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沒千年的中國超級工程,石窟呈北斗七星分布,究竟是什麼用途?

科普啓示錄 發佈 2022-10-28T07:54:30.379751+00:00

1992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龍游縣,一個村民偶然釣上了一條重達37斤的大魚,不想這卻「順藤摸瓜」,引出一座中國古代的超級工程:一座不知何時修建的洞窟群落,一串在北斗七星指引下建成的未名地宮,一段至今未解的千年之謎…

1992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龍游縣,一個村民偶然釣上了一條重達37斤的大魚,不想這卻「順藤摸瓜」,引出一座中國古代的超級工程:

一座不知何時修建的洞窟群落,一串在北斗七星指引下建成的未名地宮,一段至今未解的千年之謎……

鳳凰山上「鳳凰游」

20世紀50年代,中國各地都飽受著洪災的侵襲。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北郊的「石岩背村」,卻是個背山面水、坐北向南,風水絕佳的難得寶地

突如其來的天災逼得村民們不得不遷徙高處來躲避漫延的洪水,這個高處就是村莊後的鳳凰山。

鳳凰山上因為地形的原因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潭,村民們搬上山後便依水而居,依賴山上的水潭為生,這裡的水可以供他們洗衣、做飯、挑水、捕魚。這樣避世的桃源生活安然又質樸,直到1992年,村中的年輕人在這裡釣到一條重達37斤的大魚——

鳳凰山上的水潭多得不計其數,也深不可測,都被起名叫做「無底潭」。「無底潭」的水可以供人們浣衣、撈魚,卻始終沒有人敢下到潭裡一探究竟,所以這條重37斤的大魚現世的那一瞬間,人們的對深潭的好奇也達到了頂點:為什麼潭裡能源源不斷地出現魚,它和河道是連通的嗎?潭水裡面究竟有什麼?!

懷著這樣的好奇,村民中的吳阿奶、鄧壽富和毛榮貴、陳龍私下商量了一番,隨即一拍即合;把水抽乾,潭水裡究竟是大魚魚群還是怪物,抽乾之後一目了然!

說干就干,四人先選定了一個面積小一些的水潭,然後搬來了一台柴油發電的抽水機。這個水潭表面積只20平方米左右,按道理一台抽水機完全綽綽有餘。可怪事出現了——在抽水機工作了整整一天一夜之後,水位沒有任何變化!

一直在旁邊守著觀察的四人來了興致,又害怕又好奇,但也覺得既然已經開始抽水就得弄個水落石出,於是又立馬聯繫了幾台抽水機運上山。

在幾台抽水機一起工作了幾天幾夜之後,水位終於有了明顯的下降,露出一塊看不出端倪的石頭尖來。這塊石頭看起來莫名其妙的,上面有著村民看不出紋路的花紋,但明顯來頭不小。

隨著水位的進一步下降,一道同樣刻滿花紋的石壁緩緩浮現,接著是道道向下的台階、尖聳著的魚骨狀巨大石柱……最後是抽水到第17天時,潭水見底,沒有魚群、沒有怪物、也沒有沉底的金銀珠寶,展現在眾人面前的是一個狹窄逼仄的洞口。

這個洞口通往哪兒呢?看不到盡頭。只是有村民想起,這個地方在春秋時、唐朝以及清末都發生過戰爭,那這些洞會不會是打仗時儲存糧草和戰利品的地方呢?只是洞穴隨著時間的洪流逐漸被水而淹沒。

抱著這樣的揣測,膽大的村民揣著手電組隊就進了洞。畢竟抽水機花了他們好大一筆錢,如果弄不清結果、什麼也沒落到的話,豈不是虧大發了。

一行人進了洞,洞裡有什麼呢?什麼也沒有,除了一座恢弘大氣的宮殿——雕龍畫棟的樑柱立在洞內,撐起了一座空曠幽寂的「水底龍宮」。更邪門的是。這個洞底絲毫不像曾經有魚生存過的樣子。

「無底潭」下有座「龍宮」,這樣的消息很快就吸引了國內考古學家的注意。他們趕來一通摸索加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抽!繼續抽,其他潭水地下應該有同樣的洞。洞底的台階和構造都說明它不是獨立的洞,說不準鳳凰山上錯落有致的水潭就是為了掩蓋潭底相連的水下建築群。

果然!等到村民們與考古學家一起把附近的水潭抽乾之後,水底顯露出一共七個制式相同、設計一樣的洞中宮殿來。這七個洞窟基本都是倒斗狀,頭小肚子大,而且是入口越小,內部就越大。最小的洞窟都大概有300平方米,最大的則是有2000平方米左右。

