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復出的供銷社,為什麼值得我們警惕?

羅sir職話 發佈 2022-11-05T06:17:13.929780+00:00

今年以來,尤其是最近的一個月時間裡,「供銷社」這個消失許久的詞彙,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個幾十年前的產物,在今天再度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復出,而在這背後,變化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對它的態度,更是宏觀上對於經濟二字的另一種權衡。

今年以來,尤其是最近的一個月時間裡,「供銷社」這個消失許久的詞彙,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個幾十年前的產物,在今天再度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復出,而在這背後,變化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對它的態度,更是宏觀上對於經濟二字的另一種權衡。

得與失,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之重要。

《湖北日報》10月11日報導,湖北省將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已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1300多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基層社社員達到45萬2000人,供銷合作總社相關負責人稱,爭取2025年全省基層社社員達到150萬。

不僅是湖北,2019年以來,寧夏供銷合作社累積投入資金2990萬元,撬動社會資金6553萬元,新改擴建鄉鎮級供銷合作社179個、村級供銷合作社70個,全系統基層社總數達到249個,鄉鎮供銷合作社覆蓋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92.7%,服務覆蓋面達到95%以上。

《蘭州日報》也報導稱,在疫情中,該市供銷社直屬企業線上服務不打烊、線下配送及時,保障當地居民「菜籃子」。

除此之外,供銷總社還開啟了招聘工作,2023年計劃考試錄用機關工作人員,並歡迎廣大有志於投身供銷合作事業的優秀青年踴躍報考。

把這些所有的信息匯聚到一起,資本市場的反應則十分敏銳,11月1日,滬深兩市的供銷社板塊大漲超8%,一些供銷社系統控股或參股的上市公司紛紛漲停。

而《證券時報》也報導稱,多家上市公司將為部分省市供銷合作社的冷鏈物流項目提供產品和服務,助力實行鄉村振興,深耕惠普金融,多舉措推進農業業務發展等等。

作為一個曾經「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以今天的90後乃至00後的視角來看,對供銷社的認知和概念應當並不深刻,在談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才是供銷社?

為什麼說,供銷社的復出,值得我們警惕?

在談到供銷社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解讀一段話:「我們的現代化道路不會輸入別國的模式,也不求輸出自身的模式。」

這句話的意義非常大,可以說奠定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基礎,而這句話的本質含義我相信很多人應該多少已經有所了解。

在這句話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今天供銷社的問題,或許視角要更明朗得多。

供銷社最早其實可以追溯到沙俄時期,後來被隔壁鄰居給發揚光大,供銷社在當時當然是好東西,供銷社的東西賣得比別人便宜,只要其他商店貨架上有的,供銷社就賣的比他們便宜,這還不夠,最後隔壁鄰居還對私人商店下重稅,這就導致個體戶越來越難,最後紛紛倒閉,於是江湖上就只剩下了供銷社。

這是隔壁鄰居關於供銷社的故事。

不僅如此,像藥店、理髮、餐廳等第三產業,隔壁都可以做到類似於供銷社的那般地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計劃經濟」,沒有私人經濟。

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當市場的商品價格突然開始下降的時候,商品本身就會變得稀缺,變得奇貨可居,於是人們為了購買商品,不得不花費其他的競爭成本,而不再是出價的高低。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隔壁在「計劃經濟」時期一直在排隊,他們買麵包要排隊,買肉要排隊,買菜依然要排隊,很多婦女大清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排隊買麵包,雖然麵包足夠便宜,但由於成本和盈利的原因,導致商品短缺,於是人們不得不花費金錢之外的成本來參與競爭,那就是排隊。

當大家都把時間花在排隊上時,試問誰來生產,誰來耕地呢?從社會的總效益來講,無疑是一種倒退。

這是隔壁最終解體的一部分原因之一。

今天供銷社的復出,當然應該不會再走幾十年前的老路子,因為這條路在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後基本已經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走不通。

但問題在於,供銷社的本質有沒有變化呢?市場下的供銷社,還能被稱之為供銷社嗎?

