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調查】想了解天津的歷史,「它們」是最好的解說……

網信寶坻 發佈 2022-11-24T20:01:21.195805+00:00

天津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各級不可移動文物近1900處、各類保護性建築1000多座,以及數量眾多的其他老屋古宅,它們就像是璀璨的繁星,散落在這座城市中。

  天津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各級不可移動文物近1900處、各類保護性建築1000多座,以及數量眾多的其他老屋古宅,它們就像是璀璨的繁星,散落在這座城市中。時至今日,這些老建築、老街區,都正在以什麼角色參與我們的生活,又在用什麼方式訴說各自的故事呢?

  老城裡有新韻味

  最近幾天,得知文廟大修完畢,正式開館的消息後,不少市民紛紛前來參觀。天津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公元1436年,是明清兩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天津學宮所在地,總占地面積近1.3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三千餘平方米,是天津地區現存最完整、最宏大的明清建築群,1954年,天津文廟被列入了首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津文廟博物館館長陳彤,自從1990年大學畢業便開始在文廟工作,當時這裡還沒有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而是叫做天津文廟保管所,儘管從明清時期開始,數百年間文廟先後經歷了三十餘次大修,可在陳彤的印象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廟依舊是比較荒涼的,「當時院子裡都是荒草,直到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還有好多人不知道文廟是幹什麼的,知名度很低,這種情況延續了很多年」,陳彤回憶說。

  文廟最近的一次修繕,是去年十月份閉館後開始的這次大修,負責制定修繕和施工方案的,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張威的團隊,修繕範圍主要包括建築外延油漆彩畫,以及屋頂地面等破損較為嚴重的地方。張威他們嚴格遵守文物修復原則,儘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保持古建築原有風貌不變,只要是經過處理之後還能使用的,不論是一根樑柱還是一塊殘磚,都會小心翼翼保留下來,因為他們知道,文廟不僅僅是一處建築群,更是天津建衛之初最古老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威說:「明代始建的天津衛故城過去是有城牆圍著的,這一片也被人們叫做老城裡,文廟周圍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就是歷史上故城城牆的所在地」。

  張威提到的天津衛故城城牆,指的是清雍正年間,由天津鹽商出資修建的老城牆,當年城牆內的老城裡被十字主幹道劃分為四塊均等的居住區,即東北角、東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十字街在鼓樓交匯,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天津後,城牆被迫拆除,之後百年,老城裡的建築、道路幾經變遷,但格局和韻味始終未變,因此人們常說,要想了解天津的歷史,那麼老城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最好的解說。

  2004年,陳彤和同事們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策劃恢復了天津文廟祭孔典禮中的樂舞表演,並在2011年以祭孔大典為開幕儀式,舉辦了首屆天津市國學文化節,此後連續多年,在9月28號孔子誕辰日以及之後的幾天,舉辦少兒開筆禮、青年成人禮等活動,緬懷祖輩先賢、弘揚愛國精神,如今的文廟已經成為了天津一處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播窗口。

  工業街區的文化范兒

  滿牆書、一杯茶、一隻貓,這就是徐鳳文每天在自家書房裡全部的陪伴和樂趣了,自從六年前落戶在河東區棉三創意街區,他的書房便成了許多愛書之人和外地遊客必到的一處打卡地,而這間書房,過去就是天津第三棉紡廠的一個車間,棉紡廠遷出市區後,廢棄的老廠房在2015年,通過改造升級為棉三創意街區,街區遵循「先保護再利用」的原則,充分保留廠房原有的空間格局,構建了一個既延續工業遺產歷史肌理、又具備時尚街區活力的創意產業集群。「當年天津六大紗廠有四大紗廠都在海河兩岸,而且1924年天津地委成立之後,最早的黨的活動和工人活動都是在棉三開展的,而且這裡還是中國最早建立八小時工作制的地方,所以它代表著那個年代的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徐鳳文說。

