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寵物殺了吃,還拍視頻!這是什麼喪心病狂的父母?

果殼童學館 發佈 2022-11-25T23:30:15.961480+00:00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拍下孩子情緒崩潰哇哇大哭的那瞬間,成了短視頻新的流量密碼。如果是日常記錄親子之間的相處日常也就罷了,讓我大跌眼鏡的是,竟然有家長故意惹怒孩子,就為了拍「搞笑視頻」!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拍下孩子情緒崩潰哇哇大哭的那瞬間,成了短視頻新的流量密碼。如果是日常記錄親子之間的相處日常也就罷了,讓我大跌眼鏡的是,竟然有家長故意惹怒孩子,就為了拍「搞笑視頻」!

甚至有的家長殺掉孩子日日小心呵護的寵物,端上桌給孩子吃。孩子在鏡頭前崩潰大哭,家長舉著手機邊拍邊笑。這樣的視頻看得我血壓狂飆,竟還有人在評論里附和大笑!

快住手吧!你自以為是的搞笑,帶給孩子的只有無止境的傷害!

懟臉拍下娃大哭的丑照

隊友興奮地要發朋友圈

閨女甜甜有一張心愛的美人魚貼紙,最近總是當寶貝一般帶在身上,還總愛時不時地拿出來跟大人「炫耀」:「怎麼樣,好看吧!」

對此,家裡其他人都會配合孩子,故意用誇張的表情驚嘆:「哇,這簡直是我見過最漂亮的貼紙!」這時候,娃的眼睛總是亮晶晶的,一臉滿足。

可隊友卻偏不。那天,甜甜在他面前顯擺貼紙,他一把搶了過去,還故意嫌棄地嚷嚷:「什麼美人魚,明顯就是臭桂魚,難看死了~」

娃聽了,當場臉色大變,氣急敗壞直跳腳。可她的反應越激烈,隊友就更來勁兒,甚至還懟臉拍下娃表情扭曲的丑照,樂不可支地說:「你哭呀,我要來發個朋友圈!」

一旁的我看不下去,趕緊示意隊友閉嘴。這不是典型的「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嘛!看著娃那受傷的小表情,我沖隊友發了火,並跟他約法三章,這種做法絕不提倡,以後不許再犯!

用娃的恐懼、傷心找樂子

大人在網絡收割流量,誰想過孩子?

這樣的惡趣味,隊友並非一個人。跟網上的各路「段子手」家長相比,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不知何時起,曬娃流行的不再是可愛風或小清新風,而是開始走虐心路線了。

就拿短視頻來說,我簡單看了一下,這類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系列——

1、「讓娃害怕」

即給孩子設置一些超過他們能力範圍的挑戰,讓他們害怕露怯,並把這個出醜失態的樣子曬出來。

比如下面這個。一個小男孩無助地站在玻璃棧道上,由於恐高嚇得哇哇大哭,不停地向媽媽伸手求抱抱。但媽媽在一旁無動於衷,只是忙著拍視頻記錄兒子的窘迫害怕,還上傳到了網上。

2、「惹娃難受」

也就是故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讓他們傷心/難過/生氣/惱怒的事,刺激他們直到情緒崩潰。

最讓我生氣的例子,莫過於前段時間熱搜上,一位爸爸把兩個兒子當寵物養的大閘蟹煮了,還端給孩子吃的視頻!小男孩哭得聲嘶力竭,爸爸卻一直問大閘蟹是什麼味道,孩子回答「香的味道」。

或許這位爸爸想製造「萌娃痛哭依然不忘大閘蟹好吃」的反差感。可我覺得,這個視頻真的一點都不好笑!

再往前回顧,類似的視頻還有不少,只不過是下鍋的寵物變成了兔子、小雞、鴨子、魚……

3、「和娃吵架」

就是當親子矛盾爆發時,家長並不急於安撫孩子,而是拍下衝突的整個過程,把鏡頭對準孩子,拍下他們聲俱淚下、號啕大哭的樣子。

比如,不久前天津有一位爸爸,記錄下女兒哭訴大人不讓玩、自己壓力大的視頻並發布到網上,也引發了熱議。

發現沒?這些視頻都有一個共同點——鏡頭裡,孩子往往哭得撕心裂肺、生無可戀;而鏡頭外,家長或忍笑不語、或友情獻聲、或搭配各種字幕和音效抖機靈,不慌不忙地把控著拍攝的內容和節奏。

而這類主題的視頻,往往還相當受歡迎,點擊率動輒超高,流量很不錯。正因如此,也就促進了更多的家長熱衷於此。

按下拍攝鍵時,

那些大人到底在想什麼?

那麼,創作這些作品的「段子手」父母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隊友很實誠地解釋了自己的動機——覺得很有意思。在他看來,女兒被惹惱後氣鼓鼓的樣子忒有趣,實在忍不住想要分享一波,讓大伙兒都樂呵樂呵。

表面上看,是源於「好玩」、「博眼球」的心態:孩子的天真稚氣與弱小無助之間,會形成一種特有的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大人將鏡頭鎖定於此,正好作為閒暇之餘的消遣,博眾人一樂。

但再往深層次里想一下,我們為什麼專挑孩子下手,卻不會對任何一個同齡人、長輩哪怕是年輕人如此?依我看,這其實還是大人的「家長上位者」心態在作祟。

圖源丨圖蟲創意

畢竟,小孩子是最好駕馭的群體,他們輕而易舉就會因為任何一個成年人居高臨下的逗弄而被牽制情緒、不知所措,卻絲毫沒有反擊能力,只能被動地全盤接受這些傷害,頂多以哭鬧來抗議。而這,恰恰滿足了某些大人內心一種隱秘的快感:即通過操控弱小者的痛苦來取悅自己

說到底,這樣的家長在內心深處,始終理所當然地認同「父為子綱」。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來看待,也從未對孩子有過尊重、理解和共情。

在他們眼裡,小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情緒完全不值一提;小孩子的喜好與選擇也根本不需要當回事……他們看中的,是有一個人能像軟柿子一般被自己隨意拿捏與掌控,自己的一個舉動或一句話,就能讓對方傷心欲絕、無助痛哭。而通過鏡頭,這種惡趣味能夠被長久保留,供自己反覆玩味。

可是,大人們是爽了,孩子卻受傷了。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你有想過嗎?

