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建州65周年|「人類貢獻獎」年賽中的美麗紅河

中國民俗攝影協會 發佈 2022-11-21T13:58:20.742894+00:00

建於山坡,石與土坯為牆,牆上架梁鋪平頂的土掌房,既利用了當地的建築材料,又適合於氣候環境。每到金秋,連成一片、高低錯落的屋頂上就成為富足喜悅的象徵。


▲《彝族土掌房上的金秋》組照節選,攝影/馬俊勇(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建築文化類記錄獎。建於山坡,石與土坯為牆,牆上架梁鋪平頂的土掌房,既利用了當地的建築材料,又適合於氣候環境。每到金秋,連成一片、高低錯落的屋頂上就成為富足喜悅的象徵。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駐蒙自市。1957年11月18日,蒙自專區和紅河哈尼族自治區合併建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今天,是紅河州成立65周年紀念日。

紅河州地處祖國西南邊陲,因美麗的母親河——紅河穿境而過得名。千百年來,紅河水賦予了這片土地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厚重多元的人文底蘊和生機盎然的發展前景。紅河州處於「一帶一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國陸路通往東協的重要通道,擁有極佳的區位優勢。

▲紅河州地理位置圖。

紅河州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它是紅河的名片與象徵;擁有中原文明進入西南邊疆的代表性景觀——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和石屏;這裡留下了雲南歷史的多個第一,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郵政局(電報局)、第一個海關、第一家外國銀行,中共雲南第一次代表大會也在這裡召開;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人字橋」(五家寨鐵路橋)是滇越鐵路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研究滇越鐵路及中國橋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辛苦耕作在哈尼梯田》組照節選,攝影/官朝弼(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生產商貿類提名獎。從春耕到秋收,一系列繁雜的勞動,也督促著哈尼人在每年秋收時節到田間進行祭穀神活動,祈求「一年莊稼收九倉,一倉糧食吃九年,吃去一碗回九碗」。


▲《建水古井》組照節選,攝影/王英(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第7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建築文化類大獎。千年古城建水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年代古老、造型奇特、形狀各異、水質甘冽的水井,至今它們仍為建水人的主要用水來源。


▲《百年滇越鐵路》組照節選,攝影/姜銘林(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建築文化類提名獎。在形容雲南與內地風俗不同的諺語中有一句「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它指的是1910年通車的滇越鐵路,當時雲南唯一的一條鐵路,從昆明通往河口出境至越南海防。它以卓絕設計、奇險施工和浩大工程,被稱為「世界三大工程奇蹟」之一。


紅河州民族眾多,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民族風情絢麗多姿。這裡有哈尼族、彝族、苗族、傣族、壯族、瑤族、回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和漢族11個世居民族。走進紅河,就走進歌舞的海洋,走進民俗的博物館。哈尼族「十月年」「矻扎扎節」、彝族「火把節」「祭火」、苗族「花山節」、瑤族「盤王節」等民族節慶活動豐富多彩。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創造了哈尼族長街宴、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彝族海菜腔、阿細跳月、樂作舞、彝族煙盒舞、建水紫陶等絢麗燦爛的民間文化和十餘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腰彝祭龍》組照節選,攝影/薛雲,第8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傳統禮儀類記錄獎。正月第一個馬日,石屏北部山區的彝族支系花腰彝都要舉行被稱為「咪嘎好」祭龍儀式,而馬年正月第一個馬日則是12年中最為隆重的大祭,稱為「德培好」。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雲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靜老師正在精心製作中。


在歷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的獲獎組照中,有30多組展現紅河州多樣文化的精彩作品。今天,在紅河州成立65周年之際,我們一起隨著「人類貢獻獎」走進雲上梯田,走進美麗的紅河。


01

《哈尼梯田的稻作農耕》

第9屆 生產商貿類 記錄獎


攝 影:官朝弼(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

拍攝時間:2013年12月-2015年3月

拍攝地點: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阿得博鄉、勐橋鄉、金河鎮,紅河縣樂育鄉等

拍攝民族:哈尼族

圖片故事:雲南南部哀牢山、無量山一帶居住於半山區的哈尼族人民,利用降水豐沛的氣候條件,千百年來在山間挖溝築渠,保障了梯田稻作農耕的用水,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等、公正的分水體系,造就了良好、持續的循環農業,以及和諧、團結的生活氛圍。


02

《城子古村》

第7屆 建築文化類 終審評委特別獎


攝 影:彭曉俠(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

拍攝時間:2010年12月5日

拍攝地點: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

圖片故事:這裡原是彝族先民的聚集地,後來漢族居民逐步遷入,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村融彝漢建築風格的平頂土掌房有1000多棟,屋頂前後相銜,左右毗連,上下貫通,戶戶相通。

03

《元陽哈尼族昂瑪突》

第9屆 節慶活動類 記錄獎


攝 影:馬俊勇(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

拍攝時間:2005年-2013年

拍攝地點: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俄札鄉哈播村

拍攝民族:哈尼族

圖片故事:昂瑪突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在上山祭祀寨神後,各家做好一桌佳肴,先送給被稱為咪谷的村社祭司品嘗。咪谷從中挾出一點菜堆放在一起,然後分發到各家擺設的宴席上,以示全村人同心。


04

《彝族阿細祭火》

第6屆 傳統禮儀類 提名獎


攝 影:區展基(中國民俗攝影協會碩學會士)

拍攝時間:2009年農曆二月初三

拍攝地點:中國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紅萬村

拍攝民族:彝族

圖片故事:阿細祭火是最原始之祭禮活動,族人以五色土顏色塗身塗面,繪上與火有關的圖案,身上只掛上樹葉,樹枝,棕片,樹皮,野草,地藤,麻布,有些更加赤裸,他們以祭火來紀念火神,因為火神帶來熟食以至文明。


文字素材|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溫馨提示|更多精彩圖片請登錄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官方網站『民俗圖庫』頻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