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歷史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知識講解

方松森老師 發佈 2022-11-15T20:09:48.503999+00:00

學習目標:1、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學習目標:

1、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鬥爭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了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2、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3、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於「人」本身的推動力。

學習重點:

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學習難點:

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新課講解:

知識點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中世紀的西歐,有90%的人生活在莊園裡,只有10%的人生活在城市裡。在中世紀的德國有一句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自由」是一個美好的名詞,城市的自由更是吸引著西歐莊園裡的人們。

1、城市的興起

①時間:從10世紀起;

②興起原因: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餘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

③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④興起地點:在封建主和教會的領地上

⑤著名城市:英格蘭——倫敦、法蘭西——巴黎、義大利——威尼斯

⑥新興城市的特點:交通便利,相對安全;商人和手工業者聚集;規模小,人口少。

這些新興城市的交通便利,更容易獲得廉價原料,也方便產品的銷售。城市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主,大量的商人和手工業者聚集,逐漸形成了市場和居民區,並在此基礎上擴大,最終形成了城市。城市的規模很小,人口一般在5000人左右,13世紀時,英格蘭最大的城市倫敦只有4萬人左右,法國的巴黎大約為6萬人,而與此同時的中國,北宋的都城開封已經有百萬人口。

隨著城市的發展,階級衝突日益尖銳,許多城市都出現了爭取自治權的鬥爭。

2、城市爭取自治權的鬥爭

①城市居民為什麼要爭取自治權?

由於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領主像控制莊園一樣,對城市居民任意徵稅,甚至要求居民像佃農一樣履行義務。

②爭取自治權的常用手段都有哪些?鬥爭的結果如何?

金錢贖買和武力鬥爭;出現了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

③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麼?

從國王或領主手裡取得特許狀。

④自治典型:琅城起義

城市自治的典型是法蘭西的琅城起義。琅城的鬥爭維持了長達2個世紀。剛開始,琅城市民贖買了自治權,但是當地主教把贖金花光後,又收回自治權。12世紀初,激憤的市民沖入主教家中,將主教亂棍打死,暴屍街頭。之後又同封建勢力抗爭多年才取得自治權,路易六世被迫向琅城頒發了特許狀。

琅城起義反映了什麼?

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間的階級衝突日益尖銳。

特許狀賦予了城市哪些權利呢?

免稅、保護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免除徭役、訴訟自由、保證交易,保障人身自由。

有了特許狀,城市就取得了自由和自治權。那麼,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有什麼區別呢?

自由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裡,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徵稅;

自治城市: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的權力,成為自治城市。


3、城市自治的影響

①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

②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並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局限性)

知識點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居民及其生產生活

(1)城市的基本居民都是哪些人?

手工業者和商人

(2)他們如何生產和生活?

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城市居民來自於哪裡?

周圍農村的農民/農奴轉變而來

(4)早期的城市建築簡陋、環境糟糕、瘟疫橫行。周圍農村的人為什麼願意到城市生活?

農奴逃離莊園進入自由城市,居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了市民身份,也就享有自由。領主無權強迫他們重新變成農奴。

(5)你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句諺語?

從政治角度說,生活在鄉村的農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縛在土地上,與莊園主人有依附關係,而城市中的市民則相對具有很大的自由。從經濟角度來說,鄉村的莊園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而城市中商業發達,貿易繁榮,十分開放。

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獲得新的身份,開始了新的生產和生活,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

2、行會的出現

在工商業繁榮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部分人獲得的利益超過了另一部分人,這就產生了矛盾,而個體經營者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也需要協調,於是出現了行會。

①建立行會的目的是:避免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維護行業的共同利益,同時防止封建領主的侵犯。

除此之外,行會也會組織會員互相幫助,收會費辦公益事業,還有自己的武裝,在反抗封建主保護自身權益和爭取城市自由自治的鬥爭中,起到組織領導的核心作用。

②行會的類型:商人行會和手工業行會

行會的類型主要分為商人行會和手工業行會兩大類,行業內部又再有細分。商人行會的出現比手工業行會稍晚,但比較富有,其經濟勢力和地位都遠超手工業行會。

③行會的管理:商人行會的行規嚴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內經商,強制執行統一的商品價格,禁止囤積居奇。手工業行會的行規也禁止外地手工業者及其產品進入,規定本行業產品的製造工藝、規格、原料和用量還規定工人的人數、工資與勞動時間。

從管理規則中,明顯看出行會有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同業之間也實行平均主義的經濟政策。

行會的組織形式從上到下分為四等,依次是行頭、行東、幫工和學徒。行東、幫工和學徒之間表面上是師徒關係,但實際上存在著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這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3、市民階級的形成和分化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也逐漸形成。但是在商業生產的發展中,競爭不可避免。由於各行各業之間,作坊與作坊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行會內部發生了兩極分化。在競爭中取勝的成為行會的上層,競爭失敗的變成僱傭勞動者。市民階級出現了分化。

(1)市民階級中分化出哪些人?

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

(2)從中逐漸產生了什麼新的階級?

早期資產階級

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課後活動:中古西歐城市與同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城市有何不同?


中古西歐城市

中國古代城市

起源

以經濟的自然發展形成

以國家政治需要而建立

結構

生產城市

消費城市

作用

經濟中心

政治中心

規模

規模小

規模大

建築風格

西歐建設城池為了商業、宗教,城市中心一般是教堂,建築方式多種多樣

中國建城為了防禦敵人,建築方式嚴格按照周禮,一成不變

管理

有自治權

沒有自治權

甲、乙兩位同學誰說的有道理?

