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曾經輝煌的印記——凡爾賽宮(三)

jsrgly 發佈 2022-11-24T18:50:56.269824+00:00

戰爭廳(Salon de la Guerre):在主樓的西北角,阿波羅廳西側,北、西兩面面向花園,南面通往鏡廳。廳內的裝飾由孟莎和勒布倫完成,主要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蘭等功績的油畫。鍍金壁爐之上為路易十四的騎馬浮雕像。

戰爭廳(Salon de la Guerre):在主樓的西北角,阿波羅廳西側,北、西兩面面向花園,南面通往鏡廳。廳內的裝飾由孟莎和勒布倫完成,主要為反映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蘭等功績的油畫。鍍金壁爐之上為路易十四的騎馬浮雕像。

整個牆面蒙上了一層大理石的護壁板,並用六件銅製鍍金的繳獲盔甲武器作為裝飾。

戰爭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浮雕《路易十四騎馬踏敵》。

這是法國雕塑家安東尼·柯塞沃克(Antoine Coysevox)的作品,描繪了法國與荷蘭之戰中,路易十四騎在馬上正指揮法國部隊渡過萊茵河的場景。浮雕上方有兩個吹著勝利號角的女神,下方有兩個雙手被枷鎖銬著的戰俘。

戰爭廳牆壁上的鍍金裝飾,包括頭盔、盔甲、軍旗、盾牌和國徽等,拱曲畫是《跪在地上的德國和一隻鷹》。


鏡廳(Galerie des glaces):又稱鏡廊,在戰爭廳之南,西臨花園;由敞廊改建而成。長73米,高12.3米,寬10.5米,一面面向花園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83塊鏡子組成的巨大鏡面。

鏡廳是凡爾賽宮中最著名的大廳

鏡廳拱形穹頂上是歌頌路易十四(太陽王)功德的巨幅油畫(約30幅),這些油畫展現了路易十四自1660至1670年成就的一系列赫赫戰功,主要是法國對荷蘭的戰爭歷史畫面;這些油畫主要由路易十四御用的宮廷畫師查理·勒·布朗創作。一幅幅油畫濃墨重彩、生動形象,氣勢橫溢。

從天花板上垂掛而下、排列整齊的24具波希米亞水晶吊燈,豪華而又巨大,特別顯眼;

廳內地板為細木雕花,牆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貼面裝飾,柱子為綠色大理石;

柱頭、柱腳和護壁均為黃銅鍍金,裝飾圖案的主題是展開雙翼的太陽,表示對路易十四的崇敬;


大廳東面是通往國王寢宮的四扇大門。路易十四時代,鏡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裝飾也都是純銀打造,經常在這裡舉行盛大的化妝舞會。

鏡廳見證了歐洲和世界的歷史。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把共和國變成帝國。通過對外發動一系列「拿破崙戰爭」,把法國的影響力擴至整個西歐及波蘭,創造了法國短暫的輝煌成就。但經過1815年的百日王朝後,拿破崙再度戰敗於滑鐵盧,宣告法蘭西第一帝國終結。

在拿破崙三世時期(1856年10月-1860年10月),法國夥同英國在美俄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向中國掠奪了大量財富,對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

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法國和德國為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了普法戰爭。最終,法國戰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一世之弟所生次子)在「色當要塞」被俘,被迫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兩省,拿破崙三世建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因此而滅亡。法國大資產階級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次戰爭使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內加冕為皇帝,並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成為戰敗國,法國指定在鏡廳內簽訂和約,即著名的「凡爾賽和約」。現在,這裡仍保存著當年與會代表的用品,以紀念法國人的光榮及這個重要儀式。

儘管鏡廳很豪華,但當我們走進去時,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協約國法、英、美)和戰敗國(同盟國德國)曾在鏡廳簽訂和約,史稱《凡爾賽條約》,以限制削弱德國的勢力。其中,德國理應歸還在山東的權益給中國,因為「二十一條」因素,戰勝國將德國在華山東權益直接轉交給日本,中國外交努力的失敗,成為我國「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導火線。(歷史史實反覆證明:弱國無外交)

