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必知100事(五四)陳橋兵變: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

阿漠說史 發佈 2022-11-23T04:08:18.828215+00:00

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啟了中國最繁榮的時代。960年2月2日,時任後周殿前都檢點的趙匡胤,奉命率領大軍,前去迎戰傳說中正入侵的遼國敵軍。


陳橋兵變: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

啟迪尾大不掉

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啟了中國最繁榮的時代。

960年2月2日,時任後周殿前都檢點的趙匡胤,奉命率領大軍,前去迎戰傳說中正入侵的遼國敵軍。

趙匡胤率軍行進到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的時候,他手下的將士實施了兵變。親信趙普等人讓將士們把準備好的黃袍,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第二天,他領兵返回開封,逼周恭帝禪位,奪取了政權。

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驛兵變」或「陳橋兵變」,又被形象地稱為「黃袍加身」。因此,趙匡胤得以建立北宋,成為宋太祖。


這一兵變,和人們通常所知的兵變有所不同,它基本上是兵不血刃。趙匡胤當時已掌握最高軍權,他從陳橋驛返回開封,到奪取後周政權,僅遭遇了小的抵抗。事變的整個過程,沒有大的流血衝突,就完成了改朝換代。這為趙匡胤贏得了民心,也使北宋政權在後周統治區穩定了局勢。

那麼,兵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呢?

陳橋兵變,正處於後周主少國疑的時候。兵變前一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了。剛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訓才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

當時,五代時期武將掌握朝政的情況在後周仍然存在。趙匡胤因屢立戰功,在朝廷得到重用,成為了檢校太傅、殿前都檢點。

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傳來消息說,遼將要大舉南侵,盤踞在河東的北漢小朝廷也要跟著一起發兵。後周朝廷沒有認真分辨消息是否屬實,就急忙尋求對策。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等人,最終決定命趙匡胤領兵出戰,給予他軍權。


因此,趙匡胤的親信士兵得以發動兵變。那麼,兵變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呢?

一 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部下「黃袍加身」。

趙匡胤率軍出了開封,走到了距離開封20公里的陳橋驛。傍晚的時候,略通天文的軍士苗訓看見太陽底下還有一個太陽,其實就是一種日暈現象。苗訓說,下面的太陽要吞掉上面的太陽了。這番言論當時在軍中就傳開了,大家認為這是天下要易主的徵兆。

一些趙匡胤的親信也散布言論,說現在皇帝幼小,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也沒有人知道。還不如擁立趙匡胤當皇帝,然後再北征。

當時,趙匡胤的親信趙普對將士說,太尉忠心,肯定饒不了你們。將士們此時進退兩難,考慮到兵變的意圖已經流露出來了,如果沒有成功,日後朝廷知道了定是死路一條。於是,他們決心發動兵變,擁立趙匡胤。

為首的趙光義(趙匡胤弟弟)、趙普等人商議後,就授意士兵拿著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找到了趙匡胤。當時,趙匡胤喝了酒還有醉意,就看到大家把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眾人還一齊下跪,尊他為萬歲。趙匡胤表示出極大的無奈,最後被迫答應,同時也向部下提了一個條件。他說,你們因貪圖富貴,讓我當皇帝,就要聽我的命令。小皇帝和太后都是我曾侍奉的人,公卿大臣都是我的同僚同輩,滿城的百姓也都是無辜的,你們不能濫殺一人。他的部下都心照不宣地答應了,接下來眾人就準備班師回京。

二 趙匡胤率軍返回開封城,逼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兵變回師,一路上還是比較順利的。守備都城的禁軍將領王審琦等,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他們得知兵變後就進行接應。軍隊到了陳橋門時,吃了一次閉門羹,守門的人拒不開門,趙匡胤就率軍繞路到封邱門,進入開封。

與此同時,後周的大臣們聽說趙匡胤等人兵變的消息了。忠於後周的韓通在倉促下,領著少數人馬迎戰,正好又碰上了兵變前鋒王彥昇,被追趕到家裡,韓通連同家人被王彥昇所殺。

這場兵變中,韓通被殺是比較血腥的一幕。除此以外,兵變的士兵確實遵守了趙匡胤的命令,對百姓秋毫未犯。考慮到趙匡胤的實力,朝中大臣對其兵變雖不滿,也沒有激烈地抵抗。在地方上,昭義軍節度使和淮南節度使雖有反抗,也很快被趙匡胤滅掉。

960年2月4日,趙匡胤逼周恭帝禪位,降為鄭王。隨後,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是為宋太祖,把都城定在了開封。

很多史書對陳橋兵變的準備工作,缺少具體的交代,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突發性事件。從後世記載來看,趙匡胤在兵變中是「被迫」當上了皇帝,處於被動的狀態,真實歷史是否如此已成為一大謎案了。

實際上,從很多地方都可以推斷出,趙匡胤就是兵變的策劃者:

趙匡胤帶兵出征,剛離開京城,開封城就謠傳「檢點當為天子」。此前,駙馬張永德就因為同樣的謠言,而引起周世宗柴榮的不滿,被免去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正好接替他的職位。由此看來,兩次謠言都極有可能是趙匡胤命人散布的,第二次是為趙匡胤奪權做輿論準備。

陳橋兵變的前幾天,趙匡胤非常焦慮,還跑到家裡和家人一起商量。他的姐姐拿著擀麵杖就從廚房裡跑出來了,還打了趙匡胤一下,說到:「大丈夫行大事,要自己做決定,不要來家裡嚇唬女人。」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在預謀一件大事,而且不成功會禍及家人。出征前,他還把家裡人都安頓在封禪寺中,這更能說明他為兵變早有準備。

趙匡胤對韓通被殺,表示了意外和不滿,殺人者王彥昇還背負了獨斷專殺的罵名。但是,從一些細節不難發現,韓通不太可能是意外被殺,而是作為政敵被有意除掉的。

韓通家人里,被殺掉的都是幾個兒子,而四個女兒和幼子卻活下來了。這種殺男不殺女,殺長不殺幼的行為,顯然是有用意的。後來,趙匡胤駕幸開寶寺,看到了牆上掛有韓通和其兒子的畫像,趕快讓人拿掉,可以看出他對韓通的厭惡之情。

陳橋兵變和北宋建立,有賴於趙匡胤的實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卓越的謀略和政治素養。趙匡胤等人到底是如何精心謀劃篡權奪權的,我們已無從知曉了。

從兵變以後的表現,倒是可以看出他的能力。兵變進城後,他保證了軍隊紀律嚴明,沒有破壞百姓生產,沒有燒殺搶掠。這些為他贏得了民心,也使得後來的人對他有很高的評價,甚至稱他為仁君。

成為皇帝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避免兵變的一幕重新上演,又策劃了「杯酒釋兵權」,將兵權和財政權都收到了中央,解決了唐朝晚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問題。


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儒學興盛,因「重文抑武」形成了文人政治。宋代是我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其文化的昌明和思想的繁榮,遠超於漢唐。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宋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