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在古代武漢三鎮,武昌、漢口和漢陽是三座城市?原因如下

古今城市觀察 發佈 2022-12-03T12:30:54.165925+00:00

武漢是近代才有的城市,由武漢三鎮,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座城市合併而成,為啥三鎮在古代沒能在同一行政區之內?武昌黃鶴樓「劃江而治」是我國自古以來行政區域界線劃分的重要原則之一,它是由「山川形便」原則派生出來的。

武漢是近代才有的城市,由武漢三鎮,武昌、漢口和漢陽三座城市合併而成,為啥三鎮在古代沒能在同一行政區之內?

「劃江而治」是我國自古以來行政區域界線劃分的重要原則之一,它是由「山川形便」原則派生出來的。按照這一原則,大江大河流域的行政區往往以幹流為分界線,這在長江中下游區域最為明顯,且源遠流長。

早在戰國時期,弱小的越國憑藉江闊水深,成功抵禦了強大的楚國的入侵,牢牢地控制了今日九江以下的長江幹流以南地區。一次,拉開了長江流域歷史上最早的隔江對峙時期。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實行郡縣制,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分屬黔中、南郡、九江、衡山等諸郡,但依然延續了劃江而治。直到今天鄂城區、黃州區,黃梅縣、九江市等都屬於兩市夾江的格局。

古代行政區劃採取「劃江而治」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當時沒有輪船,沒有現代橋樑,大江大河是天塹,易守難攻,天險作用非常明顯。南京之所以能多次成為都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江南京段江面寬闊,來自北方的敵人很難突破長江防線,而且燕子磯等山嶺峭立於大江南岸,江北的軍隊無法在此處登陸。

所以古代以大江大河為分界線帶有軍事防區的性質。除此之外,古代是農業社會,降水不均勻的時節,水資源匱乏之時,以河川為界劃分行政區,有利於各行政區共享水利。再者,在航運不發達的年代,渡江很困難,若將大江兩岸劃分為統一行政區,管理難度會非常大。可見搶奪軍事要地、追求經濟利益和行政管理方便是古代「劃江而治」形成的主要成因。

武漢三鎮在古代分屬三個不同的政區也是上述因素的考量,但是明代之後,隨著漢口的興起,壯大。尤其是晚清漢口開埠之後,其經濟實力躍升三鎮第一,人口體量也是遠遠超過武昌和漢陽,三鎮的經濟聯繫、人員往來、信息流通越來越緊密,不可避免地發展為同一座城市。

隨著近代輪船技術的發展,武漢三鎮間開設了多條輪渡線路,為三鎮融合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另外,建國之後多條長江大橋的修建,使得長江不再是阻隔,「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三鎮實現了真正的一體化,走進了嶄新的時代。

鄂州的鄂城區和黃岡的黃州區也是隔江發展,但是由於經濟聯繫並不緊密,在近代並沒有發展為同一座城市。就未來而言,跨江發展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阻擋的浪潮,你贊同這一看法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