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考古學家信心百倍,打開了萬曆皇帝的地宮,看到了什麼

閱評 發佈 2022-11-28T09:02:29.366405+00:00

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扒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余秋雨明十三陵引子1956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們,信心百倍地打開了萬曆皇帝定陵的地宮大門。可是,誰能想到,這對於定陵來說竟然是一場悲劇。代價慘痛。之後發生的事,都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扒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余秋雨

引子

1956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們,信心百倍地打開了萬曆皇帝定陵的地宮大門。

可是,誰能想到,這對於定陵來說竟然是一場悲劇

代價慘痛

之後發生的事,都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另外,棺槨中的萬曆皇帝,躺著的姿勢十分詭異。

......

考古學家們陷入了沉思。

緣起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等人提出了挖掘皇陵的必要性,希望能尋找失傳已久的《永樂大典》,填補歷史上的一大部分空白。

郭沫若也希望能參與到對秦始皇陵、唐乾陵、明長陵的挖掘工作中。

1955年10月4日,一份《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以「絕密」的形式送到了周總理手中。

在這份報告中,簽名人為:吳晗、郭沫若、沈雁冰、鄧拓、范文瀾、張蘇

可以說,這是中國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意義重大!

然而,對於發掘皇陵這件事,當時出現了兩種聲音

1、正方認為:新中國成立已數年,國力穩步提升,已具備發掘皇陵的能力。另外,考古學也要有新的突破,發掘出皇陵中的珍貴文物、文獻,有助於明代歷史的研究。還可以建立博物館,豐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2、反方認為:發掘皇陵,不同於一般的墓葬,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建國伊始,專業的考古人員還比較匱乏。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的維護和修復,誰都沒有十足的經驗。

後來,經過專家們的反覆的論證,5天後,挖掘長陵這件事定了下來,同意挖掘。

挖掘長陵

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占地面積達到了120平方公里。裡面埋葬著明朝的13位皇帝。

長陵,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是十三陵的祖陵。

長陵建造花了四年時間。在十三陵中,長陵建築規模最大、工藝用料最考究、建造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時隨著發掘隊副隊長副隊長白萬玉的一聲令下,對長陵的發掘正式開始了!

這是我國第一次有計劃、有組織的考古發掘,每一個步驟都嚴格地按照考古發掘的程序進行。

既不能亂挖,又不能用炸藥炸,首先通過勘探來查明情況,找到通往地宮的隧道。保證陵墓內棺槨和文物的完好無損前提下進入玄宮。

然而,事與願違,考古隊花了幾周時間,也沒有發現地宮在哪裡。

直到這時,考古隊才發現,發掘長陵的難度超出了預計。開弓已無回頭箭,接下來怎麼辦?

考古學家想到了一個辦法,先擱置對長陵的發掘。在十三陵中另找一座規模小一點的陵墓進行發掘。

明定陵營建的年代較晚,地面建築保存比較完整,有利於將來的修復工作。

而且,發掘小規模的陵墓,要容易一些,還能為今後皇陵的發掘提供寶貴的經驗。

就在這時,考古隊發現,定陵突然出現了塌陷,寶頂脫落。

於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進入了考古專家的視線,就是它了!

發掘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執政初期,他勵精圖治,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但是,在執政後期,由於各種原因,朱翊鈞開始倦於朝政,不再上朝,致使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駕崩,終年56歲,葬於十三陵的定陵。

據說定陵的修建,花了6年時間,花費800萬兩銀子。

定陵,這座皇家陵墓規模十分宏大,占地達到了182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周圍還有其他一些建築。

確定了發掘方案後,定陵的發掘工作立即展開。

1956年5月,考古隊在定陵寶牆內側,正對牆外露出券們的位置,開挖了一條長20米,寬3.5米的探溝。

就在這個過程中,牢固對有了突破性的發現。

考古隊無意之間,在西南角發現了一塊特殊的石頭,上面刻著「隧道門」三個字。

考古隊立即決定,加深探溝的挖掘。

十幾天後,在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同時,也在探溝的兩側發現了兩道磚牆。

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

隨後,沿著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開挖了第二條探溝。

可是,挖了一個月,竟然一無所獲,在第一條探溝發現的連隧道磚牆也奇怪地消失了

面對這種情況,考古隊員士氣低落,難道還會和長陵的挖掘一樣嗎?

就在這時,一名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塊刻有字的石頭,上面寫著:「此石距金剛牆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金剛牆,就是地宮的墓牆。發現這塊石頭,有人認為,這指明的地宮的位置。也有的說,這是為了防盜墓,故意用來迷惑人的。

考古隊經過論證,決定在寶頂前額開挖第三條探溝,深達20米。

10月開始挖,一直挖到第二年的6月份,終於挖到了金剛牆!

金剛牆上赫然出現一道「人」字形裂口。考古隊判斷,這是帝後棺槨入葬後重新封砌的部分,300年的填土擠壓使之顯露。地宮的大門,應該就在金剛牆的後面。

隨後,金剛牆上面的三角形磚塊被拆了下來,露出了一個黑洞。用燈光往裡面一照,一眼就看到了地宮的石門。

地宮大門,是用兩塊漢白玉製成的,幾百年過去了,依然像新的一樣。

石門很重,怎麼也推不開。原來裡面有自來石擋住了門。

最終,考古隊用工具打開了石門,走了進去。

進入地宮

只見地上留有車轍的痕跡,地宮由前殿、中殿和後殿三部分組成。

中殿門口發現兩個青花瓷缸,這應該就是長明燈了,不過早就熄滅了。

正中擺放著皇帝的漢白玉寶座,兩側還有兩個雕刻著精美花紋的漢白玉寶座,分列左右,應該是兩位皇后的。

在後殿,有三口朱漆棺材靜靜地擺放在正中央。這應該就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了。

中間的棺槨就是萬曆皇帝的,兩邊的是兩位皇后的棺槨。所有人都驚喜不已。

皇后的棺槨已經腐爛,骸骨也已腐爛。在後殿還發現了一些腐朽的木箱子,裡面的陪葬品散落了一地。

隨後,萬曆皇帝的棺槨被打開了。現在看來,當時的操作太不專業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床繡著金線的被子,萬曆皇帝骸骨就在下面。

身著刺繡袞服,腰系玉帶,頭戴烏紗翼善冠,下身穿黃素綾褲,足蹬紅素緞高繡靴。

此時,所有的專家都愣在當場。萬曆皇帝躺著的姿勢太詭異了!

並不是仰躺著的,而是側臥著,屈肢葬法,身形呈北斗七星狀。

在墓中,還出土了眾多珍貴文物。其中以帝、後的金冠最為精美。半圓形的帽山上挺立著兩個狀如兔耳的金絲網片,後山的正前方是兩條金龍。龍鱗就用了8400片。目前金冠在我國僅此一頂,堪稱國寶。

另外,還發現了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00多件,其中最為珍貴的是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龍袍和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

經統計,總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後來,挖出的這些文物,大多被裝在紙箱裡面,堆在研究所的儲藏室里,一放就是數年。

特別是一些絲織品,不久就黑化了,成了一堆碎渣。

許多紙質典籍更是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因為他們因保存不合理,很快便化成了灰燼。而萬曆皇帝的屍骨和棺槨也沒能倖免。

寫在最後:現在看來,這次對定陵的開挖絕對是個錯誤的決定。給歷史文物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於是國家下令從此不准再主動發掘帝王陵,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定規。

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館,郭沫若同志題寫館名"定陵博物館",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