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蘇州木木 發佈 2022-10-28T03:50:30.404116+00:00

談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我總要提及周作人先生談喝茶的一段話: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

談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我總要提及周作人先生談喝茶的一段話:

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至亦斷不可少.....

這段喝茶的雋言頗有妙趣,且很可代表中國人生活的審美心態——美的生活,總要有閒適的時光做一些看似無用卻可令自我愉悅的閒雅之事。這些事或許無關他人,只令自我產生性靈的歡喜,似那不可贈人的嶺頭白雲般,可堪自相怡悅,不可持之贈人。但這些「無用」的美事對中國人來講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劉悅笛先生說:「中國人始終在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話真是一語道破中國人生活美學的精髓。歷代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業理想,亦不過求得有一太平盛世,可以在春天裡和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在清澈的河裡洗洗澡、吹吹風,然後在夕陽的殘照中唱著歌回家而已。這種瀟散閒適的理想亦被中國儒家的聖人孔子所稱賞神往。

生活是實的,美是虛的,美的生活是「實」與「虛」的融合。在尋常的生活中蘊藉著美,最普通衣食住行之間,存在著細微的美的光華。「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我們不必刻意追求,中式的美早已潤物細無聲般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只需要順著中國的傳統自我發現而已。

明代文人陳繼儒在他的《岩棲幽事》一書中說:「香令人幽,酒令人遠,石令人雋,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閒,杖令人輕,水令人空,雪令人曠,劍令人悲,蒲團令人枯 ......花令人韻,金石令人古。」香、酒、石、琴、茶 ......諸般長物,是當時文人雅士生活中尋常的陳設品,但正是這些長物映襯的人有了雅致、有了妙味。若山間的一抹雲煙繚繞徘徊,使青山變得靈秀雋逸起來。

我們在當下亦能看到中國人生活美的掠影——

在江南細雨朦朧的深巷中,美好的女子穿著旗袍撐了油紙傘,煙視媚行,搖曳生姿,踏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如夢幻一般。或穿著漢服的女孩子,醉於海棠花下,笑靨淺淺,一派天真玲瓏,引得偷覷的遊人落花滿衣都不管。女子精巧的釵飾細物,繁複的精巧絕倫的紋樣,有著傳承千載的文化意蘊,豆蔻韶華中待人以贈,便一枝玉釵,亦是芳心託付,此生契闊。

古典林園,苔牆斑駁,蕉影簾深,古石秀木,碧蕪隱約中漫步小園香徑,閒人似游畫中。漏窗泄景,遊廊引夢,小閣樓台,水榭花亭,綠波浮鴨,柳陰舞鶴,花月朦朧里可吟橫斜疏影,竹里梅花。天人共趣,物我兩忘,是遊園之美。今人流連繾綣園中,似與古人同賞相契,審美之事,會心千載,游無古今。

柴米油鹽,鱸魚蓴菜,不食不時,不餐不美,飲饌之道,食養之方,為中國歷代講究生活美學的人所重視。一些菜餚,為文人美食家所創,有的既好吃,又有著頗美的典故,如蘇東坡的東坡肉。也有些可能今天吃起來並不大好吃,但食相甚美,描述亦清絕可想,若《山家清供》《養小錄》裡諸多菜餚。大概中國的文人,都是生活上的美學家,他們往往能從尋常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豐富美,使其當時或許不那麼富裕的物質生活從美的方面豐饒圓滿。這是我們從今天也能從味蕾上可以感受到悠悠傳承里中式生活的美。

......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是亦新亦舊的一代人,幸好,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那麼深厚,那麼值得我們自豪,我們不必過分擔憂全球化對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產生毀滅式的衝擊。中國的文化是包容的,中國人的審美也是包容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歷代的文明或有被野蠻入侵的時候,最終當時野蠻入侵的文明都變成了中華文明之海里的一朵浪花,文化有傳承有吸收才有更深更遠的成長與進步,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也在兼收並蓄中變得愈加充實與完備。

那麼,我們不妨閒人自樂,偷得些許浮生光陰。小窗欞扄中聽雨打芭蕉,探園花自落,優哉游哉的玩味那檐下避雨的鳥鳴嚶嚶。攜一本隨筆,品一晌茶煙,機心都忘。甚至,美的連這個世界都忘掉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