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徠卡M6相機(復刻紀念版)

攝影之友 發佈 2022-10-31T02:37:06.320481+00:00

照片即歷史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為我的偶像毛曉彤拍一套照片,感謝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謝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M61981年徠卡推出M4P相機,加入了6條框線,並且在M相機上第一次出現紅點商標。

照片即歷史

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

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為我的偶像毛曉彤拍一套照片,感謝各位新朋友的加入,更感謝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

M6

1981年徠卡推出M4P相機,加入了6條框線,並且在M相機上第一次出現紅點商標。然而,徠卡M4P依然是純機械相機,面對80年代全面自動曝光的日本相機,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徠卡M相機用戶已經發生較大變化,重新推出TTL測光相機再次提上議事日程。

10年前,徠卡曾經推出M5相機追趕技術,然而M5市場反響不佳,徠茨家族都難以為繼。70年代徠茨家族出售了大部分股份,之後徠卡在加拿大工廠生產M4-2和M4-P相機,加拿大時代還生產了許多經典鏡頭,包括早期的50/1.0。

1984年徠茨在M4-P的機身基礎上加入了一套TTL測光系統,推出M6相機。由於1986年徠茨公司將照相機業務分離出來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因此M6早期紅點在1984年-1987年是LEITZ標,1987年之後是LEICA標。

M6相機的左肩則是刻有LEICA M6字樣,徠卡M6換了LEICA標後,有一段時間出現了只有M6字樣的機器,叫做大字機,但很快又改回了本來的LEICA M6。

此外,1990年到1993年有一批銀色機身使用了一些黑色部件,被叫做熊貓機。

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M6版本,用料略有不同,功能都是一樣的。最早的M6使用了一些M4-P的材料。最老的M6距離現在已經快40年了,也是很老的機器了。

除此之外,徠卡M6有數量驚人的限量版,有幾十種,我會在結尾的時候給大家整理一些。

徠卡M6從1984年開始生產,到1998年進行了一次調整,加入了機身直接TTL閃光功能。這種新的M6體型比老M6略大,快門盤也增大,所以俗稱「大盤機」,為了對照會把原來的M6叫做小盤機。今天文中M6就是小盤,大盤會專門指出。M6相機整體在2002年前後停產,被MP相機所替代。

根據徠卡公司的說法,徠卡M6的總產量是17.5萬台,如果加上大盤機超過20萬台,是徠卡M3之後徠卡產量最大的M相機。

大盤機頂

小盤機頂

整體性能

快門:快門使用B,1秒-1/1000秒機械橫走布制快門,閃光同步速度1/50秒,有一個專門的半檔。大盤機的快門盤更大,調整也更順手,徠卡的小盤調整快門比較吃力。

測光:相機使用中央重點TTL測光,小盤機身本身沒有開關,快門上弦狀態下測光系統就啟動了,使用一個SPD測光器。

M6的測光指示只有兩個箭頭,兩邊一樣亮就是曝光正常。只亮一邊說明過或者欠。但是M6還會出現兩邊都亮,但是一邊亮一邊暗的情況來提示過一點,欠一點(官方提示欠半檔)。

大盤機指示要更清楚,是兩個箭頭加一個紅點。紅點亮起說明曝光準確,只有箭頭說明過和欠。然後用箭頭+紅點表示過一點,欠一點,替代過去練眼神。

小盤取景情況:

大盤取景情況:

框線和取景倍率:徠卡M6的取景倍率依然是0.72。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旁軸相機的取景器角度是固定的,不像單反能夠看到什麼拍什麼,因此一些旁軸取景器本身也是有角度的,我們用取景倍率的說法來提示。取景倍率1,說明看到的就是實際大小。取景倍率0.72,說明看到的東西是原本72%大,取景器相當於廣角。取景倍率0.5,說明看到的東西只有原本的50%大,取景器相當於超廣角。

0.72倍率能夠更好地使用35mm鏡頭。

M6一共有3組6條框線,亮線框技術,帶有一定視差修正功能。

框線分別是28/90,50/75,35/135。

M6的測距基線長69mm,由於有0.72的倍率,所以實際測距基線49.9mm。旁軸相機實際測距基線越長,對焦越準確。

大盤機後期出現了0.85和0.58兩種新倍率取景器,前者適合50,75,90頭使用,後者適合廣角和超廣角。兩種新倍率各少一條框,0.85的沒有28mm,0.58的沒有135mm。

