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還不如一支筆值錢」

尹建莉父母學堂 發佈 2022-11-21T04:27:02.960773+00:00

但前兩天有條私信,我們看過以後,一時之間還有點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它來自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我的父母性格都很暴躁,家中還有一位妹妹。您別不信,今天因為妹妹把我的筆弄壞了,媽媽就對我們大打出手。難道我們還沒一支筆重要嗎?」

學堂後台每天都會收到上百條私信,其中95%都是家長們的育兒困惑,例如孩子成績不好、不聽話、磨蹭、撒謊、打架……反正林林總總,基本都是對自己孩子的各種不滿意。


但前兩天有條私信,我們看過以後,一時之間還有點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它來自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

「我的父母性格都很暴躁,家中還有一位妹妹。您別不信,今天因為妹妹把我的筆弄壞了,媽媽就對我們大打出手。難道我們還沒一支筆重要嗎?」

「因此我的心理素質很差,一點小事就發火。」

「甚至想過自殺,還上網查過自殺方法。」



「難道我們還沒一支筆重要嗎?」


真是直擊人心的一個問句啊,我突然想起了前段時間尹建莉老師分享的一個故事。


「難道我還沒一個西瓜重要嗎?」


尹老師前段時間在公園裡遇見一位媽媽大聲訓斥自己一歲九個月的兒子,起因是孩子不肯自己走,非要媽媽抱著。


媽媽的態度很堅決,還做出要丟下孩子,自己一個人離開的樣子,而孩子在原地哭得聲嘶力竭。


尹老師忍不住上前勸了兩句,這位媽媽依舊沒有鬆口,她沒推童車,手裡還拎著一個大西瓜。她一邊說孩子任性,一邊又說怕慣壞孩子。


尹老師不放棄,繼續循循善誘:「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也不能走太遠,走路太多怕是腿會羅圈。」這位媽媽有些猶豫,可手裡的西瓜又確實很重,她很難同時抱起孩子。


尹老師建議她扔掉一半西瓜,這位媽媽不同意。


沒辦法了,尹老師只好說自己順路,可以幫忙拎一會兒西瓜,媽媽這才抱起孩子。兩個大人邊走邊聊,孩子很快就開心起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看著像一個HappyEnding(大團圓結局),就是不知道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位媽媽開玩笑般提起此事,然後長大了的孩子,無奈地問:「難道我還沒一個西瓜重要嗎?」


其實整件事的弔詭之處就在於,隨便我們去問任何一對父母,選一支筆一個西瓜還是自己的孩子,他們都得罵上一句「有病」。是啊,誰會承認這些物件比孩子重要呢?


可一旦回到具體的生活里,我們真的面對著一支筆、一個剛買的大西瓜,問題好像突然就變得「棘手」了。


我們真就是心疼那幾塊錢?


是,也不是。


我們的價值排序


說「不是」很好理解——我們為孩子花的錢還少嗎?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孩子花個幾千塊都不打磕巴。從小時候的進口奶粉、時尚童裝,到上學了買書報興趣班,樣樣都想給孩子最好的。


那為什麼還說我們是心疼那幾塊錢呢?


因為我們確實也見不得「浪費」。


脫口秀演員偉大爺說他們家壓根沒有「過期食品」這一說,忘了還有哪位脫口秀演員說食物變質了,正常人第一反應都是快點扔了,他爸媽說:「這得快點吃了。」



是玩笑話,也是來源於生活,在爸媽的潛意識裡,自己的身體健康遠不如那些已經過期的食品重要。



其實也不只是食物,在物質和金錢面前,「我們」可能都是可以讓步和妥協的「渺小」個體。


就算把這種行為美化成「勤儉節約」,對自己的真實感受避而不談,但囫圇把帶著酸味、霉味的食物咽下肚時,那種委屈、失望、羞恥的情緒躲不過去,連帶著整顆心都變得濕漉漉的。


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這種病態的「自我感動」:

覺得自己壓根不配用好的、吃好的;

覺得自己拼盡全力只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犧牲巨大……


但這種不配得感、付出感,是我們給自己套上的枷鎖,如果覺察不到,也始終無法改善,最後只會原封不動地傳遞給孩子。


但我們好像就是沒辦法坦然說出「我想要更新鮮的、更美味的食物」,甚至會因為有這種念頭而批評自己:「都是當爹當媽的人了,怎麼還這麼貪吃貪玩的?」


——我們沒辦法面對自己的真實需求,諸事委屈自己,自然也不會給孩子「任性的特權」。


在我們的價值排序里,情緒和需求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永遠都不是優先級最高的,可這恰恰是生活能否幸福的關鍵因素。



孩子會被「慣壞」「愛壞」嗎?