你以為的搞笑

是對孩子的莫大殘忍

在我看來,用冷冰冰的鏡頭對準那個痛苦而無助的孩子,這樣的行為無異於一種情感虐待。而事實上,當養育少了一個「情」字的話,對孩子的殺傷力是無窮的——比如,破壞親子關係,讓孩子失掉對父母的信任與依賴;留下童年陰影,給內心帶來創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主要弊端,便是影響大腦發育。

我不禁想到了羅馬尼亞孤兒院的例子:

1966年,為增加人口和勞動力,羅馬尼亞當時的領導人下令禁止避孕和墮胎。一時間,羅馬尼亞人口增長率暴漲,很多貧困家庭無力撫養孩子,於是紛紛送往國家設立的孤兒院。到1989年時,孤兒院裡已有約17萬名被棄兒童。

羅馬尼亞孤兒院丨圖源參考資料[1]

這些被遺棄的孩子有東西吃,有人給洗澡,也有衣服穿,基本生活保障都能得到滿足。但他們卻被剝奪了情感關懷、支持和其他一切情感刺激。照管員被要求不得把孩子抱起來,不得以任何方式對他們表現出關愛,不得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

後來,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科教授查爾斯•納爾遜(Charles Nelson)選擇其中136名年齡在6個月到3歲之間的孤兒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

「首先,這些孩子的智商測試得分只有六七十分,而普通孩子是100分左右;其次,孩子們表現出大腦發育不完善的跡象,語言能力極度滯後;大腦神經活動明顯較少。」

也就是說,「在沒有情感關愛和認知刺激的環境中,人的大腦無法正常發育」。

圖源丨圖蟲創意

而躲在鏡頭背後的「段子手」父母們的做法,又和孤兒院裡的照管員們的做法,有什麼區別呢——都在孩子最需要情感慰藉的時候,選擇了漠然無視。而從某種程度上講,前者甚至更為殘酷,因為他們主動製造了事端,是讓孩子情緒崩潰的始作俑者。

所以,你以為的好玩有意思,是對孩子莫大的殘忍;你眼裡的萌趣曬娃,代價是孩子的身心俱損。美好的童真,真的經不起這樣的惡意消遣!

停止惡意消遣

請守護孩子的童真

隨著女兒甜甜的成長,我越發深刻地感覺到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純潔善良。

只有小朋友,會雀躍著要和動物做最好的朋友;會心疼小草被人類踩疼了;會把自己無意中撿到的石頭當寶貝一樣放在貼身口袋裡;會把大人的一句玩笑話當真,堅信世界上真的有童話……

圖源丨圖蟲創意

這份看上去傻乎乎的童真,恰恰是我們成年人所缺失的。它是如此寶貴,值得家長去認真對待、用心守護,而不是去敷衍、消費、甚至是踐踏。因此在我看來,下面這兩點值得我們做爸媽的時刻去踐行:

1、為孩子提供高情緒價值

關於情緒價值,網上有一段話說的挺有道理:「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越是能夠給孩子帶來舒服、愉悅和穩定的情緒,說明父母的情緒價值就越高。相反,如果父母總是讓孩子產生難過、沮喪和憤怒的情緒,則說明父母的情緒價值就越低。」

可見,我們要做高情緒價值的父母,能讓孩子感到開心和快樂,而不是給他們製造痛苦和淚水。

2、學會共情孩子的感受

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體驗和理解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通俗點來說,就是「將心比心」。

養育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學會共情,去及時關注並積極回應孩子的情緒變化,牢牢地接住他們的歡喜與悲傷。

圖源丨圖蟲創意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感受,從而教會孩子正確的情感表達,並與他們建立起緊密聯結。

總而言之,愛孩子,就請從尊重和重視他們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開始。至於「段子手」父母這樣的行為,還是趕緊收手吧!

贈書福利來啦

果仁媽的贈書福利來啦,

避免錯過,記得給我打上「星標」哦!

參與方式

在留言區聊聊#你對「家長拍攝孩子崩潰瞬間,當搞笑視頻傳播」的看法,我們將隨機選擇15位讀者獲得本期贈書12月1日公布。

贈書介紹

本期贈書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智元微庫」提供

這是一套適合2-12歲孩子,尤其適合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圖書套盒,是基於積極心理學理念研究,心理專家開發的遊戲書。套盒由56個卡片遊戲+指導手冊+成長手記組成,旨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觀察力、友善力、以及情緒調節能力。好玩、有趣、易操作。親子互動卡片包括下面三個主題:

  • 經典卡:提升專注力,增強感官察覺力,喚醒身體和大腦,學會平復情緒。

  • 友善卡:學會自我欣賞與肯定,敞開心扉,主動表達對他人愛意、感恩和祝福。

  • 拓展卡:用善意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細節,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如果你對這套書感興趣,就來留言參加活動吧~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參考資料丨[1] 大衛•伊格曼. 大腦的故事[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台回復「投稿」,查看詳情

投稿郵箱:Kids@guokr.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