一戰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給法國造成重大損失。但戰勝國在條約中對戰敗國德國過分苛刻,成為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也為二戰的爆發下了伏筆。列寧曾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繫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國王套房 在鏡廳東側有四扇大門通向國王套房,由牛眼廳、國王寢宮和會議廳三個房間組成。位於凡爾賽宮東西軸線上,這裡曾是路易十三的舊狩獵行宮。窗戶面對著東方,每天早晨迎接初升的太陽。

國王套房中央是寢宮(國王臥室)(Chambre du Roi)。最初是國家客廳,曾是路易十四妻子瑪利亞·特蕾莎王后(Marie-Thérèse,1638-1683)接待客人的地方。她去世後,路易十四從1701年起就將這裡作為自己的臥室。他一直住在這裡長達14年,直到1715年9月1日去世,結束了他長達72年的統治。法國人好象並不忌諱曾經死過人的房子,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也都繼續使用這個房間作為臥室和起居室。


寢宮中有金紅織錦御床,用錦緞繡花帳幔裝扮(帳幔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更換),讓御床顯得格外至高無上、富麗堂皇;

精雕細刻的鍍金木質欄杆,把御床與臥室其他部分隔開;

御床帳幔上方的天花板上,是法國雕刻家尼古拉斯·庫斯杜(Nicolas Coustou)1701年創作的《法蘭西女神守護國王安睡》巨大鍍金浮雕。

鏡子前有洛可可式座鐘和瓷花瓶。

這裡似乎成了凡爾賽宮的政治活動中心,在這裡舉行起床禮、早朝覲、晚朝覲和問安儀式以及非正式的接見活動。

與國王寢宮相連的兩側,北側為小會議室,南側為牛眼廳。

位於寢宮北側的小會議室,是國王召集朝臣們議事的地方。據記載每周周一、周三召開行政會議,周二、周六是財政會議,周五做彌撒和懺悔,有時懺悔會一直持續到晚飯時間,通常周六和周四上午空閒,國王用來討論建築、裝潢和宮內瑣事。在凡爾賽宮使用的一百多年裡,所有重要的政治決策都是在這個會議廳中作出的,包括1775年參加美國獨立戰爭的決策。

小會議室裝飾華貴的條几上,擺放著一座精緻的洛可可式座鐘和一對華麗的陶瓷花瓶。花瓶上分別有表現戰神和智慧女神的雕塑。

牆面上的護壁雕刻畫板金光閃閃,由加布里埃爾·布蘭查德(Gabriel Blanchard)設計,安托萬·盧梭雕制。

位於寢宮南側的牛眼廳,是親王貴族和大臣候見的場所。

牛眼廳得名於通往國王寢宮的大門上方牛眼形狀的天窗。這裡是每天早上最重要的王室成員等候國王起床的場所。所以,此廳懸掛的畫像均為王室最重要成員的畫像,比如國王路易十四的弟弟奧爾良公爵及其夫人等。此廳懸掛的重要王室成員畫像根據其歷史地位會在畫像下懸掛壁毯,壁毯上繡有其家族徽章。

大臣們常常聚集在牛眼廳,等候覲見寢宮裡的國王。

牛眼廳東邊有大候見室和衛兵室。

和平廳(Salon de la Paix):在主樓的西南角、鏡廳之南,為一方廳,裝飾風格與鏡廳相似,但壁爐上的油畫主題為"路易十五創造和平"。廳內裝飾以羅馬帝王像、獅子、法國和納瓦拉王國國徽為主題。

畫中路易十五將橄欖枝交給少女,意指17歲的路易十五親政4年給法國和歐洲帶來和平。

和平廳、鏡廳和戰爭廳占據了整個主樓的西側,面對著大花園。

王后套房:位於主樓南側,包括王后臥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見廳、宮女退居室、王后衛兵室等七間房間。王后套房的樓下為王太子套房(Apartment du Dauphin)

王后臥室:

王后臥室的天花板:

王后臥室里的御床;

御床頂部的裝飾:

王后臥室里的柜子;

王后候見廳里的羊毛掛毯。這裡是舉辦公開宴會的地方;

王后候見廳里擺放的餐具;


王后私室;

王后衛兵室;


王后套房正對樓梯的一座鍍金雕塑;


