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中竹紋——瓷器上的爭奇鬥豔,更見竹紋之美

域鑑 發佈 2022-11-28T19:25:48.110900+00:00

竹紋,作為明清陶瓷裝飾的常見紋樣,其高風亮節的品質為古代文人們所推崇。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於竹的詩篇:「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竹紋,作為明清陶瓷裝飾的常見紋樣,其高風亮節的品質為古代文人們所推崇。

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關於竹的詩篇:「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竹修長挺拔,有昂揚絕俗之姿;疏朗瀟灑,有曠達君子之態;蒼翠蔥蔥,四時常綠,有傲霜鬥雪之志;下實上虛,中通外直,有律己虛心之操,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竹既是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象徵,又是謙虛淡泊,瀟灑俊逸的化身。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從
本固、竹直、心虛、節貞四個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


青綠浸染 瓷上春意濃

竹紋是自宋代以後常見的瓷器裝飾植物紋樣,當時竹紋只是零星的出現,並不是占據很大的裝飾面積。

磁州窯作為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一直走在陶瓷界的文化前端。

宋代磁州窯手繪竹紋梅瓶

高28厘米 口4.5厘米 肚15厘米 底8.5厘米


北宋至元為磁州窯盛期,其陶瓷產品上出現了形態各異的「竹」紋

這些竹子出現在不同的瓷器上,或獨立出現,或與其他意象形成組合,體現出逐漸變化的時代動機。

金代中後期磁州窯觀台、冶子、東艾口等主窯場的瓷枕枕面上,出現了以「竹」為創作元素的畫面。


如磁州窯藝術館藏竹雀紋腰圓枕、八角枕等。

畫面中鳥雀品類繁多,姿態各異,或仰頭啁啾,或聚睛蟲豸,或回首顧盼,或瑟縮避寒,充滿生趣。



元代時竹紋多在蕉石瓜果圖中作為輔助紋飾,竹干、葉皆單筆勾繪,竹葉大小參差,有的竹枝上有藤蔓纏繞,別有韻味。其畫法是一筆點劃,竹枝瘦勁挺拔,竹葉繁密肥潤。

明代竹紋多與松、梅組合為完整的歲寒三友紋飾,也見有與桃、梅、石組成的紋飾,單獨的竹紋十分少見。



明宣德 青花松竹梅紋盤


明代永樂時期,匠人採用雙勾填色的繪畫手法描畫竹葉,並以濃重的青花鈷料勾線及葉筋,竹紋的整體形象肥大密集。

清代單獨以竹作主題紋飾的器物較多,尤以康、雍、乾三朝十分常見。


清雍正 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

成交價:22,425,000 元


清代鄭板橋稱讚有:「蓋竹之體,瘦勁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氣凌雲,不為俗屈」。

可見竹在文人雅士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故而備受推崇,成為瓷器上的母題。

清代康熙時期竹紋呈現出竹干粗壯,竹葉茂盛,富有生機勃勃的氣勢。

左 清康熙 五彩竹紋筆筒

右 清康熙 鬥彩竹紋竹節式蓋罐


這大概與康熙帝以身作則,常年筆耕不輟,喜好文房用具,提倡文治有關。

清代雍正官窯單獨以竹為主題紋飾的器物較常見,其畫工極為工整細膩,與實韻味濃郁,色彩生動逼真,詩書畫獨步整個清王朝。

清雍正 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

四字楷書藍料款


乾隆官窯竹紋相比較雍正時期更為常見,繪工較為灑脫自然,精細,層次感較好。有所不同的是竹葉較前朝更細長,竹節要略為短。

清乾隆 蓋雪紅留白竹紋盤


嘉慶朝竹紋器物較少,其粉彩器物承襲乾隆朝裝飾風格,喜用開光技法,繪工卻不及乾隆時期。

而瓷雕工藝較乾隆朝有了明顯進步,層次感強,雕刻細膩真實,竹枝挺拔,竹葉搖曳,遠近層次清晰,細微之處的裝飾手法處理也一絲不苟。

清嘉慶 鬥彩竹紋盤 (二件)

民國 徐仲南 粉彩竹石圖詩文四方筆筒


END

竹文化在陶瓷產品中的運用是一種文化現象,它不但是一種物質成果,更是一種精神成就。竹,臨霜不凋,四季常綠,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與梅、松組成歲寒三友。竹,與「祝」同音,有吉祥祝福的寓意,亦有竹報平安的象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