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名園圓明園

筆底文章悅人目 發佈 2022-11-26T20:13:53.785360+00:00

□ 杏 花 春 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杏花、春雨、清明,絕對是一種清新而略帶幾分朦朧的意境;杏旗之下,憑几小酌,杯盞丁冬,也算人生須臾享受。那麼,我們就由山亭迤邐而入,到杏花鋪成紅雲的「杏花村」去享受一番吧。

□ 杏 花 春 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杏花、春雨、清明,絕對是一種清新而略帶幾分朦朧的意境;杏旗之下,憑几小酌,杯盞丁冬,也算人生須臾享受。那麼,我們就由山亭迤邐而入,到杏花鋪成紅雲的「杏花村」去享受一番吧。

這裡黃泥矮牆,紅杏清籬,春深花發,燦爛若霞。北為山巒,點綴山石,頂有城關,可憑關四望,圓明園秀色盡收眼底。山下平原,鄉村錯列:春雨軒、杏花村、重檐方亭「澗壑余清」、鏡水齋、抑齋和翠微堂,呈現一派生動的野田村落景象。

杏花村,杏花怒放,酒旆在望,由初期到增勝,日見豐富,是清帝尋歡作樂之所。村東原為菜圃,石井池塘,分畦列畝,遍植瓜果蔬菜,井亭轆轆汲水灌田,宛若鄉間。後來,鑿池堆山,架設洞穴,水池曲折有致,營造出另番景致。


杏花村落,色彩繽紛,酒香花香瀰漫,踏青眾人如蟻。這裡自然沒有失魂落魄的旅人,人們皆是一副其樂陶陶的模樣。「沾衣欲濕杏花雨」,乾枯了一冬的大地得到了滋潤,而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的心田在這個美麗的山村也會得到了滋潤。

古書上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時節,人們掃墓,踏青,古已有之。宋人孟元老在其《東京夢華錄》所述:「清明節,都城人出郊,士庶闐塞,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盞,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中國最著名的傳世名畫,北宋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更是藝術地在現了清明節期間市民們出遊舉行掃墓、踏青、貿易等活動,畫中人物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正是從宋以後,將清明節掃墓(祭祀先人)與踏青(迎接新生),本來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慢慢地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讓清明節去充分體現中國人感恩自然、感念先人、不忘根本的道德意識。

2008年4月4 日清明節,被首次納入國家的法定假日。

「對酒吟詩花勸飲」,為大清帝國辛勤操勞的雍正,經常到杏花春館飲酒,以澆心中塊壘,甚至與寵臣隆科多喝至深夜,隆科多大醉,被太監抬出園去。


杏花春館鳥瞰復原圖中的這處景觀,始建於康熙年間,前身作為雍親王園囿十二景中的「菜圃」,乾隆初年更名為「杏花春館」,但仍舊維持了圖中所表現的矮屋疏籬,雜蒔蔬蓏的田間野趣。乾隆中期後,矮屋改建為庭院,並引水造景,使其一改舊時風貌,呈現出疏密有致的園林風格。

杏花春館局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