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變成選美?台灣地方選舉的另類風景

東方財經雜誌 發佈 2022-12-02T02:28:50.593324+00:00

長相俊美和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並不相關,因此如果選民「以貌取人」,不只證明自身的膚淺,也不是成熟民主社會中公民該有的態度。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台灣的地方選舉特別冷淡,大型的戶外造勢活動大量減少。

長相俊美和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並不相關,因此如果選民「以貌取人」,不只證明自身的膚淺,也不是成熟民主社會中公民該有的態度。

文:林火旺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台灣的地方選舉特別冷淡,大型的戶外造勢活動大量減少。這對本來就有高知名度、單一名額的縣市長候選人、以及競選連任者顯然比較有利;但對於第一次參選、又沒有父執輩留下政治資源的非政二代,在爭取選民的支持上就相對困難。

一方面,這些第一次參選的新人中年輕人居多,他們本來就缺乏社會知名度,選民對他們是陌生的;另一方面傳統的掃街拜票在疫情中顯得格外困難,畢竟戴著口罩的候選人與選民總是存在著距離感,在看不清他們的真面目下,要增加選民認同感,似乎有一定的難度。

新人在疫情下突破困境的方式,成為今年台灣選舉的另類風景,最受媒體關注的就是「美女牌」。「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資料庫,篩選出這次選舉最熱門的十大美女參選人;除了這十位人氣最旺的美女候選人外,全台各地都可以看到競選旗幟上的人頭像,裝扮和造型完全不輸演藝人員。

在媒體上引起最多話題的,應該是新北市永和區一位年僅24歲的正妹,她投入最基層的里長選舉,被媒體描述為「全台最高顏值的參選人」,她的社群媒體累積十多萬人追蹤;11月13日她成立競選總部茶會,慕名而來的粉絲大排長龍,還要動用警力維持秩序。


幾乎毫無知名度,出門拜票全程必須配戴口罩,所以連廬山真面目都無法讓選民看到,用「俊男美女牌」突圍,似乎是給人留下印象的一個奇招。但是理想上選舉應該是「選賢與能」,長相俊美和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並不相關,因此如果選民「以貌取人」,不只證明自身的膚淺,也不是成熟民主社會中公民該有的態度。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說明今年選舉新人倍出,而且年輕人的比例也增高,所以創意十足。根據台灣選舉委員會的統計,2018年的縣市議員選舉中,30歲以下的參選人占總數的3.5%,是2000年以來最高;而今年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六市為例,30歲以下的議員參選人則占總參選人數的3.8%。

年輕人參政意願提高,顯示出來的重大意義是:他們對政治不像過去年輕人那樣的冷漠。事實上一個民主社會要邁向成熟,最重要的關鍵是「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培養;如果「民主」是人民做自己的主人,合格的主人在處理公共事務時,不能只考慮自己的私利,而是要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台灣過去在興建垃圾場、變電所、核電廠時,都遭到當地居民強烈的抗爭,他們的主要訴求是:這些對住家不利的公共設施不要建在我家後院。這樣的思考模式完全是「私」民,而不是合格「公」民,試想:不在你家後院,那要在誰家的後院呢?如果每一個人都要用電,卻不要電廠;要用手機,卻不要基地台;要丟垃圾,卻不要垃圾場,這個社會如何運作?


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家沈代爾(Michael Sandel)在《錢買不到的東西》這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1993年瑞士選定一個中部山區的小村,要作為核廢料貯存場,公投結果51%的居民表示接受,顯然他們對公民的義務,強過於對危險性的擔憂。後來經濟學家又加了一項有利的條件:如果國會提議在你們小區蓋核廢料貯存設施,而且每年提供居民補償金,你贊成嗎?結果支持率不升反降,從51%降至25%,為什麼?沈代爾指出,願意接受核廢貯存設施反映的是公共精神,這是一種公民對社會的責任;而補償金感覺上像賄賂。金錢常常敵不過榮耀感,一旦以錢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侵蝕了公民應有的道德責任,過去舊有的責任感很難重振。

因此如何使民主社會的公民具有「公共精神」,成為1990年代以後學術界最熱門的議題。有些學者認為,要使公民在進行公共事務的思考和討論時,可以從「公共」而不是「私人」出發,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直接參與政治、投入公共論壇,因為在公共論壇中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看法時,不可能只從自己利益的角度論述,否則不容易說服那些利益與自己相左的人;而且在公共論壇中也可以聽到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這會擴大一個人的視野,不但可以因此學習如何與意見不同者和平相處,也會因而開闊自己的胸襟。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越多年輕人投入選舉,儘管一開始只能靠「美麗的外表」這樣的花招出奇致勝,但是經過這場漫長的競選過程中,也一定開拓他們視野、增長見聞,等於對公共事務的複雜性親身上了一課,這未嘗不是培養成熟公民最直接的方法。

事實上,年輕人投入公職選舉會令人耳目一新,他們要求選民的方式會不同於以往,這會增加傳統型政治人物獲得選票的難度。如果年輕人參政這個趨勢不斷提升,也許台灣未來的選舉,不能只靠勤跑基層、送紅白帖、建立樁腳就可以勝選,而是必須提出對選民更有吸引力的要求。此外,年輕新血注入政壇所帶來的活力,也許可以稍微扭轉一般人「政治是骯髒的」之刻板形象,使影響每一個生活的政治領域變得比較親民!

(作者系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