  天津棉紡三廠的前身是始建於1921年的裕大紗廠和僅一牆之隔的寶成紗廠。1925年,五卅運動的浪潮席捲中華大地,天津各界成立聯合會,工人運動波瀾起伏,紡織工會在中共天津地委的領導下,發動工人多次參加反帝示威活動,1925年8月,裕大紗廠2000多名工人舉行大罷工,抵制外國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工人們與前來鎮壓的反動軍警展開搏鬥,砸毀了機器設備,這便是天津工人運動史上著名的「砸裕大」事件,此次事件給反動政府及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將五卅運動期間天津以工人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鬥爭推向了高潮。如今,我們眼前的不少老廠房,都曾是那段激情歲月的見證者。

  幾年來,棉三創意企業管理服務公司總經理陳強帶領的團隊,為整個街區的招商和運營付出了大量心血,如今入駐街區的企業已經達到了150多家,從畫廊、書房、攝影棚,到咖啡餐飲、動漫設計、律師事務所等等一應俱全,有的廠房面積大,一棟樓里就能容納二十多家企業,隨著各種業態不斷入駐,一棟棟老廠房被賦予新功能,整個街區也緊跟城市更新的步伐,真正實現了活化利用。「這些企業經過棉三工業遺蹟氛圍的薰陶,已經跟園區整體的歷史文化融成了一體,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一顆尊重歷史、熱愛街區的心,未來我們也會盡力把棉三打造成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型文創街區,這是我們的情懷」,陳強說。

  載滿歷史的小洋樓

  在距離和平區五大道街區不遠的西安道上,有一棟掩映在綠茵紅牆中的二層小樓,這裡曾是天津市胸科醫院的辦公樓,因此許多人對它並不陌生,胸科醫院搬走後,這裡閒置多年,也就很少有人再提起它的過往了。剛剛結束文廟大修工作的張威團隊,眼下正忙著對一些小洋樓進行修繕和維護,其中就包括胸科醫院的這棟辦公樓,其實,在用於辦公之前,這裡原本是原鹽業銀行天津分行經理陳亦侯的舊居,陳亦侯這個名字,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但提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天津仁人志士誓死守護國寶金編鐘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而這件事的主人公就是陳亦侯。

  1922年,溥儀為了籌備結婚大典,將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的賀禮——一套重達一萬多兩的黃金編鐘和瓷器字畫等一批珍寶,抵押給了北京鹽業銀行,借款四十萬元,後因溥儀無力償還,這些珍寶成了鹽業銀行的帳外資產,1932年,為了躲避動盪的時局,金編鐘被從北京秘密轉移到了鹽業銀行天津分行的地下金庫,時任經理的陳亦侯全程參與了這件事,為金編鐘的轉移和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提起這段往事,張威說:「我們真是懷著敬意在修復這棟樓,我們推想,當年金編鐘從北京運到天津來,然後再怎麼樣來保管,陳亦侯應該大部分是在這個房子裡謀劃的,因此這也是跟金編鐘密切相關的一個地點」。

  據記載,為了防止金編鐘被日本人找到,陳亦侯在1940年春天的一個深夜,聯合朋友胡仲文以及助手和司機,秘密將金編鐘轉移到了距離鹽業銀行不遠的四行儲蓄會,隨後的日子裡他頂住壓力,不斷斡旋,扛住了一次又一次的盤問和搜查,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才列出保管清單,將包括金編鐘在內的眾多國寶完好無損地上交給了國家。如今,從西安道到解放北路,這片烙印著金編鐘足跡的街區依舊是銀行林立,一派繁華,每每行至此處,駐足在一棟棟寫滿故事的老建築面前,張威他們總會想到過去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和那些值得敬佩的人。

  由於年代久遠、長期空置等原因,陳亦侯舊居的保存情況不是很好,要想恢復最初的面貌有一定難度,為此張威帶領團隊一次次勘察現場、查閱資料,努力在細節上保留更多的歷史信息,不斷細化修繕和施工方案,在他們看來,每一棟老建築,尤其是文物建築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氣質,而這,也是它們最不能被辜負或埋沒的地方。 (津雲新聞記者 宋新新)

來源:津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