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樂山大佛面前虔誠地念一聲:阿彌陀佛

無名老律師陳維國 發佈 2022-11-11T14:17:38.471164+00:00

2012年,受朋友之約,去成都旅遊,特意到樂山大佛一觀。這一天,天氣很好,朋友告之,上山雖然可與佛直接接觸,但無法觀看佛的真貌。

2012年,受朋友之約,去成都旅遊,特意到樂山大佛一觀。這一天,天氣很好,朋友告之,上山雖然可與佛直接接觸,但無法觀看佛的真貌。只有乘船游江,可以一睹佛容。

於是,幾位友人一併乘船,遊船上行許久,掉頭下行,在大佛前的江面停留,供遊客拍照紀念。

我與友人拍了幾張照片,就停立在船頭,向大佛眺望。山路上人流不斷,大佛下邊有許多遊人向上張目,卻難得一見佛容。我們在江上可以清楚地觀看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位於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我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經查詢有關資料:彌勒佛 (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 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婆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筆者去過很多寺廟遊覽,發現幾乎所有佛教的神像面貌都與中國人很相像。不知這些神像傳進中國的時候,就是以中國人的面貌塑造的,還是佛教傳中國以後被漢化了?

樂山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佛,也就是將佛刻在石龕里,以避免風雨侵蝕,可見古人是很聰慧的。據專家考證,這些石龕佛像多是盛唐時期的作品,屬於珍貴的文物。


在凌雲寺右側的靈寶峰上,有一座磚塔,塔高十三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仿。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時間攀登此峰,欣賞這座古塔。凌雲寺左側的江水中有一座孤獨的山峰,叫烏尤峰,山上建有唐朝時的烏尤寺。 此次遊覽計劃中沒有登烏尤峰的安排,只能遠遠眺望它的朦朧倫廓。

樂山大佛是一座雄偉的塑像,它依岷江的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大佛正襟安坐,造型莊嚴。大佛足踏大江,雙手撫膝,神勢肅穆。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到也恰如其分。

資料介紹: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和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有兩尊身高10餘米,手持戈戟、身著戰袍的護法武士石刻。加上石龕中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龐大的佛教石刻群。

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佛像雕成之後,曾建有十三層樓閣覆蓋,時稱「大佛閣」,宋時稱「天寧閣」。明末被張獻忠的起義軍焚毀。閣樓雖然不見,但雄壯的大佛仍巍然屹立。

「樂山大佛」的官名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1989年,發現的《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對這個官名予以確認。大碑高6.6米,寬3.8米,面積25.08平方米。是研究樂山大佛現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文獻。

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記載了大佛是海通和尚發起建造的。海通,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因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至船毀人亡。海通和尚欲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海通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貪官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自目可剜,佛財難得」,貪官威脅道:「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始建,修到肩部時,海通圓寂。工程中斷約十年,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當大佛修到膝蓋時,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續建大佛。經三代工匠的努力,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這一段歷史記載說明了一個道理,海通和尚代表著正義,無視於貪官污吏的強權勒索及恐嚇。海通去世後,大佛曆經數十年終於建成,其中勞動人民對佛教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功不可沒的。由此,筆者想起了一個偉人的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樂山大佛的建造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誰是真正的佛,人民群眾才是真佛!

資料記載: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山上有盛唐所建的烏尤寺,和凌雲寺毗鄰,兩山之間隔一水,有吊橋相通。烏尤寺,順山勢所建,曲折高低,玲瓏雅致,別具一格。除了佛殿以外,還有曠怡亭、聽濤軒、爾雅閣等精巧建築。現存廟宇系清後建築,保存比較完整。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的地方。凌雲山有9個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巒錯落,草木蔥蘢,俯視浩瀚三江,如仙山聖水。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唐代所建凌雲寺。

宋代文人邵博讚美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嘉州就是樂山)。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神情自若。好似有無窮的功力,在保佑著過往的船隻通過。

  遊船上的導遊讓向遠處眺望觀賞一個奇景-睡佛。睡佛是1989年一位廣東遊客發現的,現在正為這個發現權打官司。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結合為一體,遠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睡佛仰面朝天,慈祥凝重,體態十分逼真。