宮殿皆是用幾根零星的石柱支撐著,殿內有石頭建造的池子、和人工挖鑿的斜坡。石壁上刻著些許的紋路,有些是鳥魚獸紋,有些則是簡單的閃電狀、虎斑狀紋樣,除一個無頭雕像外外沒有什麼文物。

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洞與洞之間有著一定的間隔距離,從地上看來,竟恰好呈現出北斗七星的布局!而北斗七星無論是在星象還是奇門遁甲上,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地位。

龍游石窟的前世今生

考古學家們對這個地下石窟建築群展開了詳細的調查。首先是龍游石窟的挖鑿年代

一號洞窟內的石壁上刻有壁畫,飛鳥、烈馬、魚獸皆在其上,可是無論從壁畫的雕刻手法也好、還是紋樣的細節特徵也罷,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其真正的誕生年代。

其中鳥圖案的特點像生活在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可壁畫上魚的造型與勾畫特徵又像上古傳說里才有的鱟魚,因此,石窟的建造年代一時間眾說紛紜。後來有專家根據規模的大小、建造手法與所需人手推測,其建造時間可追溯到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秦朝阿房宮時期。

隨著考古挖掘的展開,人們隨即又發現了20多個新的水中洞窟,甚至已經不再局限於鳳凰山上,而是在衢江的北岸,上至小南海鎮中埠、定埠、團石汪,下至蘭塘鄉鳳基坤、胡鎮鎮曹壟等,所有的石窟加起來總面積更是超過80萬平方米。

那新的問題就出現了——這麼一個規模龐大的石窟群落是如何被淹沒的?

天災說——龍游石窟所處的地方靠近衢江,而衢江屬於錢塘支流,正處於古代大洪水肆虐的地帶。

所以龍游石窟很有可能是在被廢棄之後經歷歷年的降雨與河水倒灌,逐漸從洞窟變成池塘,到最後的蓄水極深的水潭。這一推測還是很有可能性的,畢竟在被開發之後,其中仍有兩個洞窟因為水流倒灌而被關閉。

人禍論——還有一種比較小眾的說法則是認為,龍游石窟的最初選址就是抱著有一天不用之後可以引水淹掉的打算。

這種說法是建立在越王勾踐藏兵論的基礎之上,認為勾踐打算在此地廢棄之後,直接引衢江水將其淹沒,所以這些水底石窟處處相連,還直通河道。當河水暴漲時,虹吸效應就可以和雨水、暴漲的河水一同上下兼顧將石窟淹沒。這也就是為何石岩背村村民抽乾潭水後不見魚群的原因,魚群早已順著河道溜之大吉。

對龍游石窟的建成年代與淹沒成因進行一定推測之後,專家們的注意力落在了最大的疑惑之上——這個石窟是如何修成的?這麼一個巨大的工程究竟是用來幹嘛的?在浙江這片擁有著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歷史大地上,龍游石窟自然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而又難猜的面紗。

千年前的「超級工程」,有可能是什麼用途?

【祭祀說】

龍游石窟主要七個洞窟的布局呈北斗七星狀,其他大大小小的洞窟也幾乎按照星宿排列,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中國古代的星象崇拜

古人擅長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所以很多現代出土的墓葬群里都有以壁畫形式展現的星圖,比如河南洛陽尹屯出土的新朝王莽時期的墓星圖上就有通過人物或者馬、鹿等動物來表現星官。

龍游石窟空曠的大廳、清晰可見的壁畫、刻紋,都讓人不禁將其與祭祀用的地宮、神廟聯想起來。大廳之所以沒有放置東西,則是因為需要容納一大批進行叩拜儀式的信徒。石窟里有向上的天窗(被現代人認為是出入口的階梯斜坡),也有通向地下水道的石池,引申通天達地的意義,也可以用來蓄水。

更重要的是,負責儀式的祭司可以根據天窗位置日照月落的移動觀察星象,水池也可以被視作是古代祭祀儀式上必不可少的「祭池」——也叫做畤。從這一角度來說,龍游石窟很可能是秦漢時期某國的祭祀神廟!