此外,徠卡說明書提示,M6的0.72的平視的大取景範圍可以當24mm理解,全部取景範圍可以當21mm理解。

0.72倍率是最便於使用的,也是最常見的。一般情況下,用戶會在第二台,或者第三台徠卡時才換倍率,而且0.58和0.85倍率機主要集中在MP上。

操作:M6使用的依然是傳統手動曝光流程,沒有自動檔。裝片,過片和倒片都延續M4的模式,整體依然是開底蓋,如果習慣熟練掌握,的確可以比大開門的裝片更快一些。

在加速過片方面,可以通用手動快速過片器和電動過片器,但現在的大部分徠卡M用戶都只使用過片扳手,使用手動快速過片器的都很少。(也就是LEICAVIT,貴得嚇死人!)

操作與一些問題

從操作來看徠卡M6就是那種70,80年代手動相機的感覺,手動曝光,旁軸框線取景,黃斑對焦。如果熟練掌握那麼一張照片拍起來是很快的。

如果要使用閃光,那麼只需要使用那種單點手動曝光的閃光燈就能輕鬆使用。

徠卡M6也有一些操作不太方便的地方。

它的背盤調感光度,那個轉盤是按壓後才可以旋轉,而且還精確到了1/3檔,用起來有點吃力。

然後就是那個電池蓋了。徠卡M6機身正面那個圓圈就是電池倉,擰下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也有當中有一個一字的蓋子,但那種蓋子嚴重破壞了機身的美感。

跳框是自動的,上什麼鏡頭會自動跳框,由於這個部件使用非常少,所以故障率也比較高,如果是35和50頭需要切換的用戶,這個故障是一定要修的。

此外,有一批M6因為塗裝問題會出現機頂起泡的情況,雖然不影響功能,但是樣子非常難看(圖就不上了,很密集恐懼),有一陣子這種起泡機的價格會低不少。但這並不是黑色M6的通病,我的M6是1995年產的,就沒有這個毛病。不過如果實在看不下去,現在可以取找人給相機重新塗裝,上個黑漆什麼的。

M6整體還是相當耐用的,我因為拍照特別多,一般快門2萬次左右保養調整一次。不過,就算整體把M6的快門換掉,其實也沒多少錢。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第一次玩徠卡,那麼M6是最合適的相機,既能夠體會到徠卡旁軸相機的操作和各類M口鏡頭的魅力,在操作上也相對便利。特別是測光功能,大大簡化了操作。

儘管徠卡說M6是M的標誌,但我覺得如果徠卡復刻M3也會說M3是徠卡的標誌的。

對比M6和M3:M3可以在熟悉M系統後再玩,且不說測光,M3相比M6有2大困難,其一是M3的裝片較為麻煩,還不是爪式快速裝片,倒片也需要搓搓搓。但真正的問題是M3的取景倍率比較大,有0.92,自帶3條框線50,90,135,對旁軸鏡頭的絕對大戶35mm不太友好。

對比M6和M7:其實第一台玩M7也可以,但M7畢竟是電子程度很高的相機,它的快門只有2檔機械檔,多少缺失了一點徠卡機味兒。

對比M6和MP:東西其實一樣,但是MP比M6貴。初玩徠卡就是玩個紅點,大佬才低調。

等M6用多了,熟悉了系統,再用M3,M2,能更好體會老徠卡的風味和樂趣。或者覺得懶了,搞一台M7用用,那樣能體會到M7的方便。

其實徠卡機身真沒什麼好說的,就是看個樣子,整體機能簡單而成熟,操作也算便捷。徠卡真正的奧妙是隱藏在徠卡鏡頭裡,M6推出後,特別是徠卡相機公司獨立之後,他們開始進行一系列非球面鏡頭研發工作,夯實了自身在135鏡頭領域的強大優勢。

最後我們聊聊M6的限量版。

M6的限量版是徠卡相機里最多的,基本就是換皮刻字之類的,有一些是專門定製的,也有徠卡自己搞的。

各類限量人氣不同,有的限量像模仿M3造型的M6J,後期的黑漆大盤機人氣都比較高,而一般刻字相機就一般了。

此外,M6也有金色,甚至是鑲鑽的紀念版本,都是土豪用的。

反正各種都放一點,大家看個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