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署OKR需要克服的四大難關

tita科技 發佈 2022-11-24T00:42:36.466066+00:00

OKR是一項全面提升推動戰略實施、促進組織變革、優化激勵機制、提升企業文化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眾多,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影響OKR的順利導入和推動。

OKR是一項全面提升推動戰略實施、促進組織變革、優化激勵機制、提升企業文化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眾多,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會影響OKR的順利導入和推動。

第一:認知偏差

認為OKR只是一個工具。OKR不是一個軟體,也不是一個標準或制度,而是企業的戰略系統、文化系統,需要最高層的深入參與,起到領導的示範作用。

認為是績效考核的替代品。OKR是目標管理的方法,不僅僅重視績效,還重視推動績效的核心要素——人,OKR重視人的內在動機,杜絕與考核的關聯。

認為只適用於網際網路和高科技企業,只適用於大企業。OKR和KPI一樣,都是能適用於任何企業的方法,已經有許多中小企業因此受益。這一點,約翰·杜爾已經給出了結論:OKR是瑞士軍刀,適合於任何環境。

認為只適用於創新型業務,狹義地定義「知識型員工」。凡是需要運用知識和經驗,依靠自己的判斷力,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都是知識型員工。

認為可以試一試。導入OKR的體系與其說是在運用一種方法,不如說是迎接一場變革。任何一項管理的改進,都會遇到阻力,領導需要清楚的區分部署的不同階段:「嘗試」是為了測試匹配性,「試運行」是為了取得短期成效。

認為可以邊做邊學。OKR基本的理念、理論和方法已經形成完整、清晰、易學的體系,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訓不但在導入初期要開展,而且應當長期持續。

第二:缺乏嚴謹的設計

教條化的盲從。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企業的發展階段、規模、團隊的綜合素質、企業的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差異。所有成功受益於OKR的企業都是對自身狀況深入剖析,經過廣泛調研後,結合企業實際的情況審慎設計實施方案。

忽視客觀規律。企業在制訂導入和推進計劃時,必須有策略、有步驟,有重點。大刀闊斧地全面推進,或者只在極小範圍內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都無法正常推進OKR的導入。

缺乏系統性。OKR系統的設計應當秉持其特徵,從員工實際操作的角度,從企業運營流程,從組織變革的規律等方面系統和全面地思考。

首先,由於OKR這個概念直接表達的意思是「目標與關鍵結果」,常常導致人們在重視聚焦和邏輯的同時,無意識地忽視了對自上而下、對齊協作、公開透明和積極反饋等特徵的充分體現。其次,OKR的規劃和設計不是孤立的,必須配套優化企業現有的績效考核、目標關聯、項目管理、薪酬制度等管理體系,以免產生衝突,造成團隊的困惑。最後,我們在規劃時不能僅僅考慮導入的階段,還應當思考如何鞏固實踐取得的成果,通過復盤優化完善OKR的系統。

OKR軟體:Tita的OKR,如果你需要更多戰略規劃的例子,參考專用的OKR知識社區,可以提供更多的見解。

第三:缺乏有力的組織

缺乏最高層領導的深度參與。多數企業都有建立OKR組織的意識,決策層清楚必須將管理變革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推動。我們的建議是,CEO只要擔任OKR組織首席指揮官的職務,就必須深入實際、承擔具體的工作,包括實地調研、聽取匯報、審核方案、審定計劃、調配幹部、溝通協調、中高層管理人員OKR的制訂、部門OKR的對齊、追蹤反饋等等。

對於任何一個超過200人的企業,這個崗位都是極具價值的。如果企業規模比較小,當然也可以兼任,但應將候選人原有的工作削減,保證足夠的投入。

組織沒有針對性。有的企業OKR組織的成員,全部是由各部門負責人擔任的,原因是這樣能夠在各個部門中得到重視、順利推動。但部門負責人參與並不會自然達到重視的結果,依然存在大家「捧場」的可能。真正的重視一定是來自最高層的身體力行和持續關注。

職能部門牽頭。決策者認為OKR既然是目標管理,就可以和KPI一樣交給人力資源部負責。這樣一來,OKR往往就會不自覺地走向考核之路,至少,會讓員工產生這樣的顧慮,導致他們不願意挑戰、不願意開放。

任用新人負責。要推動管理的變革,不僅僅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更需要對企業本身有深刻的認識,要理解和體會大家所經歷的,要了解大家的困擾和希望所在,這些認識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認知的局限性與組織對變革的迫切要求產生了矛盾,必然導致理想主義,成為空中樓閣。

缺乏專家輔導。對中國企業來說,OKR還是一項比較新的管理模式,沒有標準化的成功經驗可資借鑑,實踐中的問題也層出不窮。OKR組織中必須有管理功底深厚、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由他們組織系統調研、深入識別制約因素,提供決策建議;由他們主持設計,把握進程,及時察覺隱患並調整部署;也由他們通過輔導解決團隊的實際困難,維護員工的信心。

第四:忽視人的感受

缺乏緊迫感。通常,人們並不滿意現在的管理模式,但當管理變革發生時,人們又會努力維護現存的制度,有意無意地在心理上、行動上採取牴觸。對危機的剖析是人們日常工作中深刻體會的,這種刻畫所引發的緊迫感會聚合人們的注意力,迫使人們走出舒適區,並讓大家迅速團結起來,產生「同仇敵愾」的革新意願。

缺乏願景。我們不能讓人們陷入恐慌的狀態,這種心理不可能持續。無論順流還是逆流,人們追求的永遠都是航向的意義和價值。沒有願景就不會有精神的共鳴和情感的紐帶。另外,缺乏願景,人們的方向感會模糊,出現問題後會導致混亂的認知,破壞行動的統一性,導致走向歧途。

忽視內在動機。激勵是必須的,要時刻牢記:關注「人」比關注「事」重要;關心人的感受比物質回報重要;良好的感受來自內在動機的滿足,外在刺激只會讓感受惡化。

缺乏溝通。缺乏溝通是個通病,歸根結底說明了對「人」的忽視,著眼點還是在「事」的上面。任何人都明白,誰都只會把時間投入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面,如果溝通少了,團隊一定會感到不被關注和重視。只有溝通,才能讓我們了解員工的感受,溝通越多,了解就越深入,了解起來也越容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