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行合一」:真正的知與行,是本為一體的規律

國學書舍 發佈 2022-11-12T03:40:07.836532+00:00

一、當談到「知行合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把「知行合一」這句話,理解成一種「方法論」。所謂的「方法論」就是一種他認為可以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做成一件事情,或者提升自我的修養的途徑,這是一種「方法論」。

一、

當談到「知行合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把「知行合一」這句話,理解成一種「方法論」。

所謂的「方法論」就是一種他認為可以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做成一件事情,或者提升自我的修養的途徑,這是一種「方法論」。

當我們把「知行合一」這個概念當做方法的時候,或許會存在一種認知局限,如果我們試著把它理解成一種規則和現象,再去理解「知行合一」的時候,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或是更好的一種收穫。

為什麼說是「現象」或者「結果」呢?

如果說「知行合一」是一種「方法」,就是知和行是兩者分離的,首先是通透的「知」,然後是徹底的「行」,這樣理解即便是深刻,但也終歸是將其分為兩者了。

而我認為,「知與行」其實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說法

就是當你真正深刻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才會去「行」這一件事情,而且只有你真正去「行」的時候,你才算徹底的、更通透的認識它,這才叫真正的「知」,在沒有「行」之前,所謂的「知」並非是真知,至少只是淺層意思時的「知」。

有這樣一句很通俗的話:當你沒有經歷過的時候,你永遠無法感同身受。

知與行的感受就是如此,你沒有真正去行的時候,你所謂的知永遠不是深層意義上的知,只是停留在淺層意識上的知,也就是停留在淺層意識中,不能深刻指導你去行動的一種意識。而且只有你真正去行的時候,才能更徹底更通透的去認識這個事物,這才叫做真正的知。

王陽明曾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從哲學的角度是這樣詮釋的,我們的「頭腦」是一種理性思維,但是這種理性思維只是淺層的維度,而我們的「心」是生命情感,它處在一個更高的維度。

我們的理性思維往往只能決定我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真正能決定我們人生多數行為的,是我們的深層意識,也就是「心」。

就好像在生活中,當我們遇見了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以及如何處理,多數情況下都是深層意識去決定的。所以說,當我們不能用深層意識去作用於我們的人生時,我們仍然是未知,我們的知,是停留於淺層表象的知,而不是真正融入於內心深層意識的知。

所謂真知,就是自己的「心」能夠感受世間真正的天理所在,並能夠由此指導自己的行為時的狀態。

很多人經常說:「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就是「未能真知」這個問題直接導致的現象。

二、

偉人在《實踐論》中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話,就是對於知行合一最好的詮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如果想要真正的做到知,並且讓「知」更好的去指導自己的「行」,就要讓自己真正的去認識到世界的真理,一旦認識到生命真理,並且發自內心的認同時,我們的思想行為都會立刻改變,我們的人生結果和命運也都會隨之而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知行合一」這句話,從「方法論」引申到「現象論」,或者「規律論」上,把它當做一種規律,而不是當做一種方法,因為只有你認同它是一種規律的時候,你才可能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在潛移默化之間,把真正有用的東西逐漸深化到自己的意識之中,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生命狀態,由此產生好的作用。

明代有一個學者叫張溥,他有一個很獨特的讀書方法,就是多次抄寫、多次閱讀、多次焚燒,目的就是加深理解,熟讀精思,所以叫做「七焚法」或者「七錄法」。

這種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每讀一篇新文章的時候,就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讀,第二步就是抄完之後高聲朗讀一遍,第三步就是朗讀之後,立刻把文章丟進火里燒掉,燒完之後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就這樣反覆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遍以上,直到把這篇文章徹底記下來理解為止。

他一直堅持這種讀書的方法,還把自己的書房叫做「七錄齋」,也叫「七焚齋」,後來出了一本文集,將文集命名為《七錄齋集》。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就認為這是一種死記硬背的老方法,並不十分認可,其實這種方法雖然說看似愚笨一些,但是有時看似愚笨的功夫恰恰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在我們不斷的讀、寫、背的過程中,就會加深自己對這件事物的記憶和理解,慢慢的把這個文章融化到自己記憶最深處的時候,這才算真正「讀過」這篇文章,那麼在以後的人生中,文章中的智慧才能夠作用於自己的生活。

我們不是強調所有人做任何事情,都死板硬套地用這種方法,只是告訴大家真正的知行合一,都來自於一個深刻的記憶和發自內心的理解,最後才能用其指導自己的行為。當你有一天能無意識地用你學到的事物去指導於人生時,這個時候才算是真知,人生知行合一的過程才能真正的完成。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