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第一總是壓制第二?百多年前,其實西方流行的是美國威脅論

墨汁兒 發佈 2022-11-23T21:35:09.442851+00:00

美國的種種舉動讓人很不理解,中國人明明只是想努力工作,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舒心一些,怎麼就威脅到了遙遠的美國了?

從「軍事威脅論」、「安全威脅論」到「經濟威脅論」、「技術威脅論」等等,無論是中國的正常、正當的發展,還是一些中國企業、技術、產品,都淪為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的靶子。美國的種種舉動讓人很不理解,中國人明明只是想努力工作,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舒心一些,怎麼就威脅到了遙遠的美國了?

有些不自信,或者說是跪久了的人會將此歸咎於自身,歸咎於戰狼外交,歸咎於中國企業對海外的投資,歸咎於中國為保障國家安全而對軍力的提升,等等。在這些人的觀點中,中國就應該一切服從美國,聽美國的話,這樣,美國就不會繼續打壓中國了。

其實謬矣!在美國的崛起過程中,老歐洲的列強們中間,充斥的是美國威脅論。

美國的擴張

當歐洲殖民者抵達北美洲這片土地之前,北美洲的原住民人口數量約為920萬人,其中包括墨西哥灣沿岸約110萬、佛羅里達州和麻薩諸塞州一帶的220萬、密西西比河流域的520萬以及其他地區的70萬人等。

15世紀,歐洲人痴迷於通過海路尋找一條通往中國大陸的航線,移居西班牙的義大利人哥倫布奉國王之命,帶著自己的船員去尋找中國,誤打誤撞到達了美洲大陸,哥倫布以為這片大陸是印度,並將美洲的土著人命名為印第安人。

由於新大陸的發現,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愛爾蘭,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相繼來到美洲進行圈地殖民。自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於1492 年到達美洲後至1900年,本地的原住民從最初的近千萬人銳減到不足30萬。歐洲殖民者和美國人通過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搶奪財物,大規模占領印第安人的土地,目的就是要為他們這些外來人「騰地盤」!

下面這張地圖顯示了美洲原住民的土地變化,按部落劃分並用綠色標記。

1620年,一群在歐洲混不下去的清教徒乘」五月花號「來到了北美,在英屬殖民地新英格蘭定居下來。此前,英國總共派出了100餘人在此殖民。這群清教徒簽訂了一份《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的基石。隨著移民的增多,13個殖民地逐漸形成,移民們尊奉英國為宗主國,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議會。

在美國獨立之前,英、法、西班牙分別占據著美國現在的地盤。後來,英國打敗了法國,將法國勢力暫時趕出了北美大陸。打仗是需要花錢的,英國決定向殖民地收保護費。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和其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因稅收問題裂隙逐漸加大,於是英國移民開始造反。由於英國前期與法國、西班牙結下了梁子,法西兩國支持英國移民造反。

1775年,在麻薩諸塞州列克星頓點燃戰火,八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了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喬治·華盛頓擔任總司令,並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布美國建國。

獨立之初的美國只有如今東部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州,面積8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且完全處於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老牌列強殖民地的包圍之中。當時十三個州之間只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連聯邦都不是,只是邦聯。各州都拒絕賦予中央政府徵稅權,因此中央政府也就無法籌集足夠的經費供養軍隊。1785年邦聯賣掉了最後一艘海軍戰船,在此後的9年間美國成為了一個無海軍國家,同一時期美國陸軍的規模維持在700人左右。

1786年,參加過獨立戰爭的退役上尉謝司領導了農民起義,1787年起義被鎮壓。隨後,各州政府召開制憲會議成立了聯邦政府,制定了憲法。

美國的獨立戰爭在法西艦隊的幫助下取得勝利,英國遠征軍失敗。大英帝國被這十三個造反的地方搞得不勝其煩,最終同意北美十三州獨立。1783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等人代表美國簽署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並將阿巴拉契亞山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所有土地割讓給了美國,即後來中西部的明、威、伊、密、印、俄六州,從而使美國的領土面積在原有的十三州基礎上翻了一番多。

