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傳說里的山東史前史:早期大汶口人足跡追蹤

琳之說史 發佈 2022-11-22T11:09:32.246011+00:00

大汶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的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東至海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上和文獻記載的早期東夷人的活動範圍一致,是獨立經歷了氏族、部落、酋邦等階段,有著自身起源和發展的一支考古學文化。

從存在時間、文化面貌、性質和周邊考古學文化相互關係等諸多方面觀察,早期階段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族群留下來的文化遺存。

大汶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的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東至海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上和文獻記載的早期東夷人的活動範圍一致,是獨立經歷了氏族、部落、酋邦等階段,有著自身起源和發展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大致時間在公元前 4300~前 2500 年之間。

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和遺物特徵,大汶口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為公元前 4300~前3500 年,中期為公元前 3500~前 3000 年,晚期為公元前 3000~前2500 年。早期年代同蚩尤、黃帝活動時間大致相當,同文獻記載的少昊作為東夷人部落聯盟盟主的活動時間趨向一致。

根據文化面貌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大汶口文化可以分為三個類型:

一是以泰安、濟寧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類型,以泰安大汶口遺址為代表;

二是以淮河以北蘇北地區為中心的大墩子類型或稱劉林類型,以邳州大墩子遺址和劉林遺址為代表;

三是以山東東部的濰坊和日照等地為中心的三里河類型或稱呈子類型,以膠縣三里河遺址和呈子遺址為代表。

另外,山東境內黃河以北的聊城等地區的大汶口文化,也可能是另外一個類型。 當然,這幾個類型只是粗略地劃分,其中每個類型因其所處地域不同,還可劃分為若干細小的類型 —其背後所體現的可能正是彼時有太昊、少昊等幾個比較大的族系,以及太昊和少昊又有若干不同分支族群的情況。

大汶口文化這幾個類型儘管各有不同,但表現出來的文化性質基本一致,其中折射的或許正是文獻記載和傳說中東夷文化之所以為「夷」的本質特徵,具體到大汶口文化早期,就是後人用少昊統一命名的這個階段。

根據現有材料觀察,淮河以北和蘇北地區的大墩子類型在大汶口文化早期早段相對於其他大汶口文化地區來說,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處於領先的地位,但其居民可能從早期晚段開始,就逐漸向北發展,和當地文化融合併形成了大汶口類型,並成為大汶口早中期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早期大汶口文化的中心也因此轉移到了魯中南地區。

大汶河發源於東部泰沂山區,向西一路歡奔流入東平湖,成為牽起山區和平原的一條大動脈。這使得處於泰沂山麓下平原上的大汶口居民,能夠依靠大汶河的優勢很方便地利用兩地資源。尤其是汶河北岸的沖積平原,自古就有糧倉的稱號,是歷史上是著名的魯國「汶陽田」所在。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的大汶河兩岸,呈橢圓形,面積約 82. 5 萬平方米。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其中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點。

魯中南地區的汶泗河流域,以及魯北地區中部諸多大汶口文化遺址所在地,極有可能是少昊族群活動的核心地域。

從考古學角度觀察,汶泗河流域也恰巧是大汶口文化核心分布區。這裡是迄今為止發現大汶口文化遺址最多的地區,同時也是大汶口文化最先進和最發達的地區 ——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文獻記載的少昊之所以能夠成為整個東夷人的領袖,並進而成為「五帝」之一,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該區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所呈現出來的文化面貌,從早到晚,近兩千年綿延不絕,十分清楚地展示了大汶口文化從發祥、發展、壯大到衰亡的完整過程。

前述齊國上大夫晏子自稱是爽鳩氏的後人,而晏子及其族人生活在魯北地區中部,很有可能這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就是少昊族群支系爽鳩氏部族所留下的文化遺存。

魯西北一帶也曾是少昊部族活動的地區之一。前文所引《逸周書·嘗麥解》炎帝讓蚩尤進駐少昊勢力範圍,並監視四方動靜的記載,暗示蚩尤和少昊居地相距不遠。蚩尤當時所在的地區是豫北、冀南,正和魯西北比鄰而居。蚩尤征伐少昊以擴大地盤,魯西北是最佳選擇。

