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術語—十四絡脈

中醫藥適宜技術 發佈 2022-11-10T16:43:55.510609+00:00

解讀十四絡脈,又稱十四別絡,是從本經的絡穴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聯繫的功能。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督脈、任脈的絡脈,合稱十四絡脈。

解讀

十四絡脈,又稱十四別絡,是從本經的絡穴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於體表。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聯繫的功能。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督脈、任脈的絡脈,合稱十四絡脈。出《素問·氣穴論》:「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應用領域

(一)十四絡脈的名稱、循行部位、病證與主治:

1、手太陰肺經別絡:手太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列缺。它起於腕上的分肉之間,與本經經脈並行,直入手掌中,散於魚際處。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腕後高骨及手掌發熱;正虛的見張口呵欠,小便不禁或頻數。治療時,取腕後一寸半處的列缺穴。本絡由此別出,聯絡手陽明經脈。

2、手少陰心經別絡:手少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通里。它起於腕上一寸處,別出上行,循本經入於心中,再上行聯繫舌根,聯屬目系。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胸膈間有支撐不舒之感;正虛的見不能言語。治療時,取掌後一寸處的通里穴。本絡由此別出,聯絡手太陽經脈。

3、手厥陰心包經別絡:手厥陰心包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內關。它起於腕上二寸處的兩筋之間,本絡由此別走於手少陽經。並循本經上行,繫於心包,聯絡心系。本絡脈發病,邪氣實的見心痛;正氣虛的見心中煩亂。治療時,取腕上二寸處兩筋間的內關穴。

4、手太陽小腸經別絡:手太陽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支正。它起於腕上五寸處,向內注於手少陰心經;其別出的向上過肘,絡於肩髃穴處。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骨節弛緩,肘關節萎廢不能運動;正虛的就會生出贅肉,小的贅肉數多如指間痂疥一樣。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支正。

5、手陽明大腸經別絡:手陽明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偏歷。它起於腕上三寸處,別行走入手太陰經;其別而上行的沿臂上肩髃,再上行過頸到曲頰,偏絡於齒根;另一別出的絡脈,上入耳中,合於該部的主脈。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齲齒,耳聾;正虛的見齒冷,膈間閉塞不通。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偏歷。

6、手少陽三焦經別絡:手少陽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外關。它起始於腕上二寸處,向外繞行於臂部,再上行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會合。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肘關節拘攣;正虛的見肘部弛緩不收。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外關。

7、足太陽膀胱經別絡:足太陽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飛陽。它起於外踝上七寸處,別行走入足少陰經。本絡脈發病,邪實的出現鼻塞不通,頭與背部疼痛;正虛的出現流涕、鼻塞不通或出血。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飛陽。

8、足少陽膽經別絡:足少陽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光明。它起於外踝上五寸處,別行走入足厥陰經,向下絡於足背。本絡脈發病,邪實的見肢冷;正虛的見下肢痿軟無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光明。

9、足陽明胃經別絡:足陽明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豐隆。它起於外踝上八寸處,別行走入足太陰經;其別出而上行的,沿著脛骨的外緣,絡於頭項,與該處其他各經經氣會合,向下繞絡於喉咽。本絡脈發病,其病氣上逆,出現喉痹和突然失音;邪實則神志失常而發生癲狂;正虛則兩足弛緩不收,小腿肌肉萎縮。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豐隆。

10、足太陰脾經別絡:足太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公孫。它起於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處,別行走入足陽明經;其別出而上行的,入腹絡於腸胃。本絡脈發病,其厥氣上逆則發為霍亂;邪氣實則腸中疼痛如刀切;正氣虛則腹脹如鼓。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公孫。

11、足少陰腎經別絡:足少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大鐘。它起於足內踝的後面,環繞足跟別行走入足太陽經;其別出而行的絡脈與本經向上的經脈相併,走入心包絡下,然後向外貫穿腰脊。本絡脈發病,其病氣上逆發生心煩悶亂;邪氣實則二便不通;正氣虛則腰痛。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大鐘。

12、足厥陰肝經別絡:足厥陰經的別絡,起點處的腧穴名叫蠡溝。它起於內踝上五寸處,別行走入足少陽經;其別出而上行的絡脈,沿小腿向上達於睪丸部,聚於陰莖。其病氣上逆突然發為疝病睪丸腫大;邪氣實則陰莖易於勃起;正氣虛則陰部猝癢。治療時,取本經別出的絡穴蠡溝。

(二)十四絡脈的作用與臨床意義

四支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十二經脈表里之間的聯繫。經脈對十二經脈的表里配屬關係起著緊密聯繫的作用,溝通分別於四肢的表經於里經。其中陰經絡脈走向陽經,陽經絡脈走向陰經,陰陽經的絡脈相互交通聯繫。通過絡脈的溝通,進一步加強了表里兩經的聯繫。

十四經絡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為大絡,具有統屬全身浮絡、血絡、孫絡的作用,從而使十二經脈氣血由線狀流行逐漸擴展為面狀彌散。十二經絡的絡穴部位,即是各經絡脈脈氣的匯聚點和樞紐;任脈之絡,有統屬腹部諸陰經絡脈的作用;督脈之絡有統屬頭背部諸陽經絡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主編: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主編:凌耀星.《實用內經詞句辭典》: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年

3、主編:王新華.《黃帝內經類編 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4、主編:梁繁榮.《針灸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年1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