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主食,只是少吃了碗飯這麼簡單嗎?

i甲專線 發佈 2022-11-29T07:35:44.579414+00:00

中國餐桌上自古有個定律:流水的菜色、鐵打的主食。對於信奉「人是鐵,飯是鋼」的中國人來講,主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家在「吃飽」之外,開始有了「控制體重」、「控糖」等需求,而之前備受重視的主食,似乎開始慘遭「嫌棄」。

中國餐桌上自古有個定律:流水的菜色、鐵打的主食。對於信奉「人是鐵,飯是鋼」的中國人來講,主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家在「吃飽」之外,開始有了「控制體重」、「控糖」等需求,而之前備受重視的主食,似乎開始慘遭「嫌棄」。


小i甚至看到了「不吃主食更健康」之類的說法,這種說法真的靠譜嗎?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主食這件事!




改變對主食的「刻板印象」


一直以來,大家對主食似乎有種「刻板印象」,一提到它就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包子、饅頭、白米飯等高碳水食物,於是就不由自主喊出「低碳飲食,少吃主食」的口號。而這些現象都從側面反映出:其實你對主食並不了解。


其實主食「家族」遠不止米、面,還包括全穀類、雜豆類、薯類,小i大致總結了一下。


穀類:大米、小麥、玉米、大麥、小米、高粱、燕麥、蕎麥等。


薯類:馬鈴薯(土豆)、甘薯(紅薯、山芋)、芋頭、山藥等。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其中馬鈴薯被認定為第四大主糧。


雜豆類:赤豆、芸豆、綠豆、豌豆、蠶豆等澱粉類豆子。與大豆相比,雜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所以經常被作為主食對待。



而這些豐富種類的主食選擇,除了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產能營養素之外,它還是蛋白質、B族維生素、部分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的良好來源



主食還有這些「好處」


在中國營養學會推出的中國居民膳食寶塔(2022)中,我們的日常食物被分為了5層,而屬於主食的穀類、薯類則被放在了「地基」的位置。這無疑明確的說明了主食在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研究發現,主食對構成機體組織、維持正常物質、能量代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01.能量供給

主食提供碳水化合物,對於人體機能和健康的維持是不可替代的,人體需要攝入足夠的碳水才能保證充足的能量供給。並且,碳水化合物還是一種清潔的能源(最後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且不產生其他代謝「廢物」),相較於蛋白質來說,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和代謝。


02.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前文提到,主食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大多數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比如B族維生素以及鈣、鐵、鋅、磷等。


03.增強腸道動力

大多數粗糧類主食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如燕麥、糙米、全麥粉等。膳食纖維有利於增強腸道蠕動,可幫助預防和預防便秘。



主食到底怎麼「吃」?


那麼,這麼重要的主食到底應該如何吃呢?小i整理了以下幾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適量」原則

其實拒絕主食的理由無非主要是「低碳飲食」和「控糖」,但這都是考慮到攝入過多的問題。而小i平常就和大家多次提到適量原則,也就是說吃的太多和太少其實都不利於健康。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主食攝入量就有明確的建議,每人每天推薦攝入量為200-300g穀物(其中包含50-150g全穀物和雜豆類),以及50-100g的薯類食物。


02.「多類」選擇

不同種類主食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比如雜豆類雖然蛋白質含量較低於大豆(約為20%),但胺基酸組成接近人體的需要,尤其富含穀類蛋白質缺乏的賴氨酸,因此與穀類食物搭配使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蛋白質互補作用。


03.「烹飪」注意

錯誤的烹飪方法會讓主食的營養大打折扣。比如不要過度淘米,反覆搓洗會使米粒外層營養丟失;少用油炸、煎炒等方式製作主食(比如油條、酥油餅等)。


最後,用《舌尖上的中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餚,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


在了解主食之後,也希望各位甲友在日常飲食中,別再盲目拒絕主食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策劃:愛甲生活

作者:三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