戰爭畫廊:在南翼建築群中。曾為王子和親王的住處。

戰爭畫廊是凡爾賽宮中最大的廳廊,長120米,寬13米;在戰爭畫廊兩側牆面上,陳列著35幅法國曆次重大戰役的油畫作品和82尊在沙場上殉國的著名將領的胸像,展現了法國歷史上從公元496年到公元1809年長達14個世紀的戰爭史(勝利的),對於法國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繪畫時間均在19世紀上半葉。

這裡的油畫絕大部分以戰爭題材為主題,也有極少數是以宗教色彩為主題,油畫的規格大多數為465x543cm,少數規格大小有差別,其中:兩幅是465x262cm的豎式畫,分別是百年戰爭的科切爾戰役、卡斯蒂隆戰役;有四幅是510x958cm的巨幅油畫,分別為布汶戰役、亨利四世進入巴黎、豐特努瓦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

現選錄部分油畫附後:

描繪「托比亞克戰役」的油畫:

這幅畫也稱「克洛維一世的遠征」。496年,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克洛維一世(Clovis)在一個「托比亞克」的地方(現在德國境內),發動了法蘭克人征服阿勒曼尼人(Alemanni)的戰爭。最終,法蘭克人戰勝阿勒曼尼人,阿勒曼尼人的土地也併入法蘭克王國版圖。此戰役堪稱為法蘭克王國的立國之戰,奠定了法蘭克王國的霸權地位。

描繪布汶戰役的巨幅油畫:

布汶戰役發生於1214年7月27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1209-1215年在位)率領來自德國、英國、佛蘭德爾和布洛涅的2.5萬聯軍企圖進犯法國,在布汶(現在法國北部的里爾市附近)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率領15000名騎士和步兵短兵相接。經過激戰,法軍以少勝多,擊潰奧托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布汶大捷後,腓力二世凱旋巴黎,據說慶祝勝利的狂歡持續了八天八夜。

布汶戰役是法蘭西王權(中世紀時期)大為擴張的一次決定性勝利,對西歐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確立了13世紀法蘭西王國的強國地位,也標誌英格蘭國王約翰在位時期長達12年的金雀花-卡佩王朝戰爭結束。許多西方史學家將這場戰役視為「法蘭西誕生之戰」。

描繪奧爾良解圍戰的油畫:

這是一個巾幗英雄解救法國奧爾良被英軍圍困的真實故事。

  1337年至1453年期間,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王國和瓦盧瓦王朝治下的法蘭西王國之間,發生了針對法蘭西統治權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

1428年 8~10月,英軍進攻法國通往南方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城,守城法國軍民頑強抵抗,英軍屢攻不克,採取長期圍困戰略,在奧爾良周圍構築堡壘、塹壕,切斷奧爾良與外部的聯繫,並不斷增加圍城兵力。至1429年初,奧爾良守城軍民幾乎糧盡援絕,危在旦夕。奧爾良一旦失守,整個法國就將落入英國人之手。法國王子查理準備放棄法國,逃亡西班牙。

正當法國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法國東部農村一位年僅17歲的農家姑娘貞德(阿爾克德·讓娜)挺身而出,向王子查理請戰。

王子任命她為救援軍總指揮,率法軍4000人去解奧爾良之圍。貞德率領法軍乘雷雨之夜、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強渡羅亞爾河,進入奧爾良城。

1429年5月4日,貞德率軍出城一舉攻克英軍聖羅普堡壘,極大地鼓舞了法國軍民的士氣。5月5日為耶穌升天節,貞德命令停戰一天。

5月6 日,貞德又率軍再次出戰,連克奧古斯等數個英軍堡壘。法軍士氣空前高漲。7 日,貞德率軍5000人繼續向英軍據守在河南岸的托里斯堡壘發起進攻。

貞德在進攻中不幸中箭,從雲梯上掉進壕溝,險些被英軍俘虜。貞德包紮好傷口,繼續率軍進攻。英軍見貞德在陣前復出,以為她真的有「神奇」的力量,不少人都嚇呆了。經激烈戰鬥,法軍終於攻克托里斯堡壘,占領了南岸全部要塞,控制了通往南門的交通。