參考:乙同學的說法更有道理。雖然宋代的城市比歐洲同時期的城市規模大得多,熱鬧得多,也有市民階層。但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市民階級,而且它還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4、城市興起對西歐社會的影響

①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形成了市民階級;

③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④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最終促成了大學的興起。

知識點三:大學的興起

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工商業的發展,新興的市民階級需要文化知識。因此,教會對文化的壟斷開始被市民突破,城市裡的市民世俗學校應運而生。

①「大學」的含義

本義是指一個團體或行會。大學最初與中世紀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或商人行會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權益的團體,後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

②大學產生的背景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古典著作開始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

分析: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城市的興起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出現,為大學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而希臘、羅馬古典著名和阿拉伯文化則成為大學學習的主要內容。

③大學的興起及其發展歷程:

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在歐洲中世紀大學創辦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數千年。古代埃及、印度、中國等都是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古希臘、羅馬、拜占廷及阿拉伯國家都建立了較完善和發達的高等教育體制。

「大學」專指12世紀末在西歐出現的一種高等教育機構,這種機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徵,如組成了院系,開設了規定的課程,實施正式的考試,僱傭了穩定的教學人員,頒發被認可的畢業文憑或學位等。和現代大學的學科設置以及學位制度基本相同。

發展:

12世紀,巴黎出現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

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

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

分析:教師私人辦校要取得授權許可證,相當於今天的教師資格證。隨著人數的擴張,為了保障權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護,所有的教師聯合成特殊的組織,也就是教師行會,相當於現代大學的院系;學生則組成同鄉行會,雙方各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④著名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牛津大學

1087年,義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規大學博羅尼亞大學,它是歐洲最著名的羅馬法研究中心。隨後,歐洲各地相繼出現了大學。巴黎大學最初是巴黎聖母院的附屬學校。1200年,法王承認巴黎大學的學者具有合法的牧師資格,有司法豁免權。1215年,教皇特使為巴黎大學制定了第一個章程,取消聖母院對巴黎大學的控制權,巴黎的教師協會獲得了合法團體的資格,成為被法律承認的大學。1168年巴黎大學的學者們來英國創辦了牛津大學。1209年牛津大學部分學者分離出來創辦了劍橋大學。13世紀的牛津大學,是當時歐洲的科學中心,也是西方近現代的科學的萌芽之地。

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類型:

以最早興起的博羅尼亞大學為代表的稱為「學生大學」,由學生主持校務,教授的選聘、學費的數額、學期的時限和授課的時數等,均由學生決定,歐洲南部的大學,如法國(巴黎大學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學多屬此種類型。

以法國巴黎大學為代表的稱為「先生大學」,由教師掌管校務,歐洲北部的大學,如英格蘭、蘇格蘭、瑞典、丹麥、德國等地的大學,則多屬此種類型。

⑤大學的自治地位: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司法特權指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是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

⑥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

國王希望大學成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

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

⑦大學的教育自主權: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⑧大學課程的設置及其評價

基礎課程

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專業課程

法學、醫學、神學

作為一名一千多年前的大學生,在剛開始進入大學學習的時候,首先要參加的是藝學院的學習。這個「藝」並不是指「藝術」,而是「技藝」。這些技藝一共七門,所以它們又被稱為「七藝」。

文法是「七藝」之首。寫作和演講,理解比喻,幫助理解《聖經》。

修辭的功用是演講辯論,書寫文案,渲染詩歌。這個科目衍生出來的就是雄辯術。雄辯術是人文學科中最為困難,而且也是最為綜合的科目。

邏輯又稱為「辯證法」,教學生如何去思考,辨析正誤,準確定義一個事物。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也就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天文主要是教授學生理解基本的天文常識,推算宗教節日,或者根據天文記錄,能推算過去發生的事情的年代。

音樂課主要教人學唱教會音樂。樂器和流行歌曲不在教授範圍。

完成藝學院學習後,才能進入到神學、法學和醫學這些專科院系進修,畢業後,就成為神學、法學和醫學的專業人才。

⑨大學課程的設置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了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⑩中世紀的大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學校被教會所控制,神職人員處於知識的壟斷地位,所以教育本身也帶有神學的色彩。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建設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說課程貧乏,科目少,教學方式固定,教學方法雖然多樣,但不注重研究等,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才形成了現代大學的教育體制。

知識小結:

知識檢測:

1. 某歷史活動課場景:同學們激烈討論,暢所欲言,內容涉及莊園制、大學的產生、城市自治。這堂課正在探究的是( )

A. 上古亞非文明

B. 上古歐洲文明

C. 亞洲封建國家

D. 中世紀的歐洲

2. 回顧歷史,中古時期的西歐城市與同時期的中國城市最大的不同在於 ( )

A. 商品經濟發達

B. 城市規模大

C. 城市人口多

D. 一些城市擁有自治權

3、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 )

A.農民階級

B.封建貴族階層

C.市民階層

D.工業無產階級

4.西歐中世紀大學興起的條件是( )

①城市的復興②經濟和社會的發展③市民階層的需要④教會的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關於中世紀西歐城市發展原因說法正確的是( )

①農業技術的提高,農業剩餘產品的增加

②商業貿易的發展

③人口的增長

④統治者的英明決策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下列對城市居民和領主之間關係看法正確的是 ( )

A.城市居民和領主存在人身依附關係

B.領主可以向市民任意徵稅

C.領主可可剝削市民財產

D.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