【倉儲說】

石窟偌大的空地區域是困擾世人的謎團之一,也是許多專家研究的重點。許多陵寢、墓室、地宮宮殿、洞穴居住、採石場的猜測論都因為石窟內的空空如也而不成立。在眾多基礎之上,浙江大學的褚良才博士提出了「囤糧說」。

這一猜測並非空穴來風。首先,龍游石窟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三水匯通之處,是水運的交通要塞。經濟上而言,在這裡可以挖洞囤糧減少運輸費用;

戰爭上來論,這樣大大小小的洞窟可以貯存糧草和兵器,掩人耳目。但是洞窟內的低溫和潮濕又著實不是存儲糧食和兵器的好環境,而且洞穴挑高,如果用來存儲東西的話,上空的大片區域都被空置,又造成一種不必要的浪費。

【藏兵說】

與倉儲說十分有緣的另一個推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鴻勛提出的「藏兵說」,他還是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會長,因此在對龍游石窟的構造和布局進行探測後,提出了「可能是用來藏兵備戰」這一論點。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提出一個「權力組織下有計劃勞動的結晶」的觀點,重在強調古代許多看似不可能的偉大建築都是在專制的統一調度下完成的。只有權力組織的專制集中下,才能出現統一的高效活動,這也是龍游石窟被認為是私兵挖鑿備戰之地的原因。

楊鴻勛在實地考察後,推測開鑿工具為青銅器,進而斷定朝代為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與越王藏兵是很符合的。加上根據《史記》的記載,勾踐首次發兵伐吳帶了近5萬士兵,而以龍游石窟群目前已發現的36個洞窟來看,這個容量也是符合的。

更別提這些洞窟內還有石房、石室、水池、石池等用於生活、軍備鍛造的設施。而且鳳凰山附近地勢平緩,就連鳳凰山也不過是高度不超過百米的丘陵,這樣的地勢是非常適合隱蔽訓練的。

在現代:巧用石窟,意義非凡

龍游石窟的謎團至今仍然困擾著專業的考古人員,大家都從各自的領域提出假設,又紛紛被推翻。或許要解開它的謎題還要等上許多年,但這並不會阻礙人們研究步伐的前進。

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證實自己的論點,龍游石窟群現在已經減緩了旅遊開發進程,為科學的發掘和探查而讓步。

龍游石窟在建成之初是經過仔細謀劃、測量和布局,在一個時期內連續完成的,它的牆體厚薄、承重支撐、石料的規劃……都是有事先準備過。

古代受技術的限制,他們是如何進行地下的測量、定位和爆破的?然而古代人不僅做到了,還做得巧奪天工。這些在現代看來都十分複雜的操作,對現代建築工程意義非凡。

專業的建築工程人員可以在龍游石窟這個基地學習如何開發與利用地下空間、如何優化岩土工程、現代採礦工程。

當然,對地方經濟而言,龍游石窟最好的處理後續就是開發成為旅遊基地。目前,龍游石窟已經實現了作為旅遊景點向外接客,對外開放的共有五個謎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一覽。

此外,除了旅遊之外,藉由石窟處於水底、地方寬闊且雖狹小卻可採光、通風無礙的特性,石窟移作防空洞等軍備設施之用也不是不可。只是,要改造成為防空洞,還需要新設多個出入口以及通風設備。而這樣的改造對於這座存活了千年的歷史文物而言,又未免太過破壞了。

龍游石窟作為大型的古地下洞室群,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文物價值。與其大動干戈將其改造為今用,不如保存它、珍視它,去了解它的故事。

這裡或許曾發生過無數歷史的巨變,可如今只剩下了一座又一座緘默不語的洞窟,迎來世人的驚嘆。這些在千年之前就存在的歷史文物與建築見證了光陰的流逝,以滿身的歲月痕跡為證,等待著人們去破解與探秘。


參考資料:

  1. 杜建軍:龍游石窟的價值與保護,文物鑑定與鑑賞. 2015,(02)
  2. 鄭偉忠、葉瑋:浙江採石文化遺蹟的價值內涵與旅遊開發,浙江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34(02)
  3. 李建敏:龍游石窟:史前文明的遺世之作,飛碟探索. 2001,(06)
  4. 孫鈞、凌建明、賈崗、占躍平:從工程科學角度看浙西大地的龍游石窟,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1,(01)
  5. 鄭菊花:龍游石窟的旅遊開發問題,內江科技. 2010,31(09)
  6. 席輝:鄉土建築與龍游石窟的關係探析,安徽農業科學. 2012,40(17)
  7. 杜建軍、杜威:龍游石窟保護工程的應用研究,科技創新導報. 2013,(34)
  8. 陸民:龍游石窟是古代大型的秘密戰備工程,姑蔑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國先秦史學會會議論文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