上圖藍色為美國獨立時的領土。淺藍色為美國在1787年建立的所謂「西北地區」。綠色的佛蒙特共和國於1791年加入美國成為第14個州。

此時,美國領土達到230萬平方公里,約占現在美國本土面積的30%。

1795 年,美國、西班牙同法國簽署了聖洛倫索條約(即平克尼條約),他們瓜分了法國在此的大部分殖民地。接下來美洲的原住民們開啟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無盡災難,他們的土地被一塊一塊地占領、人民被不斷屠殺。

隨著美國人不斷地向西進發,密西西比河成了重要的交通線和運輸線,但密西西比河和紐奧良出海口都在西班牙人手中。

1800年,西班牙和拿破崙秘密簽署協定,西班牙向法國割讓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地區。1803年,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派人前往巴黎商談收購紐奧良的事宜。

當美國的總統特使到達巴黎後才得知,兵敗海地的法蘭西已經無力經營剛剛從西班牙人手裡搞來的北美殖民地了,打算出售路易斯安那地區。美國人最終以5000萬法郎,以及免除法國1800萬法郎的債務,合計1500萬美元的價格輕而易舉地獲得了26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路易斯安那地區(西部淺藍色)。領土又翻了一番多

路易斯安那收購後,美國人瞄上了佛羅里達(上圖右下有點像那個不可描述的部位)。美國人說西佛羅里達是路易斯安那購地的一部分,西班牙人自然是不服。

1810年,隨著大量美國人湧入西佛羅里達,美國政府在幕後挑動當地人造反。此時,西班牙正在歐洲與法蘭西開戰,根本無暇顧及和支援遠隔大洋的殖民地。美國趁火打劫,宣布西佛羅里達自古以來就是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進軍吞併了西佛羅里達地區(兩個蛋搞到手了)。

1812年,美國人把目光瞄向了西北方同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那兒還有大片的土地等著他們搶呢。

此時拿破崙正在進攻沙俄,沒力量幫助美國人。這次英國人不再慣著這個壞小子了,英國遠征軍和加拿大殖民地軍隊將美軍暴打,一路反攻,火燒了白宮。1818年,英美兩國在倫敦簽署了《1818條約》,約定落基山脈和明尼蘇達地區之間的北緯49度線,是美國和英國北美殖民地的邊界。落基山脈以西英美共管

這次戰爭,美國人在土地上一無所獲,唯一的收穫是寫了首《上帝保佑美國》。

國力日漸衰弱的西班牙帝國也認清了現實,在歐洲已經力不從心,更沒有多餘的精力和打了雞血一樣到處搶地盤的美國人鬥了。

1819年,雙方簽訂了《亞當斯-歐尼斯條約》,東佛羅里達(不可描述部位的主體部位)被美國人收入囊中,作為條件,美國人替西班牙還了500萬美元的欠款。

1820年,墨西哥爆發獨立戰爭。墨西哥獨立後,接管了西班牙在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殖民地,獲得了從今天的德克薩斯州到北加利福尼亞州的廣闊土地。為了對付德克薩斯地區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下了一招臭棋,決定讓美國人移民到這裡,讓他們互掐。

到了1829年,由於來自美國的定居者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數越來越多,甚至已經超過了那些講西班牙語的墨西哥人。墨西哥政府這才意識到了美國人的小算盤,於是簽署禁令,禁止美國人移民德克薩斯。

1835 年,這些美國移民在美國政府的幕後慫恿下不斷挑釁,最終導致了戰爭爆發。在美國的支持下,奧斯汀和休斯敦領導德克薩斯打敗了墨西哥,宣布成立夾在美墨之間的德克薩斯共和國。

墨西哥政府自然是不承認德克薩斯共和國的獨立,但是攪屎棍美國承認。最終在184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合併德克薩斯的法案。德克薩斯州成為美國第28個州。

1846年,波爾克上台擔任美國總統,一上任就氣勢洶洶地向英國索要整個俄勒岡地區。(上圖黃藍地帶)。

就在雙方談判時,受夠美國窩囊氣的墨西哥決定向美國宣戰。眼看整個俄勒岡地區就要到手,美國人不得不與英國人匆匆簽署了《俄勒岡條約》,按照《1818條約》的舊例,以北緯49度線為界,劃分了俄勒岡地區。

美國人於是把氣撒到墨西哥人頭上,最終占領了墨西哥北部大片領土,甚至攻入了墨西哥城,廢除了墨西哥總統。

美墨大戰以美國大勝而告終,墨西哥被迫簽訂了屈辱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不光承認了德克薩斯歸美國,還以1500萬美元的友情價「主動出售」給美國2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些地方包括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猶他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德克薩斯州等地。

1853年,因為要修建加州和德州鐵路,美國人決定購買位於美墨邊境的一處面積為7.7萬平方公里的狹長草原。

墨西哥:我可以不賣嗎?

