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科學家在線共商和平利用空間技術並發布倡議書

東方財經雜誌 發佈 2022-11-22T11:33:29.828422+00:00

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經過為期3天的集中研討、深入交流,20日落下帷幕。本次大會以全世界空間科學家為主體,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宇航科學院、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22名院士,與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00多名科學家、企業家共聚一堂,聚焦「科學·科創·科普」,圍繞「空間信息助力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探索生命奧秘 呵護人類健康」等10個議題,深入研究探索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路徑和解決方案,達成多項共識和合作成果。

  2022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簡稱IPSPACE2022),經過為期3天的集中研討、深入交流,20日落下帷幕。


  本次大會以全世界空間科學家為主體,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宇航科學院、歐洲科學院、俄羅斯科學院等22名院士,與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00多名科學家、企業家共聚一堂,聚焦「科學·科創·科普」,圍繞「空間信息助力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探索生命奧秘 呵護人類健康」等10個議題,深入研究探索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路徑和解決方案,達成多項共識和合作成果。

  本屆大會是全球疫情反覆延宕、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情勢下召開的,「和平、合作」的價值更加凸顯。大會「體現了國際空間技術有識之士的遠見和睿智,彰顯了以和平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合作部部長羅暉如此評價。

  大會秉持的「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理念,廣泛探索空間技術產業化發展、民生化應用、商業化促進,得到了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國際主要航天組織的廣泛認同,與會各國空間科學家也積極響應。擁有96個成員國、1200名院士的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讓-米歇爾·康坦在大會閉幕上宣讀了《關於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倡議書》。

  倡議書提出,大會旨在弘揚和平、發展、合作等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觀,推進空間科技創新,增進民生福祉,符合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鑑於當前全球面臨的危機挑戰,希望空間科技轉化和應用更多地關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新型能源、生命健康等,讓空間科技之光照亮人類美好前程。


  成立於1993年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作為大會的主辦方之一,在空間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空間科技學術交流、推進空間經濟與科技相結合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向大會發來賀信,副理事長梁小虹作了大會總結。


「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

  大會執行主席、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王天怡表示,「科學無國界、高邊疆」,大會向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有志之士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只要我們堅守『同一個太空,同一個家園』,仰望星空,共同踏入合作發展的文明軌道,一定會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繁榮的夢想」。IPSPACE是唯一由世界七大航天組織聯袂支持的世界性、非政府的航天大會,翻開了人類空間史嶄新的一頁。

  大會聯合主席、中國宇航學會理事長吳燕生在大會賀信中表示,「開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力求打造一個推動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國際合作平台」。大會聯合主席、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袁潔也表示:「我們將繼續主張和平合作的理念,支持將空間技術應用於各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領域,用空間科技造福人類社會,創造美好生活。」

  在這次大會上,各國科學家、企業家等圍繞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新趨勢、新機遇、新挑戰,探索空間技術創新驅動與後網際網路時代經濟可持續發展及國際合作的新模式。特別是針對今年中國空間站建設備受世界關注,大會專門安排了圓桌論壇,專題研討中國空間站科學載荷的國際合作問題。

  國際宇航聯合會執行主任克里斯蒂安·費施廷格稱,這次大會以非官方形式組織,向全世界開放,本身就是空間國際合作的典範,體現了和平、合作的土壤和血脈。


「應對氣候變化與推進綠色空間」

  當前人類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危機等重大挑戰。人們在討論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雙碳」目標時,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太空。

  喬治·布希美國關係基金會主席尼爾·布希表示,氣候變化、糧食匱乏、健康問題仍然威脅地球上人們的可持續生活,「太空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人類需要把政治和文化的差異放在一邊,找到解決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大會期間,由中國遙感應用協會、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承辦了「空間信息助力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論壇,國際宇航科學院承辦了「空間動力與地面能源」「綠色空間推進」「月球保護」論壇,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承辦了「航天育種與現代農業」論壇,從不同領域、不同方向、不同議題,探索空間技術在水文氣象觀測、清潔能源、空間動力、外星物質等方向的應用,為解決地面能源危機提供思路對策。