拎著西瓜的那位媽媽,還說了一句話,也是我們不會選擇先照顧孩子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怕把孩子慣壞了。」


尹老師當時就告訴這位媽媽:「孩子根本慣不壞,越是順著他來,他反而越懂事。如果總是惹他不高興,他的性格才會變壞,以後會越來越不聽話。」


「抱TA一次以後肯定就總要抱了!」

「這次她撒潑打滾要玩具,我買了的話下回她還這樣威脅我!」

「不是他哭一通,我就會妥協的!」


不陌生吧,我們常常以此拒絕孩子的需求。但恕我直言,上述這些話都是爸爸媽媽的「幻想」,篤定孩子天性是貪婪的,是不懷好意的,是不懂得感恩和體諒的。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尹老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害怕把孩子愛壞了的人,都不曾好好被愛過。」


因為一直沒有得到過足夠豐沛的愛,所以誤以為那些執念和遺憾都來自於人性中的惡,以至於自己也無法給予別人無條件的愛,抓抓放放好像是掌握了主動權,卻暗中把關係推向深淵。


陳美齡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一定是好的,因為TA是你的孩子。」


我向很多人分享過這句話,但大家的反應卻天差地別:


有人被瞬間擊中,整個人都柔軟起來,看孩子的眼神裡帶著快要溢出來的愛;有人則毫無動容,還以為我有什麼話沒說完;也有人像被針扎到一樣立刻彈開,再使勁擺手做拒絕狀:「那還是算了吧!」


這其中的差別不在於做父母的是否信任孩子,而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


前者往往接納自己的生活,也接納自己,所以這句話能像定心丸似的,把他們從焦慮的育兒狀態里解放出來;而後兩者卻恰恰相反,他們用麻木或挑剔的眼光看待世界,對生活的各種不滿像填不平的溝溝壑壑,甚至可能正需要通過改變孩子來讓自己的生活達到預期。


顯然,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



小孩子的情緒,也是情緒


最後還想再說一點的是,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年紀小記不住事,所以不把孩子的情緒當回事。


TA可能確實記不得具體的事情,但TA永遠會記得這種感受。


這種被爸媽甩在身後、用力哭泣卻沒有人回應的感受,會被刻在生命里。以後每次有類似場景出現,這種感受就會被喚醒,時時刻刻提醒TA曾經被拋棄、被無視,毫不誇張地說,這會為TA以後建立親密關係埋下非常大的雷。


不僅如此,父母的三觀往往一以貫之,如果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對TA的情緒視而不見,親子關係肯定也不可能真的好。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失望性隔離」,講的就是一次次失望後,情感連接會逐漸消失殆盡,包括主動和對方減少接觸、切斷聯繫,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遭受痛苦與傷害。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的,別人放長假都歡天喜地,她卻提前好久就開始emo(抑鬱),各種找藉口不回家,寧願在出租屋裡吃外賣也好過回去和爸媽大眼瞪小眼。


我們簡單「追根溯源」發現,她的父母就是常常忽略她的情緒:


無論是考試沒考好,還是不小心弄壞了什麼東西,甚至是父母自作主張把她最喜歡的玩偶送給了弟弟妹妹,反正方方面面吧,甭管她多傷心,怎麼哭怎麼鬧,該有的「原則」堅決不讓步,該有的「懲罰」也一個不少。


每當她想傾訴、求助時,哪怕只有一個擁抱,卻好像憑空生出一面玻璃,這頭是痛苦又無助的她,那頭是「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她的父母……久而久之,親子關係就變成了現在這樣。


她紅著眼睛說:「我們是父母子女,但也像法庭上的法官和犯人。」


寫在最後


說回開篇那封私信,最後我們是這樣回復孩子的:


「這不是你的錯,媽媽可能也有難處,或者不太具備愛的能力。儘量學著減少媽媽的情緒對你的影響吧,相信慢慢都會好起來的。」



回覆中提到的「難處」,既是指孩子媽媽在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愛的模板」是有缺陷的,也是指她在後天的修行中受認知所限,無法給予孩子更多。


孩子不需要對成年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能做到自我負責就夠了,可我們該怎麼讓這個孩子相信,自己比一支筆重要得多呢?


我心疼那個四年級的孩子,卻也說不出什麼責備這位媽媽的話,她這樣對待孩子,大概率因為曾被父母這樣對待,同時,也這樣對待自己……


我只是希望,看到這裡的爸爸媽媽,能盡力覺察生活里那些下意識要求自己的情緒給別的人、別的事「讓路」的時刻吧,畢竟不委屈孩子、照顧孩子情緒和感受的前提是,我們也能學會不委屈自己。


作者介紹

王美文兒,努力多寫美文兒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