美國:不可以,我想買,你就得想賣。

於是,美國人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片草原,史稱「蓋茲登購地」。這也是美國本土地區進行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領土擴張

1860年左右,俄國開始和美國人接觸,想賣了阿拉斯加。這塊地就在英屬殖民地加拿大邊上,沙俄擔心英國人會搶,就如同英國人從法國人手裡搶魁北克一樣,這麼遠的地方自己是守不住的。乾脆趁還沒被搶走,賣了換點小錢花。

1867年,美俄雙方一拍即合,經過短暫的談判,美國以720萬美元買下了這片150萬平方公里的冰封荒原。

隨著1871年哥倫比亞地區正式加入加拿大聯邦,美國人繼續向西北擴張,將美國本土與阿拉斯加連接起來的願望化為泡影。

到了19世紀70年代,美國已擴張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個面積高達9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國。

美國的擴張方式和英、法等歐洲國家完全不同:美國很少去占領遠離本土的地盤。美國占領的每處地方都與其原來的領土接壤。美國也就得以通過這種緊密的地緣聯繫逐漸同化新占領的地區,久而久之這些新擴張的地區最終也就被美國所同化,從而成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

美國因此擁有了廣袤的國土面積以及國土上所分布的各種資源,這為日後美國經濟的迅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阿拉斯加購地之後,美國在北美洲大陸上的領土擴張便畫上了句號。但是,美國又將目光瞄向了遼闊的太平洋,搶得了很多島嶼。

1893年,之前在佛羅里達和德克薩斯上演的鬧劇在夏威夷上演。在美國的幕後煽動下,夏威夷女王被罷免。1898年,美國人「很不情願」地接受夏威夷共和國加入美國。

美國的崛起

1861年以前美國人在自己的身份定位上首先是某個州的公民,其次才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民。當時聯邦政府的辦事機構中只有郵政部門會直接同大多數人的生活發生關係。公民們向地方政府交稅,在地方法院解決糾紛,甚至就連他們手中的錢也是由各州立法機關授權的銀行所發行。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時身為總統的林肯並不能直接徵召動員部隊,而是由州長們負責徵兵、裝備,並親自率領各州的民兵組成聯邦軍隊。

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就是這樣一個沒全國統一的徵稅權、貨幣發行權和常備軍的國家,然而南北戰爭徹底改變了這一切:戰爭期間頒布的軍事管制法使聯邦政府的軍事權力大大增加,與此同時聯邦政府開始向公民徵收直接稅。1862年國會通過的《法定貨幣法》首次允許聯邦政府發行「綠背紙幣」作為一切償付公私債務的法定貨幣,隨後《國民銀行法》的頒布又賦予聯邦政府管理國民銀行券發行的權力。至此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國家貨幣和穩定的全國銀行。

南北戰爭結束後為避免重蹈內戰的覆轍而強化了聯邦的權力,與此同時地方各州的權力也就不可避免會被相應弱化。從此美利堅合眾國不再被視為由各州組成的鬆散複合體,林肯也被美國人認為是與華盛頓、傑佛遜比肩的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華盛頓帶領美國打贏了獨立戰爭,傑佛遜設計了美國權力制衡的政治架構,而美國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聯邦政府集權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歷史。

美國占據了廣袤的土地,擁有豐富的資源,後面的問題就是投資所需的資金和勞動力了。從歐洲等地湧入的大量移民解決了這一問題:富裕的移民來到美國後成為了投資者,貧窮的移民來到美國後成為了熟練的產業工人和農民。

黑奴的解放、奴隸制的廢除使美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而南方地區的戰後重建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國內市場。

