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獨立自主且從容大方的7歲孩子如何養成?

edutalk灣區教育圈 發佈 2022-11-10T20:07:26.087792+00:00

今天看到老師發過來的視頻里,大家都在跟著老師唱歌,我女兒怎麼都不開口,這首歌明明已經很熟了,在家裡我們也經常唱,為啥一回學校就不配合呢?



成長導師介紹

Michelle

娃7歲的新手媽媽,教育行業從業14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專業技能證書,中科院心理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在讀。




家長A:我女兒今年9月份上的幼兒園。今天看到老師發過來的視頻里,大家都在跟著老師唱歌,我女兒怎麼都不開口,這首歌明明已經很熟了,在家裡我們也經常唱,為啥一回學校就不配合呢?


家長B:我們家娃剛上一年級,看到他寫的字,我頭都大,什麼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全給你反著來寫….


家長C:我們家兩個男娃,每天在家裡都要經歷各種大戰,這個上學磨磨唧唧不肯刷牙,那個放學回家拖拖拉拉不好好寫作業。我也想好好講道理,但他們不聽啊 ,非得用吼的,搞得雞飛狗跳。




Michelle:其實特別能理解這些家長,我們家也是這麼走過來的。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表象,而沒有真的理解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內心需求。比如說:


  • 0-2歲左右的孩子,家長有沒有給到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 4-5歲孩子的秩序感有沒有建立好?現階段的生活作息習慣會影響日後的學習習慣。
  • 5-6歲孩子開始拿筆寫字時出現鏡像書寫的情況,是這個階段孩子發展的正常現象。
  • 7-10歲孩子在學習積極度上需要更強的自信感和能力感,這些家長有沒有注意到呢?


我覺得解決這些階段性的焦慮,家長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1. 不要太過著急,保持內心淡定,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大部分事情;
  2. 去了解和學習各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的特點,耐心聽一下孩子最真實的內心需求;
  3. 在解決具體問題方面,可以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和執行的技巧;
  4. 把關注的焦點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與孩子一起向外部探索,尋找更多的共同話題。




在某一次聚會中,我們發現Michelle剛上2年級的7歲兒子表現得落落大方,面對陌生人絲毫沒有羞澀感和交談的不安,神情中也呈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感,宛如一個小大人般。


對此Michelle解釋說,「成為母親之後,我自己才發現角色的轉換會帶來巨大的焦慮感,這與以前作為教育人面對別人家的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




作為教育人的她表示,在以前的工作中也經常會和中學生溝通和交流,梳理他們對專業選擇、職業興趣方向和升學擇校方向的想法。「特別是熟諳「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這樣的諮詢工具,讓我更能科學理性地面對孩子們在成長中各種各樣的困惑。」


成為母親後她才發現,育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之前的專業知識並不足以應對【作為母親】的需要。於是,她不但努力成為學習型的家長,通閱許多育兒書籍,還考取了中科院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只有系統化的學習,才能從全局和長遠的角度入手培育孩子。」她這樣說。



在一邊帶娃一邊工作和系統學習的過程中,Michelle開始把書本上一些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帶娃中。在她看來,從小開始建立孩子成長的底層能力非常重要,「我認為可以從幾個維度來進行培育,實際上一點也不難,關鍵是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的付出。」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比如我家兒子很小的時候,餓了、尿了、哭了…….我會很及時地回應他的需求,滿足他這個階段的安全感。


在孩子對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我會放手讓他去嘗試、去探索,哪怕在老人家看來有點危險或者有點髒的環境,我也不會禁止孩子去觸摸、去登高爬地。


所以在他上幼兒園後,很快就適應了集體生活,對陌生環境也不會特別抗拒和害怕。


形成自驅力的小技巧


形成自驅力是個大概念,但可以從小用一些小技巧來培育。我會設置一些他夠得著的挑戰,形成先做必須的、再做想做的事情的內化規則意識,從而養成時間管理和事件管理的習慣,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責任感。


例如在很多家長都很關注的「學習問題」上,我覺得一開始有沒有建立起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現在我兒子已經二年級,每天回家他也會很自覺地去寫作業。因為他從小就跟著我一起工作,回家吃完飯,我去書房「寫作業」,他也去他的房間「寫作業」。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大人小孩都要做的事。


為了培養他自主學習的習慣,從他小時候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幫助他養成習慣。我現在還能記起來第一次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他才幾個月大,軟軟糯糯地躺在我懷裡,我拿了一本嬰兒布書給他講故事,他大概關注了1分鐘就沒興趣,扭頭玩別的去了。


當時我媽媽在旁邊還笑我,「這么小他懂什麼呀,你看還沒三分鐘熱度,看來不是讀書的料啊。我不同意我媽的看法,他還小,但不代表他不會學習。孩子都在吸收周圍人的聲音和模仿大人的行為。可能第一次看一分鐘,每天堅持一分鐘,習慣就慢慢地培養起來了。」


小事件鍛鍊同理心和包容度


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會採取角色互換的方式來鍛鍊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這樣培養他的同理心和包容能力。


例如等孩子大了一點,能自己看繪本了,我們會每天玩一個讀書遊戲:


第一天,我們各自挑一本自己喜歡的繪本,自己閱讀完後,互相給對方講這個繪本的故事;


第二天,再反過來讀對方挑選的繪本,對比一下,自己讀的和別人講的故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第三天,我們會一起找出給別人推薦這本繪本的理由,在繪本中延伸出更多的話題,與全家人一起分享和交流。


孩子特別喜歡這樣的方式,自主閱讀的動力更足了,當他讀完自己覺得很好看的書,會迫不及待地跟我們分享,也會拿到班上跟其他同學分享。


自然而然養成的領導力


在我看來,孩子的領導力會在以上各種能力的培育下自然形成。


因為在孩子小時候,他並不理解什麼是領導力,但會因為願意付出、分享、幫助別人以及希望與更多人一起分享,從而自發主動地去推動一些事情。例如孩子在學校里曾經做過這樣一件小趣事:


當時學校有個轉校生,孩子媽媽說他因為從小在國外長大,沒有看中文書的習慣,覺得看不懂,也很排斥去看中文書。當時我兒子帶了一本繪本到學校,叫做《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在他的大力推薦下,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歡上了這本繪本,每天下課都在討論書中內容。那位轉學來的孩子也加入了他們的討論,慢慢地學習看中文書。很快把這本書看完了。


然後我的孩子發現當時學校圖書館還沒有引進這套圖書,於是決定給校長寫一封信。他在信里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個推薦這套書的理由,最終打動校長決定為學校購買一整套圖書。這件事讓我兒子受到了很大的激勵,原來跟別人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能獲得這麼大的成就感。


基於這樣的成就感,我的孩子獲得了正向反饋,形成持續自主學習的習慣。例如最近我兒子跟我說,「我現在是我們班識字最多的人,因為他們遇到不會的字都會來問我這個字怎麼寫。我要學更多的字,這樣我就可以幫助更多的同學啦!」



寫在最後

作為一名教育人+母親的雙重角色,Michelle特別擅長在兩個身份中自由切換,並且互為關聯和優化。在她看來,孩子底層能力的培育是每一位家長都必須學習的內容。「我只是拋磚而已。」這位熟悉青少年成長規劃並即將拿到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的學習型媽媽謙虛地說。


確實,底層能力越小開始培育,孩子越能在早期內化並形成自己的價值準則、行為準則以及內化成下意識的行為。我們也歡迎更多的家長分享育兒經驗,探討孩子底層能力培育的不同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