及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診治。

■閱讀提示

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世界保健日期間,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衛生組織各會員國,都舉行了紀念活動,推廣和普及有關健康知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兒童的保健,骨密度測試、維生素D檢測、矮小症檢測……家長對這些詞語既熟悉又陌生。那麼,什麼是兒童保健,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哪些意義呢?市中心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焦新婷和大家聊聊兒童保健方面的話題。

A 兒童保健很關鍵

現在很多家長只有在孩子生病時才會著急跑醫院,平時對孩子的健康問題卻不夠重視,很少給孩子體檢。焦新婷說,隨著時代的發展,兒童保健早已經是一門學科了,它主要研究兒童各年齡期生長發育、營養與餵養、疾病預防、健康管理和生命檢測等,人們常說的矮小症、佝僂病、高危兒管理、營養不良及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等,都屬於兒童保健方面的內容。

「在發達城市,家長比較重視兒童保健,但是在中小城市還是有好多人對此存在一些誤區。對於孩子來說,做好兒童保健是非常必要的,全面而科學的兒童保健,從備孕就要開始,其目的是保護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焦新婷說。

在焦新婷看來,從生命開始(胎兒時期)到發育成熟(青春期),即18歲以下的兒童和少年,均屬於兒童保健的管理範圍。兒童保健主要服務對象是0歲—7歲的兒童,重點是0歲—3歲的嬰幼兒,其中0個月—6個月的嬰幼兒應該每月體檢一次,7個月—12個月的嬰幼兒每兩個月體檢一次,1歲—2歲的兒童每三個月體檢一次,2歲以上的兒童每半年體檢一次。兒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定期檢查身體可以對兒童成長發育和健康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可以早期發現並消除對兒童發育不利的因素,通過早期干預,指導科學育兒及疾病防治,為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B 缺乏維生素D,症狀有這些

梁園區的樂樂馬上兩歲半了,家人最近發現他胸前的肋骨特別高,走路也有點八字,經人介紹來到市中心醫院兒童保健科就診,最後確診為佝僂病。焦新婷說,佝僂病全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性疾病,多見於嬰幼兒,特別是3月—18月齡,分為初期、活動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據介紹,學齡兒童維生素D缺乏者比例很高,至少超過半數。攝入量不夠、日照不足、生長過快、肝腎疾病,以及肥胖等都是導致兒童和青少年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因素。兒童和青少年在維生素D缺乏時並沒有明顯表現,部分兒童出現的間斷性膝關節或小腿疼痛也幾乎會被認為是「生長痛」,未能引起重視。據介紹,一些孩子會表現為睡眠不安、免疫力下降、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或腹瀉。焦新婷直言:「這些都不容易被家長聯想到是維生素D缺乏。」

焦新婷說,綜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每天攝入400單位~800單位維生素D,才能維持正常生長需求。她告訴記者,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很低,日常飲食難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D攝入量。雖然,通過曬太陽,可以由皮膚轉化一定量的維生素D,但是,這個量很不穩定。曬太陽受所處地區和季節影響很大,窗戶玻璃、衣著、防曬措施等均會阻擋紫外線穿透力。

兒童缺乏維生素D的症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睡眠:表現為多汗、夜間睡眠不安穩、夜間驚醒,或是入睡困難等。

2.骨骼方面:嚴重缺乏維生素D會出現骨骼改變,具體症狀有方顱、雞胸、漏斗胸、肋緣外翻、串珠肋、郝氏溝等,直立行走後可能會出現O形腿、X形腿,或是出現手鐲樣、腳鐲樣的改變。

焦新婷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兒童出現上述症狀,要考慮兒童是否存在維生素D缺乏,可以讓孩子多曬太陽,最好去檢測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如果維生素D水平非常低,需要加大口服維生素D的劑量,同時在補充維生素D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補充鈣質,這樣才能夠促進體內鈣磷代謝。

C 常見誤區要知曉

對於兒童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少家長存在誤區,焦新婷總結出常見的誤區,家長們可以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走進過這樣的誤區。

誤區一: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不用體檢看醫生

平時,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體檢,有些疾病或症狀是需要體檢才能發現的,比如生長偏離、營養性貧血、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視力異常、聽力異常等,通過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體檢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指導家長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培養良好適應能力。

所以,定期體檢不能忽視。

誤區二:孩子胖就是健康的

很多家長都喜歡孩子肥肥白白,認為胖嘟嘟就好。實際上,體重過重或肥胖會消耗更多營養,更需要合理餵養,同時也要防止遠期影響,如成年後的肥胖、心血管疾病,甚至心理影響。

誤區三:能吃粥飯就好,喝奶會上火

醫生在接診時經常發現很多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吃三四頓粥,喝很少的奶,原因是家長覺得喝奶會上火,能吃粥飯就行。實際上,孩子在不斷生長發育,需要很多營養,但消化功能還不完善,周歲前還是要以奶類為主,並保證一定奶量,6個月後再開始添加輔食,學習吃不同的食物。

誤區四:母乳好,可以一直吃不用加輔食

母乳確實是孩子6個月之前的最佳食物,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乳逐漸不能滿足需要,一個是營養需要,一個是進食技能的需要。在保證母乳質量的前提下,讓孩子吃些穀類、蔬菜、水果、魚肉、蛋等輔食,既可以保證生長發育,又可以鍛鍊孩子的咀嚼、吞咽、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功能。

誤區五:孩子要吃鈣片補鈣

補鈣是家長常見的疑問,「醫生,我寶寶是不是缺鈣?」「醫生,吃哪個牌子鈣片好?」……確實,鈣質是兒童生長發育期的重要元素,但有些情況不一定是缺乏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有些需要補鈣的孩子,食補就可以,不一定要吃鈣片。

誤區六:早期教育是上學以後的事情,不用過早在意

有些家長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順其自然就好,不能過早,以免拔苗助長。其實,早期教育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身體健康、體格生長、心理髮育進行全面促進。也就是說,在孩子生長的不同階段,家長通過微笑、說話、擁抱、撫觸、遊戲等,提供良好的刺激和訓練,都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同時,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能力、意志品格,早期教育並不僅是智力開發,在嬰幼兒時期及早進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