1790年美國的人口不足400萬,然而到了1880年美國的人口已超過了5000萬。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為美國創造了新的歷史機遇。

19世紀末期,美國進入了高速工業化時期,憑藉著豐富的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美國開始強勁崛起。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誕生了電燈、電話、打字機、留聲機、照相機、攝像機、電動機等一系列新發明,也湧現出了約翰·洛克菲勒、安德魯·卡內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等一批商業大亨。

1887年、1890年、1899年,美國的鋼產量、鐵產量、煤產量相繼超過了英國,一舉成為世界第一。不僅如此,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躍居世界首位,美國的機器製造業產值在20世紀初已相當於歐洲各國產值總和的一半。

隨著移民的大量湧入,美國的人口在1890年時達到6300萬,到了1914年增加到9800萬。13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是英國的13倍多,377美元的人均收入也遠高於英國的244美元。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國民收入總和只比美國多4美元。

隨著美國經濟的崛起,美國的商品如火車頭、煤、絲織品、水果和棉花等大規模湧入歐洲。1901年,美國歷史學家布魯克斯·亞當斯曾作過一項統計,1897—1901年,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5.1億美元,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亞當斯當時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將逐漸把歐洲競爭對手擠出各主要市場,如果美國再加把勁,它的商品還將憑藉歐洲國家無法競爭的低價充斥歐洲。

在此之前,美國奉行的是門羅主義,即美國不參與美洲以外的事務,但也不允許歐洲列強染指美洲。美國人提出的口號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口號很有迷惑性,當時那些剛剛獨立的美洲國家擔心的就是歐洲列強的入侵,美國人的這一做法很是受到了當時美洲人民的支持。但是,美國的這一口號,直接把美國抬升為美洲國家的老大,美國將美洲視為自家的後院,成為美國廉價的原材料、勞動力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對於不聽話的美洲國家,美國採取的是煽動叛亂、政變,直至軍事入侵,扶植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政權。

美國隨著國力的增強,開始不甘於只在美洲充當地區大國。1898年,美國以支持古巴獨立為藉口,與歐洲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之間爆發了戰爭。

早已衰落的西班牙不是美國的對手,戰敗後被迫放棄了古巴,同時將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島嶼以及太平洋上的關島割讓給美國。美國在得到菲律賓後隨即照會英、俄、法、德、日、意六國,要求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美西戰爭以及隨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使「美國威脅論」達到了一個高峰。

美國威脅論

美國實力的快速上升,引起了當時稱霸世界的歐洲大國的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形式的「美國威脅論」蜂擁而出。

「美國威脅論」首先表現為對美國龐大經濟力量的擔憂,美國商品的湧入讓歐洲人感到歐洲正在遭受美國的經濟入侵。

法國學者埃米爾·巴比埃在談到美國的出口潮時驚呼:「美國產品將淹沒老歐洲。」另一位法國經濟學家保羅·德·盧西埃則在1892年出版了一本名為《美國生活》的書,盧西埃在書中生動地描述了美國產品大肆湧入歐洲的場景,就連「法國士兵的背包里裝的都是芝加哥生產的牛肉罐頭」,指出,」毫無疑問美國已從一個令人好奇的東西變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東西。」

美西戰爭爆發後,1899年1月,歐洲評論家奧克塔夫·諾埃爾發表了一篇題為《美國禍害》的文章。文章指出美國不僅進入了一個武力侵略階段,而且這種使歐洲人措手不及的進攻是早有預謀的。他認為美國從「門羅主義」時期開始,就對歐洲舊大陸懷有很深的敵意,這種敵意通過美西戰爭終於爆發出來了。

1899年至1900年,連載小說《億萬富翁的陰謀》出版,一時風靡歐洲,成為了暢銷書。

小說大意是,一個由美國富豪組成的秘密委員會,試圖用一支由木頭人組成的軍隊來征服歐洲,為了粉碎美國征服歐洲的陰謀,幾個法國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

小說寫道:「在歐洲的對面,出現了一種早熟和畸形的文明。僅用了一個世紀,美國就實現了難以實現的目標,達到了經濟發展的頂點。對於我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禍害。」
小說的末尾,美國的陰謀被英勇的法國人粉碎了。儘管如此,小說的結局仍然有一些灰暗的,因為雖然美國的陰謀被粉碎了,但小說的結尾,美國人依然手中攥著大把美元,無所顧忌地集中全部的力量想削弱歐洲。