從常識來判斷,不管是供銷社還是集體食堂的經營,必然會擠占原本的民營超市和餐飲行業,因為市場就這麼大,新加入進來的玩家一定會重新開始搶奪市場份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供銷社做多大,民營經濟的損失就有多大,如果裁判開始下場踢球的話,球員又怎麼玩得過?

當供銷社越來越多的時候,甚至擠占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的時候,對於權力的尋租現象,就一定會發生。

雖然在早期,由於供銷社的便宜實惠,由於食堂的飯菜可口便宜實惠,能夠讓消費者獲利,可一旦民營個體戶開始被清退出場,對權力的尋租只會越來越嚴重,就有可能會再度出現商品的短缺,從而出現排隊現象。

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一件商品的價格低於市場價的時候,那麼理論上該商品生產的越多就會虧損的越多,在扣除人工費用原材料費用和運輸費用之後,該商品如果不加以限制生產,那麼對生產者來說,就一定會瀕臨倒閉。

因此,短缺就成為了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一個重要的時代特徵。

這是我們需要警惕且提防的第一個點。

以今時今日我們所處的環境回望「供銷社」這種幾乎是歷史性的名詞,我們除了需要提防供銷社本身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之外,我們也的確有必要看到供銷社自身的好處。

由於我們的地域遼闊,一定會有一部分農村人口分散,農產品投資周期長,這是市場不願意進入的地方,這種下沉回報慢的市場,當然就適合供銷社來進行慢慢滲透,慢慢進入,以幫助當地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在特殊時期,例如疫情期間,供銷社也能夠起到保障物資,穩定物價的作用。

當然了,嚴謹來說,供銷社一直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視野,只不過隨著時代演變,供銷社在經濟里的影響力和扮演的角色出現了一些變化。

以目前對供銷社的定義來看,更多的還是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合作經濟組織,更多的還是對農業進行資源整合和統購統銷。

因此,我個人大膽假設一下,基於供銷社特殊的含義和定位,未來它大概率不會出現在主流大型的城市之中,更多的是為了做下沉市場和農村地區,以平衡農業資源和整合農業,以最大化利用並提高這些地區的效率。

換句話說,供銷社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充當民營經濟中不願意去不願意投入的地方,例如一些偏遠的山區,人口密度稀少的地區等等,在那裡,供銷社應當大有所為。

《北京商報》也曾指出,在市場經濟的當下,供銷社基層社除了發揮最開始的保障農村地區物資供應、穩定物價外,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託管等功能的綜合中心。

我想,這大概就是對今天供銷社最好的定義和解釋,並應當給予這些解釋,劃定紅線,以免供銷社進入大城市,擠占民營經濟市場。

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供銷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591萬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2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

平心而論,今天的供銷社更多的是市場經濟下振興農村的一種措施,且供銷社也應當只能用在鄉村,振興鄉村,不應該染指已經充分市場化的城市。

當然了,從好的角度來看,這種美好的願望是非常誠懇的,但我們也很難具體而言未來供銷社如果一旦繼續發展壯大,會否開始布局城市,擠占原有的民營經濟市場份額。

供銷社的存在有利有弊,利的方面當然是可以幫助重振鄉村經濟,能夠很好地幫助資源稀缺人口密度稀少的地區獲得較好的資源,另一方面供銷社還能夠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今天的經濟增速放緩和歷年刷新高的畢業生是一個比較大的就業問題,而供銷社的出現,此刻當然可以很好地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當然了,世間萬物有利有弊,一方面我們需要警惕供銷社的發展壯大蠶食民營經濟,從而失去市場的競爭,導致商品的短缺,最終讓消費者承擔更大的代價。

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警惕供銷社進入大城市,讓更多的民營經濟從業者失去工作乃至失去收入。

今天我們重新拿起了供銷社這把大劍,如何利用,取決於我們應該怎麼用,以及把它用在什麼地方。

用得好,自然會造福更多的人,可一旦脫離了最初的初衷,也極容易釀成一部分危險,或者說,讓一部分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80年代的傷痕文學,今天不應該重現。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