1429年5月8日,英軍見大勢已去,被迫撤軍。被英軍圍困達 7個月之久的奧爾良城解圍了,貞德被譽為「奧爾良姑娘」。

為此,德國著名文學家席勒曾寫出了戲劇作品《奧爾良的姑娘》(五幕浪漫主義悲劇);1993年,俄羅斯人又將席勒的《奧爾良的姑娘》戲劇改編成同名電影,搬上銀幕;

奧爾良解圍之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戰局朝著有利於法國的方向發展。

描繪「卡斯蒂隆戰役」的油畫: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1453年7月17日,英法兩國在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山區,發生了「卡斯蒂隆戰役」(Battle of Castillon)。這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此戰以法軍的全勝告終,也使法國贏得了百年戰爭的最終勝利。

描繪《亨利四世進入巴黎》的巨幅油畫:

《亨利四世進入巴黎》是歌頌亨利四世的巨幅油畫。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被刺身亡,新教首領亨利四世(法語: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繼位,而天主教派拒不承認這位新教徒國王。1590年亨利四世兵圍巴黎,而城裡武裝起來的僧侶們在教皇特使和西班牙大使面前,對著福音書發誓:決不接受亨利四世的來臨。在此情況下,亨利四世為了繼承法國王位,於1593年7月25日在聖旦尼大教堂宣布放棄新教,改信天主教。於是,亨利四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進入了巴黎。亨利四世也成為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

描繪羅克魯瓦戰役的油畫:

羅克魯瓦戰役(Battle of Rocroi) 屬於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次戰役。戰爭雙方為:以大孔代統帥為代表的法蘭西王國軍隊對以弗朗西斯科·德梅洛統帥為代表的西班牙軍隊;發生於1643年5月18-19日;法西兩國軍隊在羅克魯瓦( 現為法國阿登省的城市,十六至十九世紀為要塞)附近進行的一次交戰。戰鬥中法國軍隊全殲西班牙主力軍團,終結了西班牙在歐洲歷史上的大陸戰術優勢,宣告了法國陸軍稱霸歐洲大陸的時代到來。

(三十年戰爭:由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發生宗教紛爭,演變成宗教內戰,進而引爆成大規模的歐洲國家之間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歷時30年)

描繪《豐特努瓦戰役》的巨幅油畫: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1745年5月11日發生了豐特努瓦戰役。戰爭雙方:法軍和英荷聯軍;最終,法國元帥赫爾曼·莫里斯·薩克斯率領的法國軍隊大捷,戰勝英荷聯軍。法軍不僅在戰場上打破了僵局,成為最大的勝利者,而且更是提升了法軍士氣,使法國人再度找到了民族自信。

描繪《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巨幅油畫:

奧斯特里茨戰役(法語:Bataille d'Austerlitz,德語:Schlacht bei Austerlitz):發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是世界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因參戰三方的君主均親臨戰場,御駕親征,所以又稱"三皇之戰",參戰三方的君主分別是: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

1805年12月2日,在奧地利的奧斯特里茨(今位於捷克境內),拿破崙指揮法軍7.3萬人,以少勝多,搶在支持俄奧聯軍的普魯士十幾萬援軍參戰之前,與俄奧聯軍8.6萬人決戰,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

經過這一戰,迫使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一戰的勝利,使拿破崙威震歐洲,拿破崙也從此開啟了達6年之久的極盛時期。法國也掌握了歐洲大陸的控制權。

恩格斯曾在《奧斯特里茨》中評價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的表現才能時寫道:「奧斯特里茨被公正地認為是拿破崙最偉大的勝利之一,它最為有力地證明了拿破崙的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因為,儘管指揮失誤無疑是同盟國失敗的首要原因,但是他用以發現同盟國過失的洞察力、等待過失形成的忍耐力、實施殲滅性打擊的決斷能力和迅速擺脫失敗困境的應變能力,這一切用任何讚美之詞來形容都是不為過的。奧斯特里茨是戰略上的奇蹟,只要還存在戰爭,它就不會被忘記。」

為了表彰拿破崙的功績,1810年,法國元老院決定為他建立一座巨大的記功碑。用法軍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繳獲的125門大炮為原料,在巴黎旺多姆廣場中心,模仿羅馬的圖拉真紀功柱,修建了一座旺多姆柱紀念銅柱,亦稱凱旋柱。