  俄羅斯科學院介紹了通過國際空間技術創新評估全球風險、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探索;中國農業大學分享了「中國北斗賦能農業助力保障糧食安全」研究成果。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理事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羅格表示,將推進全球加強遙感數據協同獲取、開發共享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等,更好地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防災減災等領域發揮作用。


「探索生命奧秘促進人類健康」

  空間科技創造美好生活,而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永恆主題。大會邀請萊斯大學國際空間醫學峰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院院長,與中國航天員訓練中心、德國宇航中心空間醫學研究所等中外空間醫學專家,圍繞「太空飛行對人體血蛋白質的影響」、「太空中人體組織生產」、「在軌飛行員心理支持」等話題,探討交流空間技術在生命健康和衛生防疫中的應用。

  來自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吳息鳳院長作了《空間探索新時代的健康產業》主旨報告,介紹了太空生命科學研究、空間技術輔助健康研究、空間環境中的健康研究成果,提出了精準醫學和太空醫學促進人類健康的利用價值。


「推動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

  隨著發射場和空間港口發射數量越來越多,非政府實體的進入、衛星星座的定位、空間碎片的增加,以及可重複使用火箭的出現,加強空間治理,確保外層空間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和平開發與利用外層空間面臨的嚴重挑戰。

  國際空間法學會前主席塔尼婭·馬森·茲萬專題解讀了「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強調既要重視外層空間污染、有害干擾、交通擁擠、太空碎片等問題,也要重視外星樣本處理問題,如太空細菌、微生物對地球生態的影響等。


  國際著名能源專家武建東教授作了《空間技術和平利用的未來展望》報告,稱月球採樣中的氦-3是高能源物質,100噸氦-3可支撐全世界一年的用電。未來地月文明可改變人類能源利用、網際網路、通信中端、健康和生存模式及文明運行方式。


「投資賦能空間技術創新轉化」

  創新技術轉化為產業才能推進社會文明進步。在空間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呂波介紹,面向未來,中國將「發展綜合惠民的空間應用技術產品和服務,打造高健康高質量的空間應用產業體系」,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航天創新體系,更好地支撐空間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鼓勵空間技術創新轉化,由國際宇航科學院與國際和平聯盟(太空)聯合創立的國際創新研究院,會同世界主要航天組織,組成空間技術應用與轉化專家委員會,經過層層推薦、選拔,評選出3個優秀項目。在大會閉幕式上,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理工大學醫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玉林教授代表國際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宣布了獲獎優秀項目。

  據悉,目前,大會已形成30多家中外航天機構協同支持,10多家金融機構投資管理、300多家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空間技術產融格局。中國電子商會會長王寧講到,中國電子商會擁有1.4萬家會員企業,與43個國家有關組織保持密切關係,願意為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和國際合作搭建平台,在數字通信、量子通信、電子通信等方面發揮作用。

  大會期間,由專營於空間技術創新轉化的盈谷基金主辦了「空間技術與產業投資」論壇,來自中國、美國、歐洲金融界高官與中國空間企業家共同探討空間產業發展趨勢,對接項目、分享案例、交流看法,達成許多了合作意向。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丁文峰談到,他們將把「空間技術和平利用與人才培養專項基金」更多服務於空間技術「產學研用」事業,培養和造就更多空間技術創新的領軍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

  大會期間,由中關村領創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聯盟主辦了「商業航天」專題論壇。美國航天基金會、法國土魯斯太空城、英國科學技術理事會、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他業和投資委員會負責人,與中國商業航天領軍企業等,探索交流商業在軌服務的機遇與挑戰、空間產業可持續發展等,搭建起全球空間技術與中國商業航天對接的橋樑。

  大會採取線上直播方式開放組織,全球各地超860萬人次收聽收看本次大次網上直播,創造了國際空間大會與會人員最多的世界紀錄。

供稿:國際和平聯盟(太空)聯合秘書長孟彥、徐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