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丨臨沂:十年之功鋪展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在臨沂客戶端 發佈 2022-10-14T15:08:27.085502+00:00

十年之功鋪展新時代「富春山居圖」臨沂「繪」出城市新面貌10月,炎熱的酷暑已經漸漸遠去,空氣中滿是秋的清爽。清晨時分,漫步濱河景區,但見頭頂藍天如洗,身旁碧波蕩漾,四周綠樹環繞,遠方鳥兒低翔,別樣風光別樣趣。

十年之功鋪展新時代「富春山居圖」

臨沂「繪」出城市新面貌

10月,炎熱的酷暑已經漸漸遠去,空氣中滿是秋的清爽。清晨時分,漫步濱河景區,但見頭頂藍天如洗,身旁碧波蕩漾,四周綠樹環繞,遠方鳥兒低翔,別樣風光別樣趣。如此美景,讓前來採風的紀小懶一下子放鬆下來,他掏出相機,選景、聚焦、拍攝,一張美照就此生成。

臨沂是一座怎樣的城市?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答案。在市民記者紀小懶的眼裡,臨沂城市面貌乾淨整潔,社區街道清新亮麗,交通環境安全暢通,基礎設施便利完善。「生活在這裡,你會發現這是一座外在有顏、內在有品的城市,她風景優美、高樓林立、功能完備、碧水藍天、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熱情好客,讓人來了就不想走了。」作為一位來自莒縣的「新臨沂人」,自2006年開始,紀小懶堅持用鏡頭定格城市嬗變,講述城市故事。在他的鏡頭裡,漫長的城市變遷變得有跡可循。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16年3月,全市徵收面積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棚戶區項目——東風東關片區正式開啟結算回遷。這一歷史性時刻,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的目光,紀小懶也是其中之一。「東風東關片區在拆遷前就是我們攝影人經常去取景的地點之一,這裡曾是臨沂老城區繁華的代名詞,是承載臨沂歷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古老的陌巷失去了很多發展的良機,它逐漸變得狹窄、破舊、幽暗。」紀小懶說,2012年開始,作為臨沂市確定的舊城舊村改造示範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東風東關片區完成了華麗的蝶變。

雖然東風東關片區在改造建設的時候,紀小懶就對這項重點徵收改造工程有所了解,但當真正站在鱗次櫛比的樓房前,走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時,那一刻,他還是不由得發出陣陣讚嘆。在他的相冊里,一片星羅棋布、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小區,以煥然一新的面貌,以大都市的風采、風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每年5月,位於陽光沙灘三河口隧道附近的花海進入盛開期,約5萬平方米的虞美人、大花金雞菊競相綻放,迎風搖曳。這片於2017年10月首次播種的花海成了紀小懶最心儀的取景地之一。「作為市民喜聞樂見的打卡地,陽光沙灘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這裡春天有油菜花,夏天有虞美人、大濱菊、紅花萱草、大花金雞菊,秋天有百日草,漫步於此,只覺得仿佛走進了一幅油畫中,隨處一拍,定格的都是美景。」紀小懶說,在他的鏡頭裡,他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市民喜歡到陽光沙灘打卡留念。

臨沂濱河景區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濕地,是水利部命名的首批水利風景區之一,2007年2月,被建設部評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濱河景區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國家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濱河景區小埠東橡膠壩區域、鳳凰廣場區域、書法廣場區域、園博園區域等,都是紀小懶拍攝的主要對象。

「濱河景區集『水、岸、灘、堤、路、景』於一體,是具有防洪、交通、景觀、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等多功能的生態景區、文化景區、旅遊景區,它的建立拉開了城市建設的框架,形成了『以河為軸、兩岸開發、一河五片、北上東進、南優西連』的布局,為把臨沂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區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紀小懶笑言,他最喜歡拍攝濱河景區夏日清晨的風景,「這裡是動植物生長的王國,也是攝影者的天堂,在這裡,你能看到各類花卉綠植,也能感受到城市建設、交通路網、生態環境等各領域的發展變遷。」

涑河水質變好了,涑河北街與沂蒙路交會處西側新建了一處口袋公園,濱河景區能拍到烏鶇鳥了,藍天白雲越來越常見了……在紀小懶的相冊里,人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發展的脈動。而在紀小懶看來,城市面貌的每一次變化,都是臨沂全力觸摸「幸福門」的見證。

正如紀小懶看到、拍攝到的。十年來,臨沂圖景之美漸次鋪展,形成了「八水繞城、河河貫通」的水城景觀,「八河十六岸」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期間,臨沂建成綜合公園61處、口袋公園268處,蟬聯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中心城區、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在42%以上,園博園、陽光沙灘等成為市民「網紅打卡地」,濱河濕地、雙月湖濕地獲評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濱河綠道被評為「山東省最美綠道」。十年來,臨沂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市萬元GDP能耗十年間累計下降36.2%,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31.7%,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沂蒙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

十年,足以讓一座城市完成翻天覆地的蛻變。

「我愛臨沂,她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人文美,來到這裡,你會發現,美麗宜居,已經成為當下臨沂的鮮明符號。」紀小懶說,臨沂滄桑巨變,市民見證著,建築見證著,美景見證著,沂河見證著,光影亦見證著,「未來,我會繼續用鏡頭記錄這座城市,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美好變化,留下美麗的光影。」

相關連結

臨沂城市面貌

十年大事記——

2012年 臨沂成為全省和全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

2013年2月 臨沂徵收面積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棚戶區項目——東風東關片區徵收工作全面展開,片區4317戶居民和26處公產單位簽訂徵收補償安置協議。

2014年 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方案獲省政府批覆。

2015年 臨沂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制定《臨沂市2015—2020年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規劃》,確定到2020年臨沂與全省同步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臨沂全面開展黑臭水體排查。

2017年 《臨沂市高鐵片區空間發展規劃》等規劃出台。

2018年 臨沂獲得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臨沂市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布局「一城引領、兩廊帶動、三園集聚、全域協同」發展;臨沂成功入圍國家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制定了《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建設提升項目計劃》;啟動口袋公園建設。

2019年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沭河兩岸生態保護和開發,科學制定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有序推進中心城區由「一河為軸」逐步邁向「兩河時代」;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向北加快北城三期開發建設,向東規劃國際生態城,向南加大羅莊片區舊城改造力度,向西將臨沂商谷、高新區拓展至新西外環,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

2020年 印發《臨沂市深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明確了老舊小區改造的基礎制度和支持政策。

2021年 沂河新區經山東省政府批准設立;出台《臨沂市中心城區老舊小區供配電設施改造工作實施方案》。

2022年5月 經2015年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試點以來,目前共改造完成老舊小區996個,惠及居民15.7萬戶,改造面積1538萬平方米,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臨報融媒記者 褚菲菲 攝影 市民記者 紀小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