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20條之後——我們必須要重新學會適應不確定性

雲石 發佈 2022-11-24T03:20:09.215392+00:00

雖然國家已經反覆重申不會放棄動態清零,但口子既然已經打開,根據當下奧密克戎的恐怖傳播力,以及並未降低到大眾真能讓大眾無感的毒性,那麼哪怕國家再怎麼想辦法壓曲線,想辦法醫療擠兌,所有人也都將不得不面臨一場甚至無數場即便不說生死,但至少也是非常揪心的考驗。

優化20條出台以來,大家都有點人心惶惶。雖然國家已經反覆重申不會放棄動態清零,但口子既然已經打開,根據當下奧密克戎的恐怖傳播力,以及並未降低到大眾真能讓大眾無感的毒性,那麼哪怕國家再怎麼想辦法壓曲線,想辦法醫療擠兌,所有人也都將不得不面臨一場甚至無數場即便不說生死,但至少也是非常揪心的考驗。

說實話,我最近也有些心神不寧。我所在的城市,最近也正在靜默中(當然,因為優化20條的出台,所以當地為此又專門發明了個全域協同防控的繞口詞彙),從雙十一前夕開始,我已經在家蹲了十來天,不出意外的話最少還得再蹲十天。

今時不同往日,在如今這個時候,尤其是優化20條出台的關口靜默,肯定是會遭很多人罵的。不過我對此還是能理解的。畢竟本市這次是全域範圍大規模集中爆發,不靜默估計現在已經全城皆陽,並直接導致全國失控——這與優化20條衝突更大。就算我自己無懼奧密克戎,我也不想讓我那因年齡沒到所有沒打疫苗的寶貝女兒去冒這個險,受這門子罪——這應該也是家裡有老人孩子的人的共同心理。

當然,經濟方面我也有一定底氣。畢竟我的財務狀況比較健康,工作方面無論是本職收入還是碼字創作也都暫時不受影響——甚至呆在家裡,我反倒有是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寫文章——這份穩健確實是絕大部分欠著貸款的房奴、要應付各種經營開銷的老闆,或者手停口停的打工人比不了的。

所以一開始時我自身的心態還是比較好的——畢竟3年前武漢那次也不是沒封過。但封了一周後,心態就有點穩不住了。碼字也很難集中精神,甚至家裡悶著都覺得頭暈腦脹。

這種情況是3年前武漢那次完全沒有過的。

我一開始還覺得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但琢磨一下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像我們這種長期寫作的,本來性子就是喜靜不喜動;而且家裡物資保障也跟得上——雖然買菜什麼的確實跟靜默前比貴了些,但漲價幅度也不算離譜,對我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何況3年前武漢那次封城時,我還沒有孩子,現在這次已經有了個可愛的小閨女,天天有她陪著,我還多了個解悶的開心果。

可即便這樣,我還是忍不住莫名其妙的煩躁焦慮。

為什麼會這樣?

想來想去,我覺得原因只有一個——不確定性大幅增加了。

三年前的武漢那次全國封城,按說當時的情況是很糟糕的——畢竟那時候的病毒殺傷力基本呈現出無解狀態,大眾又初次面對,恐慌情緒在所難免;而現在,雖然病毒依然無解,但殺傷力已經大幅衰減,大家也對病毒有了一定認知,按說心態會平和很多。

但現狀卻截然相反。現在這一輪,整個社會的戾氣和躁動,明顯要遠高於3年前,不配合甚至反抗防疫的言論屢見不鮮;哪怕我們這些支持動態清零並積極配合的,心裡也遠不如3年前踏實。

主要還是因為情況變了。3年前雖然從病毒角度來說更加兇險,但當時國家的強勢出手,也給了大家極大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不僅是公共衛生方面;在心理方面,這種國家層面的堅定,也讓大家相信,只要熬過這一陣,一切都能回到從前,回到2019以前那個相對確定的環境當中。

正是基於在對國家能夠搞定的充分信心,大家才能在那個更加恐慌,更加充滿未知的環境中安下心來,並積極配合防疫,最終實現全國境內病毒的徹底清除。

但這一輪,明顯這種信心已經沒有了。即便沒有優化20條,即便國家依然堅持之前的追求絕對清零,但今年以來病毒傳播力的大幅增強,以及屢撲不絕的現狀,也逐漸摧毀了大家對國家保障兜底的信心。等到優化20條出台,雖然國家依然強調不是躺平和放開,國民在防疫方面的信心更是遭受重挫——別說清零派了,即便是共存派,絕大部分也只是基於經濟壓力而被迫支持共存,並不是真的認為病毒已經衰減的毫無影響,更不願意自己成為那個概率和代價——哪怕這個概率和代價很低也不願意。

既然如此,心態的焦慮和煩躁就不可避免——歸根結底,還是出現了不確定性。

生活的不確定性,確實是社會秩序的大麻煩,也是人的心態失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我們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文明,農業的特點,就是極端講究生存環境的穩定;現在雖已轉型為工業文明,但工業本身也是極為講究秩序的。所以存在決定認知,中國人對確定性的追求,可以說是刻在文明的基因里。