為了對付「美國禍害」,有些歐洲人甚至呼籲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美國。法國人皮埃爾·洛蒂在媒體上公開宣稱,美西戰爭是對歐洲的挑戰,是對歐洲意志和抵抗能力的檢驗,「但願歐洲能明白這一點!能從中吸取教訓,別把劍放在鞘里!歐洲國家能聯手對付共同的敵人!」

美西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進一步增長。1884年美國海軍還排在全球第12位,明顯落後於大清的北洋海軍,但是,到了1914年,美國已成為僅次於英、德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

美國的軍費增長速度也同樣驚人,以致於法國記者儒勒·於萊在1904年驚呼:「作為一個軍隊人數不過5萬來人的國家,美國的軍事預算竟高達10.5億法郎!比法國的還要高。美國耗巨資建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之後,美國人的實用精神是不會同意把他們的軍艦當作遊船的」。儒勒·於萊的這番話恰恰體現了當時歐洲老牌列強對美國所懷有的戒心。

美國的霸權

這一時期「美國危險」一詞常出現在德國議會的爭論中。法國歷史學家亨利·豪瑟爾在回憶那段時期的法國政壇時寫道:「人們在報紙上、會議上、議會裡聽到的,除了美國危險外別無他物」。

然而,還未等到美國向歐洲發起進攻,反而是歐洲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正是這場爆發於歐洲內部的戰爭將英、法、德、俄等歐洲列強從霸權寶座上拉了下來。

當時,作為老霸主的英國同時面對美國和德國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已在走下坡路的英國事實上是無力同時對抗這兩個強大對手的,那麼究竟該把主要精力用於應對誰呢?從後來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出英國最終選擇集中精力應對來自德國的挑戰。

當時美國和德國這兩個新興大國的發展路徑是完全不同的:美國主要是通過貿易文化等手段擴張自己的影響力,而德國則是以暴力手段建立歐陸霸權和爭奪海外殖民地。在這種形勢下德國對英國造成的直接威脅遠遠大於美國。

在英國人看來,美國和歐洲之間畢竟隔著大西洋,美國想要染指歐洲正如英國等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一樣困難。德國則不同,天天在眼皮子底下晃蕩。英國人的另一番考量是,美國那兒畢竟曾是自己的殖民地,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官方語言又是英語,天真地覺得比日耳曼人親近多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打得稀爛,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開始對歐洲的戰火是冷眼旁觀的,不僅沒有介入戰爭,反而是通過同時與戰爭雙方做生意大發橫財。當局勢出現明顯對德國不利的局面之後美國趁機加入戰局打敗了德國。

一戰結束之後美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這時美國不僅在工業產值上全面超越英國,同時也已開始威脅到英國的金融霸權。這時的紐約還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但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紐約華爾街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正逐漸對傳統的全球金融中心倫敦構成挑戰。

1929年黑色星期五,從華爾街傳導出來的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最終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紐約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這時的美國已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軍事實力上也已逐漸具備與英、法等老牌列強叫板的實力,但是,其外在影響力尚未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一戰後成立的國聯被英、法所控制,美國作為國聯的倡議者卻被排除在外。美國不僅未獲得德國的海外領地,也放棄了德、奧的主要賠款。得到大頭的是英法,日本也得到了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就連小國比利時也分得了德屬東非。

這時的美國儘管自身實力已相當可觀,然而並沒掌握國際話語權,軟實力與硬實力不相匹配。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任性地退回到了孤立主義狀態。

德國被壓制後,遭受重創的大英帝國開始把目標瞄準了美國。1932年7~8月,在渥太華召開的英國自治領經濟會議上簽訂了實行特惠關稅率制度的協定:在由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共同組成的英鎊區內實行特惠關稅,同時對外一致提高關稅。這主要就是為防止美國商品低價滲透到英國的市場範圍。