有關樂山大佛的建造,有一個感人的傳說故事。傳說唐初,凌雲寺住持海通和尚見凌雲山下三江匯流,水深流急,波涌浪翻,常吞行船,危害百姓。海通認為三江水勢猖獗,必有水怪作惡。只有在山崖上刻造佛像,借菩薩的法力,才能降服水怪,保佑來往船隻不再受害。

  海通請來名匠石誠和石虛,謂之:「吾欲在凌雲山崖造佛,以鎮水怪,請二位商議。」

石虛說:「三江水怪,十分兇狠,只有造千佛才能把它鎮住。」

和尚見石誠不言,問之:「誠師,你意如何?」

石誠答曰:「可借山勢造一大佛。」

石虛搖頭,說:「山崖甚高,石質太硬,造大佛何時可成?」

石誠說:「石硬抗風雨,佛大可鎮妖。時日雖長,持之可成。」

和尚說:「可也,誠刻大佛,虛刻千佛。」

言罷,海通出外化緣。誠、虛二人各自造佛。石虛選擇地勢顯眼,石不太堅的沿江紅砂岩開工,其先刻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觀音慈航普渡,再刻十八羅漢降龍伏虎,續刻普賢指點迷途,兩年即將完工。石誠選一高處硬質山崖,與徒弟搭建攀岩雕佛。石虛刻完千手佛,石誠連一隻佛腳也未刻完。

石虛譏之:「吾二年刻千佛,爾兩年未成一足。」

石誠大笑,毫不氣餒地答道:「爾千尊佛,萬尊佛,抵不上吾大佛一足。」答畢又繼續雕佛。

  老和尚請來許多能工巧匠與石誠一起雕佛,百姓紛紛幫忙,燒茶、送飯者眾。凌雲崖上,錘聲如雷,岩片似雨。

  崖下深潭之水怪,被造佛工程嚇得膽戰心驚。妖怪湧起巨浪,欲將造佛工人卷到水裡淹死。石工們揀起石塊如冰雹般砸向水面,很快就把水怪埋葬石底。從此山崖下風平浪靜,大佛形日漸顯形。

嘉州一貪吏聞聽老和尚化緣銀兩許多,便帶官兵來寺,喝到:「膽大和尚,爾建佛未報官,目無王法,罰銀萬兩,三日交齊。」

老僧說:「修佛乃為鎮壓三江水怪,解除百姓苦難,吾化緣修佛之銀,不可動!」

官吏恐嚇:「如不交錢,即剜爾眼。」

老和尚無懼曰:「吾寧將雙目剜之,也不可動修佛之銀!」

言畢,老僧自剜雙眼,盛於盤中,端送官吏。官吏嚇退移步失足落崖溺水而亡。 貪官剛一落水,盤中一對眼睛又飛回和尚的眼眶裡,更加明亮。其他貪官污吏聞之,再也不敢向老和尚敲詐了。

一日,老和尚知己壽命將終,召弟子和石工至床前,說:「吾將壽終,不見佛成。吾死,你等要續造大佛。」言畢,圓寂。

老和尚死後,徒弟們領著石工繼續造佛。不久,石誠死,其徒弟們仍舊繼續雕佛。代代相接,歷經90載,大佛終成。


悲喜劇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故事既弘揚了海通和尚的無畏精神,又歌頌了以石誠為代表的勞動人民鍥而不捨精神與追求,又一次體現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寓公移山和鐵棒磨成針的道理。

我們從船上下來,在去青城山的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不信佛,但樂山大佛的雄偉,卻讓鬼神皆驚。在都江堰我已經體會到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力,在樂山大佛我再一次被震憾了。如此巨大的工程,建造時間如此漫長,修建的地方如此驚險,是世界上最難解釋的奇蹟。

在驚險之處建大佛,如果沒有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雄心,是無法進行施工的。修建時間如此長久,如果沒有持之以恆的毅力,也是無法堅持下來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恆心。大佛的建造技藝如此之完美,如果沒有高深的科學技術支撐,也是無法長存於世間的。看到這個偉大的藝術奇蹟,我為之而震驚,也為之而驕傲,更為海通和尚那種善良而敢於獻身的精神而讚美。我雖然一生不信佛,但我在佛前虔誠地念一聲:阿彌陀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