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有多會茶?會做會喝,還會吃

蘇茶網 發佈 2022-11-21T17:35:06.711673+00:00

蘇州人有多會茶?不僅會種、會做、會泡、會喝,還會吃、會論、會寫。

蘇州人有多會茶?


不僅會種、會做、會泡、會喝,還會吃、會論、會寫。




講究物性


蘇州人講究物性,凡是進口的東西要順應時節,符合身體調養原則,喝茶也講究茶性是否養生,同里人范煙橋就在《茗飲》裡寫道:


「余以為茗飲取其滌污除垢,加姜辛辣,加鹽苦澀,皆敗胃,甜可養胃,加糖固合於攝養,要不如清飲之爽口也。」


論茶具體地說到養胃敗胃,這點是其他地方少有的。




花式喝茶


蘇州人愛花,喝茶也能很「花」。


《浮生六記》裡,沈復就寫過妻子芸娘做荷花茶的過程: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蘇州著名作家周瘦鵑在《蘇州遊蹤》裡也寫過這等雅事:


「品茶專家汪星伯兄忽發雅興,前一晚先將碧螺春用桑皮紙包作十餘小包,安放在蓮池裡已經開放的蓮花中間。早起一一取出沖飲,先還不覺得怎樣,到得二泡三泡之後,就蓮香沁脾了。」


這種做法也給了現代人靈感,現象級網紅李子柒曾拍過怎麼做荷花茶。


她將白茶放進新鮮的荷花花苞里,一夜後取出茶葉,混著荷花沖泡。雅致的生活畫面,讓無數看過的人心生美好。




孵茶館邊聽邊喝


一提到「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大家就想起揚州,其實舊時江浙一帶大都如此。


老蘇州孵茶館,天沒亮就早早爬起來去茶館坐著了,資深老茶客能從早孵到晚。


蘇州的茶館還有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大多數茶館設有書場,茶客們一邊喝茶,一邊聽評書、彈詞,嘴巴和耳朵都是享受。




泡茶講究水


崑山人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可見蘇州人對水的講究。


舊時,蘇州茶館的水都是來自胥門外的胥江,因為胥江源於太湖,水質較好。


講究的蘇州人最喜歡用天落水泡茶,天落水即雨水。


下雨之後,等屋面沖刷乾淨,用一個叫「淨落」的裝置,讓雨水流到罈子里存儲起來,以備泡茶。


天落水也看時節,黃梅季的雨水最好,甘滑勝山泉,稱之為「梅水」。徐士宏《吳中竹枝詞》提到:「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熏蒸潤綠苔。瓷瓮竟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




真的吃茶


蘇幫菜里有一道叫做「碧螺蝦仁」的名菜,每年洞庭碧螺春上市時,會被作為時令佳品端上餐桌。


蘇州作家車前子嫌飯店裡做的碧螺蝦仁茶味不足,自己動手做過這道菜,並做了點改進。


在油鍋半熱時,抄一撮碧螺春放入油鍋,碧螺春受熱,菊花般舒展開來,色澤金黃,茶香四溢,鄰居都聞得到。




茶人


蘇州素來產茶,茶人自古手藝高超。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品味挑剔,眼界極高,他在《鬥茶觀菊記》裡提到過三位有名有姓的蘇州制茶人,且一生飲用的茶,幾乎都是蘇州人炒制。


蘇州人喝茶,種茶,制茶,還寫茶,流傳後世。



明代洞庭西山的張源寫過一本《茶錄》,辨析了從採茶到茶湯入口的整個過程,平實朴易,短小精悍,許多觀點放到今天依然不過時。


比如他在投茶一段里寫道:「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後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後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泡茶的上中下投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現在蘇州有大小1000家左右的茶館,茶風盛行,茶人也依然積極進取。


有的茶人追尋古法,探究洞庭碧螺春的原初之味,也有的借鑑各大茶類工藝,推陳出新,研製茶葉新品。


在茶之一道上,溫雅的蘇州人先來不甘落後。


圖:蘇茶網、攝圖網



日晚尋泉脈,新茶試碧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