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尼姑瀨戶內晴美,皈依佛門後依舊沉迷男色,晚年宣稱愧對中國

映雪讀書社 發佈 2022-11-29T12:35:27.822181+00:00

遁入空門之人,本該無欲無求。可日本卻偏偏有這麼一位女子,在削髮為尼後,不忌酒肉,並沉溺男色。而如此觸犯佛教清規的她,不僅沒被逐出佛門,甚至還被日本政府授予了文化勳章,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呢?中規中矩的傳統婚姻這位特立獨行的女子名為瀨戶內晴美,她自幼成長在一個日本傳統家庭中。

遁入空門之人,本該無欲無求。可日本卻偏偏有這麼一位女子,在削髮為尼後,不忌酒肉,並沉溺男色。而如此觸犯佛教清規的她,不僅沒被逐出佛門,甚至還被日本政府授予了文化勳章,這到底是這麼一回事呢?

中規中矩的傳統婚姻

這位特立獨行的女子名為瀨戶內晴美,她自幼成長在一個日本傳統家庭中。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她與許多傳統女性一樣,在感情方面十分保守。但由於幼時經常目睹母親備受父親責罵,瀨戶內晴美早就在心中埋下了一粒叛逆反抗的種子,只等一個契機,便能夠生根發芽。

在東京女子大學就讀期間,瀨戶內晴美結識了樂理老師佐野淳,在父親的安排下,二人順利完婚。出於對丈夫事業的支持,瀨戶內晴美跟隨佐野淳前往中國繼續求學。

在中國學習的經歷,給瀨戶內晴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她與丈夫共同孕育了第一個孩子,二人就此過上了雖然平淡但卻十分美好的生活。

但好景不長,隨著日本戰敗,日本人大都被遣送回國。雖然中國的鄰居對於瀨戶內晴美一家仍然友好相對,但她們最後還是無奈返回了日本。

佐野淳前往東京繼續忙於工作,而瀨戶內晴美則被留在了老家,大環境的變化本就讓她備受困擾,與丈夫之間的日漸減少的交流溝通,更是讓這朵本來盛放的「玫瑰」黯然枯萎。

對感情徹底失望

在偶然下,瀨戶內晴美結識了十九歲的木下音彥,年輕人的新鮮與活力讓她本來寂靜如死水的內心再度生起波瀾。

由於與佐野淳的婚姻還處於維繫期間,而木下音彥更是丈夫的學生,所以瀨戶內晴美在明知不應該的情況依舊按捺不住心中悸動,義無反顧的與木下音彥投入愛河。

在與木下音彥相愛期間,瀨戶內晴美內心中也是備受煎熬,這種不忠誠的做法和她從小所接受的教育與理念相悖,但她實在是無法違逆心中最真實的聲音。

最終,她還是將一切和盤托出,這自然無法得到丈夫的諒解,迎接她的是暴怒的丈夫以及如雨點般落下的拳打腳踢。

但瀨戶內晴美心中那顆名為叛逆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她毅然結束了與丈夫的婚姻,大膽地選擇了和心上人私奔。然而心上人卻並非良人,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之前的濃情蜜意仿佛全部成為了笑話。年輕的木下音彥很快便厭煩了這段感情,轉而投向了其他人的懷抱。

瀨戶內晴美深受打擊,她無法挽回這段已經破碎的感情,只能將滿腔苦悶與淚水付諸於文字,就此開啟了她的寫作生涯。

就像許多情場失意、職場得意的人一樣,瀨戶內晴美在文學領域迅速嶄露頭角,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也是吸引了無數的讀者。除此之外,她還因為文學結緣了人生中的第三個男人——小山仁二郎。

輾轉游離於各種男人之間

然而就在瀨戶內晴美覺得人生逐漸走向正軌時,現實再度給了她當頭痛擊。她與小山仁二郎的戀情因為被撞破而就此結束,但瀨戶內晴美又在此時遇上了自稱回心轉意的木下音彥。

這個男人畢竟是她最初突破婚姻牢籠枷鎖的起因,瀨戶內晴美時隔十幾年後還是沒有徹底放下那段並不圓滿的戀情,再度和木下音彥重續舊緣。

但木下音彥能厭倦並背叛她第一次,同樣也會有第二次,更何況這次木下音彥本就是看上了她的錢財與名聲。很快,木下音彥便在利用完瀨戶內晴美後揚長離去,與當年相似的經歷讓瀨戶內晴美深受打擊,徹底對感情失望。

而此時外界對於她作品不友好的聲音更是讓瀨戶內晴美感到人生挫敗,她幾經輾轉,最終選擇了削髮為尼,皈依佛門,成為瀨戶內寂聽。

在佛門之中,她依舊我行我素,封心鎖愛的她甚至開始輾轉游離於各種男人之間,不談感情,只注重享受。跳出紅塵後的她,再也不畏懼世俗的眼光,開始遵循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去成為她想要成為的自己。

別說當時的日本環境,即使放在今天,這種敢於突破倫理、直面本真的做法也並不多見。瀨戶內晴美在當時的日本備受人們唾棄,但她早已經不在乎他人的評價與看法,而是專注於活出自己的人生。

2002年,已經八十歲高齡的瀨戶內寂聽再度來到了她心心念念的中國,這是她人生中雖然短暫但卻無比幸福的一段時光,她晚年時期無比懷念當初在中國的這段經歷。

故地重遊,寂聽對外表示稱,她時常心懷愧疚,認為日本當年的侵略戰爭殘害了太多中國人民。

可能在全日本,都難以找到第二個像瀨戶內寂聽一樣特立獨行的女子。看破紅塵後,對於批評責罵,她欣然接受、過耳即忘;對於崇拜愛慕,她一笑而過、處之淡然。

她最初也曾轟轟烈烈愛過,為感情瘋魔,但在徹底看清自己內心之後,她活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其實喜新厭舊本就是人的天性,只不過有些人能夠用道德和責任約束自己,而有些人則敢於直面本真。無從對比兩種類型的人生哪一種更有意義,只不過是自己的選擇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