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精進自我的方法,就是在事上「磨」

國學書舍 發佈 2022-11-24T15:43:41.406897+00:00

【人生精進自我的方法,就是下「笨」功夫】一、有一天,學生陸澄問王陽明:「靜養的時候也感覺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是遇到具體的事情就不能再依據自己的思路去做,為什麼?」王陽明說:「這是你只懂得靜心修養,卻不下功夫來克制自己的原因。這樣的話,遇到具體的事情就會覺得思路不穩。

【人生精進自我的方法,就是下「笨」功夫】

一、

有一天,學生陸澄問王陽明:「靜養的時候也感覺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是遇到具體的事情就不能再依據自己的思路去做,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懂得靜心修養,卻不下功夫來克制自己的原因。這樣的話,遇到具體的事情就會覺得思路不穩。人必須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磨練自己,才能穩,才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性都有一種潛在的惰性,導致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喜歡「找捷徑」,就是找一些討巧的方法。

我們不能否認,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上,確實存在著一些方法可以讓自己比較好的達到目的,但這絕對不是「捷徑」,這只是正確的方法。

因為人生所有良好和正向的進步,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去下苦功夫才能獲得,而不存在主觀上所認為討巧的方式,不管是面對工作或生活等等都是如此。

比如學習,就需要下苦功夫,多讀、多寫、多背,才能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印象,增加思考過程,領悟其所學的智慧根本,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而生活的智慧也是如此,很多人步入社會,面對問題的時候,通常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種面面俱到,遇到問題如魚得水的人生狀態,但是想要獲得這種狀態,同樣是沒有捷徑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事上磨」。

就好像很多人說「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他只是明白一些道理,卻沒有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將這些道理一點點的修煉到自己的生命深處。

我們只有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逐漸修煉,讓自己遇到的每一個挫折和坎坷都成為歷練自我的機緣,那麼久而久之,才能在不斷的熟悉和練習運用的過程中,將我們明白的道理真正的融化到內心深處,並且在遇見事情的時候,自然而然地用智慧解決問題,最後獲得自己所期望的智慧狀態。

所以說,人生要有一種下「苦功夫」的勁頭和意志,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將那些本身陌生的智慧,慢慢地熟悉,並且將他們從表意識轉化到潛意識的層面之中,這個時候口頭上的智慧便成為能對你產生正向作用的智慧了。

二、

我之前跟大家聊到過明代的一個學者張溥,他有一個獨特的讀書方法叫做「七焚法」。

就是每讀一篇文章的時候就把它抄在紙上,然後高聲朗讀,最後再把文章燒掉,燒完之後再讀,如此重複七次以上,直到把文章徹底理解,背熟於心為止。

沒有人天生就是智者,就是聖賢,有一句話叫「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不琢不成器,人生如果沒有百般挫折的過程,哪有最後溫潤如玉的結果,那些成熟智慧的狀態,不都是在那困苦而又艱難的過程中砥礪前行所獲取的嗎?

不光是我們資質平平之人,就連聖賢之人也是如此。

所謂聖賢之人與凡夫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就是在於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態度,而他們的智慧態度也不是天生就具備的,也是需要首先在學問上鑽研,其次是在事情上磨練,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能夠恰當的處理問題,淡然的看待世間,最後才成就的聖賢境界。

除此之外,聖賢所擁有的那些智慧,也並非是學到就能夠長久地深扎於內心之中,因為一旦自認為學到智慧之後就可以無所顧忌,不再用功,那麼在本性中自滿和惰性的驅使下,那些私心偏見就會悄悄的蔓延到本來清靜的那片心田之上。

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智慧的功夫也是如此。

所以即便是聖賢,即便他們擁有了高於眾生的智慧,也需要時時精進,在那些事情中不斷地打磨修習,這樣才能更加精進自己的智慧。

所以說,就連聖賢之人對待自己的人生都有這樣的狀態,更何況我們這些還在迷惑顛倒的路上猶豫不決的眾生呢?我們還何必去懼怕這艱難挫磨的過程,又何必怠惰於自己在事情上磨練的意志。

曾國藩就是下苦功夫的典型,他不僅在求學的道路上如此,在為官之後依舊如此。

在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的時候,在他寫給父母的信中曾這樣說的:

近因體氣日強,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廿三史,下半日閱詩、古文,每日共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若有耽閣,則止看一半。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近來由於精神越來越旺盛,每天刻苦用功,早晨起來的時候溫習經書,吃完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午讀詩、古文,每天一共可以讀八十頁書,全部用筆圈點。

當時的曾國藩雖稱不上聖賢,但也已經進入翰林院工作,職位是從七品,這個職位其實並不算小,也依然堅持每日讀書,而且要讀八十頁,對於古文書籍來說,這個數量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見他讀書的用功程度。

所以不要懼怕問題,要隨時具備在「事上磨」的意志,只有不怕在事上「磨」,多下一番苦功夫,才能「磨」出君子,「磨」成聖賢。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