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成功創製多年生水稻,堪比韭菜,播種一次,連續免耕收穫8次

極科網 發佈 2022-11-12T17:46:25.048670+00:00

近日,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的研究論文,全面展示了該團隊20多年來通過種間遠緣雜交培育多年生稻及其應用的工作。

近日,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Nature Sustainability發表了題為「多年生稻可持續生產力與生產潛力」(Sustained productivity and agronomic potential of perennial rice的研究論文,全面展示了該團隊20多年來通過種間遠緣雜交培育多年生稻及其應用的工作。

雲南大學西雙版納州勐海縣試驗站


多年生稻23(PR23)於2018年通過品種審定,具有廣適、高產穩產、多年生性強等特點,是基於種間雜交培育多年生糧食作物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多年生稻種植一次,可連續免耕收穫3-4年,即自第二季起便無需買種、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產環節,僅需田間管理和收穫兩個生產環節,節約生產成本,減少勞動力,是一種輕簡化、綠色可持續的稻作生產方式。


多年生稻連續種植4年,每年收穫2季,平均每季產量為6.8噸/公頃,與一年生稻產量(6.7噸/公頃)相當。


論文還對多年生稻適宜區域進行了初步評估,在最冷月的月平均溫度不低於13.5℃、越冬期低於4℃持續不超過5天,即在南北緯40度之間的雙季稻區,多年生稻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胡鳳益教授團隊在田間查看多年生稻「雲大26」長勢

胡鳳益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的試驗稻田裡觀察野生稻


專家點評:


種康 (中國科學院院士)

糧食作物多年生化(Perennialization)是糧食作物育種和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利用多年生野生種和一年生栽培種雜交,經過長期堅持和探索,把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無性繁殖特性轉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出多年生稻栽培品種並進行商業化生產,是全球多年生糧食作物育種的重要突破。


多年生稻技術的應用,對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有積極促進作用,是稻作研究和生產的重要內容。該研究論文的發表,對其他多年生糧食作物以及多年生牧草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借鑑作用。



錢前(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類用了近萬年時間把糧食作物從多年生野生種馴化成一年生栽培種,一年生糧食作物為人類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但是,一年生的生產方式也同時帶來許多生產問題,如昂貴的種子、勞動力增加、水土流失等。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20年磨一劍,把一年生栽培種改良成多年生栽培種,通過越冬和免耕實現種植一次連續收穫3-4年,大幅度減少勞動力投入和節約生產成本,是一項輕簡化稻作生產技術。


該項研究利用長雄野生稻地下莖無性繁殖特性成功培育多年生稻品種,是我國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一,為利用野生種質資源提供了借鑑。


Jerry Glover(美國農業國際開發署可持續農業研究領域高級顧問,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科學家,美國土地研究所原副所長)

Jerry Glover高度評價了該項研究成果:「這是現代農業最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我相信,基於該項研究基礎,通過更多科學家對主要糧食作物多年生性的探索,將會產生劃時代新發現。對於近萬年來全球糧食生產依靠一年生穀物而言,這項研究為全球糧食生產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新途徑。」


目前,該團隊已培育多個多年生稻品系,審定了3個多年生稻品種,在中國及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試驗成功,惠及5.5萬餘農戶。2022年10月,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與華大萬物合作首次將多年生稻雲大26品種——「曼拉一號」推向市場。


來源 :雲南大學新聞中心、草堂心語、全國農技推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