後來蚩尤部落由於在和炎黃聯手的涿鹿之戰中敗北,大部分人逃走,這一地區就成了極少數蚩尤後裔和少昊族人混雜居住的地區。

考古發現,魯西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很少,一直到兩千多年後龍山文化晚期才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聚落遺址——這種現象應該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這個地方在彼時屬於黃河故道所經過的黃泛區,不太適宜人類居住;二是這個地方和蚩尤戰敗導致人口銳減有關。

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都發現了大量以鳥為題材的陶塑等藝術品,不斷地證實著少昊部族以鳥作為圖騰的史實。

譬如在兗州王因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 1 件鳥頭形泥塑,泥質灰陶,喙較明顯,頭部有三個穿孔,高大約 4. 8 厘米 31;

蓬萊紫荊山大汶口文化遺址也出土過 1 件鳥形陶塑,但造型相對比較簡單;

莒縣陵陽河遺址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則一次性出土了 8 件厚胎高柄杯,均為泥質黑陶,蓋為覆蝶式,紐為鳥頭形。鳥頭既是紐把,也有裝飾效果,其中 1 件是細長頸,尖嘴巴,鼻孔用錐刺成,眼球向外突出,可謂栩栩如生 ;

廣饒縣五村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有 1 件褐色陶片,上面有用赭彩畫成的兩隻鳥,似在空中展翅飛翔,逼真而生動;

膠縣三里河遺址也出土了 4 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鳥形玉飾,其中一件為青玉飾,鳥喙部分玉色稍淺,喙與頭之間有一條淺褐色紋,頭前伸,尾上翹,體下垂,呈半月形,還有一件,器體較小,但鳥喙明顯,上面還鑽有小孔 35;

在長島北莊遺址還發現 1 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鳥形陶鬹,系模仿海鳥形狀製成,器身平背圓腹,鳥頭為柄,鳥尾為流,兩側安裝有小翅,鳥體下部還附裝有三個圓錐形矮足,整體塑造的是一隻在水面遊動的水鳥形象 。如此等等。

總之,在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及其後續的龍山文化中,鳥在各種陶器、玉器上反覆出現,有的是鳥形紋飾,有的是鳥的造型,其或站或坐,或飛或臥,琳琅滿目,不一而足。

山東龍山文化的「鬼臉式」鼎足鬹的足部尚保留著鳥體的某些特徵,最流行的是那種用鳥頭做腳,扁凹形的三角形鬹,鳥嘴著地,喙脊鼓起,中有棱脊,兩側穿以圓形大眼,形成窩穴狀或鏤孔,顏面是雛脊紋,其形酷似鷹、鷙等猛禽,聯繫到少昊又名鷙,很有可能這種造形酷似鷹、鷙的猛禽就是少昊族系的圖幟。

少昊部族不但崇鳥,而且還崇日。在被認為是少昊後裔帝嚳部族活動地域的魯東南眾多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如山東寧陽堡頭,莒縣陵陽、大朱村、杭頭,諸城前寨,安徽蒙城尉遲寺等都出土了兩種和太陽密切相關的刻畫符號,關於這一點,後文有詳細說明。

——摘自李琳之:《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有增刪,因閱讀流暢需要,刪去了注釋部分。


本書利用最新考古學研究成果,並輔之以文獻學、民俗學、人類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開了半坡、後崗一期、西陰、大汶口、紅山、凌家灘、良渚、屈家嶺和龍山等諸多考古學文化族屬之謎,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東夷和南蠻三大集團成長、發展、壯大,以及相互之間交往、衝突和融合的發展脈絡,揭示了炎、黃、蚩尤及其之後顓頊至帝堯各族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首次系統地還原了早期中國誕生之前這1700年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還原了中華文明濫觴、形成和發展的璀璨歷程。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前中國時代》入選商務印書館官方發布的「2021 歷史好書 60 種」榜單。

《元中國時代》入選「2020 百道原創好書榜年榜·人文類 」,同時在 2020 年 「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好書讀者投票評選」活動中獲得第二名,在「歷史的迴響」類別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後,先後入選了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6月第5期好書、百道網2022年7月好書、中國出版集團2022年第4期好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網「社科好書」、今日頭條好書等推薦榜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