之前的文章提到過,由於美國通過了《白銀法案》,造成國際銀價大幅飆升,給銀本位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傷害。民國政府決定推行法幣,一開始找的是英國,但是,英國雖然在這一場金融戰中贏了日本,卻妄圖以提供法幣發行準備金貸款相要挾,將法幣納為英鎊的子貨幣。美國趁雙方僵持不下,趁機與國民政府達成了《白銀協定》,美元與英鎊一起成為了法幣的對標貨幣。

可以說,二戰爆發前的英國,雖然開始對美國有所動作,但是一則有所力不從心,二則是放不下霸主的架子,因而,效果並不明顯。

很快,隨著德國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顯而易見的威脅到英國的霸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英國不再將美國視為主要的對手,恰恰相反這時的英國在相當程度上已開始有求於美國了。

二戰前期,美國繼續實行一戰時的策略,大發戰爭財。特別是對於日本侵略中國,美國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日本大部分用以支持戰爭的戰略物資都是從美國買的。

參考閱讀:抗日戰爭時,有哪些國家援助了中國?前期的美國援助日本更多

希特勒占領歐洲後,德國的工業產值達到了世界占比的30%,蘇聯和英國加起來勉強持平,而美國,不僅有大量的人口,發達的農業,其工業更是在世界占比達到了38%,超過了德意日之和。

美國參戰後,美國不僅以工業品、農產品支持同盟國作戰,更是有高達1200萬的美軍被武裝起來。

二戰時期,邱吉爾的主要目標是北非,並堅持在義大利登陸。英國人的算盤是保證歐洲的交通命脈地中海沿線,這樣,歐洲的大部分將由老歐洲的軍隊占領。但是,羅斯福和馬歇爾也早看穿了邱吉爾的算盤,堅持在法國諾曼第登陸。由於希特勒德國太過強大,而蘇聯的反攻又相當犀利,為免於整個歐洲全被蘇聯紅軍占領,英國最終同意了諾曼第登陸。

後面的事就簡單了,登陸法國後,英國拼勁全力,又拉上加拿大,僅僅組建了一個集團軍群,而美軍則源源不斷地踏上歐洲大地。

美國一開始是不承認戴高樂政權的,邱吉爾也看破了美國人的狼子野心,極力拉來一個幫手以對抗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讓英法等老牌歐洲列強遭受重創,經濟形勢舉步維艱。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正是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下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鈎,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

二戰後,世界上掀起了殖民地獨立運動浪潮,這股浪潮既是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熱情的充分體現,但是其背後的兩個重要推手一個是蘇聯,另一個就是英法的親密盟友美國。

英、法、德、意、奧匈、荷、西、葡等歐洲列強從面積和人口來看只是中等大小的國家。這些國家的崛起本質上是因為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攫取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隨著工業革命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就使得歐洲國家在技術上的優勢被相應削弱了,喪失了海外殖民地後,歐洲國家在體量上、資源方面的劣勢是難以彌補的。

隨著海外殖民地的喪失,英法迅速淪落為二流國家,仰美國人鼻息,歐洲國家喪失了自主權,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


中國人民經過七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努力實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時候,美西方傳來的中國威脅論並不意外。

因為老大總想當老大,維持自己對世界的統治,對世界財富的掠奪,控制。老大只有維持自己的壟斷霸權地位,才能將世界的財富攫取在自己的手裡。用世界的財富物資資源來供養一國,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如此,他們是不會與別人分享財富的。他們只想掘取得更多,自己永遠生活在天堂里。

美西方現在說「中國威脅」、「文明衝突」,這不是新鮮事。中國確實是在崛起,不崛起誰還說你「威脅」?這與當年美國崛起時的經歷一樣。只是,美國把自己的曾經經歷強加到中國人身上,這不厚道。

古羅馬時期,世界的另一邊有一個大國;阿拉伯帝國時期,世界的另一邊有一個大國;奧斯曼帝國時期,世界的另一邊有一個大國;當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時候,世界的另一邊,另一個強大的國家正在重新崛起。

中國人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追求的是和平崛起。正如偉人很早就說過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美國不能通吃天下。歐洲的事它管不完,非洲的事它管不完,亞洲的事它管不完,亞洲是亞洲人的家園。只有在承認世界多元並尊重中國利益基礎上,實現美國與中國合作,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

等美國人明白了這些道理,中國威脅論也就不攻自破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