這也是我們文明一直採用中央集權制政體的原因之一——這種政治體制,能夠最大限度的統籌資源,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而現實中,歷朝歷代的中央集權制政府也一直有這個自覺,但凡還有能力,都會竭盡全力的給社會提供這個穩定性。

但政府的能力也是有極限的。一旦環境的變化,超過了政府承受能力的極限,那政府也就無可奈何。而一旦出現這種局面,不確定性就會出現,社會心態乃至社會秩序的失控風險就大大增加。

現在的情況,就有這麼點意思。政府的理想狀態,是鑑於病毒毒性衰減與傳播效率提高大致同步,所以通過對傳播效率的強力人工干預,將其拖到毒性衰減至大眾基本無感狀態時再放鬆——這樣病毒對社會秩序和大眾健康的衝擊就基本忽略不計,不確定性也自然消於無形。

但現狀是,病毒毒性衰減與傳播效率提升的並行趨勢雖然看上去沒有錯。但若以大眾無感為標準的話,前者的衰減速度,與強力人工干預後的傳播效率上升速度,依然不能完全匹配——也就是衰減尚未到社會可承受,人工干預的資源和力量就已經接近極限。

這就意味著不確定性已經不能完全消除。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必須要多少承擔一些不確定性喪失帶來的衝擊。

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現狀。

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才是一種常態。實際上自人類誕生以來,絕大部分歷史時間段里,人類都是在與不確定性相伴的——哪怕是最追求確定性,也最有能力實現確定性的華夏農耕文明,歷史上所謂的康乾盛世、開元盛世時,普通人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是今天的人無法想像的。

那我們所習慣的這種程度的確定性,大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西方那邊大約是從二戰後;至於中國,則是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入世後。這個歷史時間段,東西方的共同特徵,是擁有一個和平的政治環境和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也沒有遇到重大瘟疫(中間出了個SASE,但很快被中國撲滅)或者重大氣候環境災難,這才給了人類高度確定性環境營造的底氣。

但實際上,這種確定性也是相對的,而且帶有極大偶然性。長時間的和平政治環境,這在人類歷史上本就很稀有,高速發展的經濟環境,這更是有賴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庇蔭——經濟發展其實天然就是充滿不穩定的,只不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使得這個歷史階段不斷創造出大量增量財富,這種瘋狂財富增長,使得傳統經濟形態即便出現問題,也會因為快速發展期更多就業機會、更多財富創造機會而將其掩蓋,使得其呈現出一種動態確定性。至於瘟疫,重大氣候環境變化等等,那更是看天吃飯。

我們很幸運,在長達20年、甚至40年的時間裡,趕上了這種偶然的高確定性時代。幾十年時間,對一代人來說確實很漫長,甚至可以形成慣性思維,認為世界本就如此,本該如此。但擱在人類百萬年歷史,現代智人幾萬年歷史,乃至人類文明幾千年歷史的大背景下,區區幾十年時間真的不過一瞬間,是很偶然的存在,本來就不足以成為歷史常態。

從這個角度來說,直面病毒,不過是一種歷史常態的回歸罷了。甚至即便沒有病毒,我們也回不到從前。世界形勢早已翻片,第三次科技革命紅利已經吃干抹淨,經濟危機乃至滯脹、大蕭條正在降臨,和平與發展,也正在被戰爭和動盪所取代。20大報告中,也專門提到要我們準備接受風高浪急甚至是驚濤駭浪的考驗——這可不是指疫情,而是全方位,多維度的綜合預判。

所以,躲是躲不過去的,該來的總會到來。也許過些年回頭看,我們會發現,毒性已經大幅削弱的奧密克戎,只是我們接下來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各種物質、心理考驗中,較弱甚至微不足道的一項,真正比這個更艱難的日子,更艱巨的考驗,恐怕還在後頭。

大勢如此,我們更多的,還是要調整自身——一方面攢好餘糧、做好防護;另一方面,與過去20年乃至40年的歲月靜好真正告別,調整好心態,消除心理恐慌,逐步適應這種不確定,學會與其長期相伴——畢竟這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常態。

總而言之,努力追求確定性,但也要坦然面對不確定性,這才是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我們中華民族這個族群,真正生生不息,繁衍至今的祖傳技能。過去幾十年,我們似乎對此已經有些生疏,但現在,無論是我們是否願意,是到我們回歸現實,重新熟悉,將其再撿回來的時候了。

這篇文章,算是一次心理按摩。寫給大家,也寫給自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方方這人雖屁股歪,但業務水平確實還是可以的。時代的變遷,我們個人抗拒不了,甚至國家都抗拒不了。

不過至少,我們國家在這一輪時代變遷中,還是站在了一個相對最優的位置上,為我們爭取了相對最有利的環境和基礎。而我們個體能做的,也就是在此基礎上,儘量去努力適應——這種適應,不光是物質層面,同樣也有精神層面。只有儘量適應,我們才能在這種歷史浪潮的奔騰翻湧中,儘量的給自己爭取更多的生存概率,甚至更多的脫穎而出可能!

那麼,除了心態調整,在現實操作中,還有哪些辦法,來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增加,對我們普通個體所造成的衝擊呢?或者說,我們在應對時代劇變的過程中,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到底有多少發揮的餘地和空間?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2158節。喜歡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海外風雲系列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