(旺多姆柱,柱高44米,直徑3.6米,柱身周圍自上而下環繞著22道由32位藝術家製作的青銅浮雕,上面描繪著拿破崙的四十五個戰役的事跡,柱座四周刻有戰利品浮雕,柱角上裝飾著雄鷹。1871年,旺多姆柱被巴黎公社委員會通過法令拆除;1875年又被資產階級政府所恢復。)

關於奧斯特里茨戰役,1960年,由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列支敦斯登等國聯合製作了電影《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茲》(或稱《決戰奧斯特里茲》),專門對此戰役進行了描繪記述。

描繪「華格姆戰役」的油畫:

華格姆戰役(Battle of Wagram),又譯瓦格拉姆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發生於1809年7月5日-7月6日。戰爭雙方:拿破崙一世為統帥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軍隊和以卡爾大公為奧匈帝國統帥的奧地利軍隊。拿破崙在此場戰役中,展現出他過人的毅力和臨危不亂的指揮能力,突破敵軍包圍,第二天用密集炮火擊敗奧地利軍隊;再次迫使奧匈帝國統帥泰斯辰大公卡爾求和;成為第五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決定性的戰役之一。

……

劇場或稱皇家歌劇院(Opéra Royal de Versailles):1769年,為了慶祝王太子——國王路易十六和他的新娘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婚禮,由路易十五下令修建,建築設計師是昂熱•雅克•加布里埃爾(Ange Jacques Gabriel)。位於整個國王宮殿的北翼。劇場深26米,寬22米,可以容納750名觀眾,為其照明需要3000多根蠟燭;1789年10月2日劇院最後一次舉行演出,招待路易十六招來保護王宮的佛蘭德斯衛隊;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凡爾賽政府的國民會議曾設於此。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歐。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大特里亞農宮舉行私人晚宴,宴請到訪的習近平夫婦。私人晚宴之前,習近平夫婦還受邀在這裡(皇家歌劇院)觀看了音樂會。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依次走馬觀花遊覽了一遍。

應該說,凡爾賽宮是法國封建統治時期的一座華麗紀念碑。它不僅是法蘭西皇室的宮廷,而且也是國家的行政中心,是當時法國社會政治觀點、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

凡爾賽宮的建造,能夠集中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歷時47年之久,是歐洲自古羅馬帝國以來,第一次表現出法蘭西王權專制的力量。當時,路易十四為了建造它,共動用了三萬餘名工人和建築師、工程師、技師,除了要解決建造大規模建築群所產生的複雜技術問題外,還要解決引水、道路等各方面的問題,可見凡爾賽宮的建造是成功的。也有力地證明了當時法國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凡爾賽宮的建造,由於過分追求宏大奢華,忽視了居住功能設施的布設,使整個宮中沒有一處廁所或盥洗設施,讓居住在裡邊的皇親貴胄們生活極為不便,這些對路易十四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因為他一年只洗一次澡;有時連王太子都不得不在臥室的壁爐內便溺;路易十五也極端厭惡寢宮,認為它雖然寬敞豪華,卻不保暖。這些都是凡爾賽宮的弊端,但這些弊端並不影響凡爾賽宮在建築方面的成就。

因為凡爾賽宮宏偉壯麗的外觀和嚴格規範的園林設計,也是法國封建統治鼎盛時期,文化藝術古典主義思想在宮廷建築風格方面的體現,這種西方造園式風格被稱作「勒諾特爾式」或「路易十四式」,在十八世紀風靡全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歐洲各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幾百年來,歐洲皇家園林幾乎都遵循了它的設計思想。

俄國、奧地利等國君主紛紛羨慕仿效。仿照凡爾賽宮的宮殿和花園建造自己的宮殿。其中:模仿凡爾賽宮宮殿和花園建造的有:

彼得一世在聖彼得堡郊外修建的夏宮(Summer Palace);

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修建的美泉宮(德語:Schloss Schönbrunn );

腓特烈二世和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修建的無憂宮(Sans Souci Palace);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海倫希姆湖宮(Schloss Herrenchiemsee)等等。


(文中引用圖片均來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