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從獲得「諾獎」到「全網謾罵」,莫言到底做錯了什麼?》

半支蓮6 發佈 2022-12-03T15:49:42.834039+00:00

被點評的文章全稱是《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到「全網謾罵」,莫言到底做錯了什麼?》,因標題字數限制,故將「諾貝爾文學獎」縮略為「諾獎」。所謂「點評」是就文中的一些提法,不確定的、不準確的地方,略作調撥,算是當老師的「職業病」吧。

被點評的文章全稱是《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到「全網謾罵」,莫言到底做錯了什麼?》,因標題字數限制,故將「諾貝爾文學獎」縮略為「諾獎」。

所謂「點評」是就文中的一些提法,不確定的、不準確的地方,略作調撥,算是當老師的「職業病」吧。

文中的開頭引人入勝的「引言」,說明作者很講究章法。後邊交代,語出《生死疲勞》,其中的「太陽」應該是「東方紅,太陽升」的太陽吧?那麼「月亮」被比喻成「太陽」的反面。其實不準確:其一,月光是反射太陽的光,月亮不應該反對太陽,而應該感謝太陽;其二,月亮是文學的永恆主題,甚至比太陽還受文人喜歡。

借著看下文:

此段分兩點點評:

第一點,由前面的「太陽」與「月亮」聯想到屈原?由屈原聯想到莫言?作者這歷史知識需要加強。

司馬遷稱:「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戰國末年的楚國,外有強秦虎視眈眈,內有奸佞蠅營狗苟,屈原在《離騷》中表明寧可懷瑾握瑜「九死未悔」,也不會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在被流放十幾年後,聽到母國楚國都城郢都被攻陷的消息,來到汨羅江邊,決定以身殉國。才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的漁父問答。最後,屈原「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司馬遷贊「其志潔」,與日月同(爭)光。

第二點,作者讚美莫言「超脫名利場的誘惑」,那是不懂莫言。他自曝自己寫作的初衷是為了一天能吃三頓餃子。獲得諾獎後在詩體小說《餃子歌》中寫道:

餃子啊餃子,

世界上最古老的美食。

就是為了你,

我才立大志。

廢寢忘食寫小說,

嘔心瀝血編故事。

他為什麼能夠在八十年代「劍走偏鋒」,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美國與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的交談中坦言:學習西方(福克納等)之後,覺著小說要有個人風格,說「反叛」也可以,這是想要衝上文壇的必由之路只有跟所有作品不一樣才有可能殺出來。

為了這種「不一樣」,他不惜「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不惜讓「偉大的母親」與七個男人生九個孩子,讓一幫軍人輪jian母親;不惜把自己的姐妹寫成在大庭廣眾之下拉著男人命根的花痴,不惜讓自己的姐妹用身體交換一個饅頭;不惜把抗戰的八路軍寫成,形象猥瑣,內心醜惡,不做好事,壞事做絕,百姓唾罵,不得好死的敗類!這是「揭露現實」嗎?查閱了什麼資料,訪問了哪裡的老人,得出的結果?諾獎頒獎詞中莫言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沒有真理、常識或者同情心的世界,這個世界中的人魯莽、無助且可笑。」這是我們的家園嗎?

2020年出版的《莫言演講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收錄了莫言25年在世界各地與國內各大名校的演講稿106篇。106篇就是106場演講,作者不會認為他是為了去傳播中國文化,去為國家增光添彩吧?

2003年,莫言在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演講題目是《飢餓與孤獨是我的創作財富》,不僅把中國的上世紀60年代初描繪成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古怪而狂熱的時期」,「在死亡線上掙扎」,「勒緊褲腰帶」「進行共產主義實驗」。還信誓旦旦地「我敢擔保,我想像的都是真實的」:一年四季光屁股,比小鳥抗凍;與小夥伴們像一群飢餓的小狗,把樹皮啃得遍體鱗傷,啃樹練就能咬斷鉛筆粗鋼絲的大鋼牙;香甜的煤,越嚼越香。

2006年,莫言獲得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獎。他的獲獎感言是《飢餓與孤獨是我的創作源泉》,說他的村子有幾個婦女自殺了,他很擔心母親也自殺。

2005年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說,村里一天死18個人…

請問,這是真實的歷史嗎?還是殘酷的現實?

莫言在美國、日本和香港講這些的目的是什麼?真的「超脫名利場的誘惑」?

正文的第一部分「高密東北鄉」,作者說是「莫言自小成長的地方」。莫言說這是他的「文學故鄉」,是虛構的幻境。

在日本演講時說是受了川端康成《雪國》的影響,在美國又說是受福克納的影響:「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

「受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的啟示,我大著膽子把我的「高密東北鄉」寫到了稿紙上。

至於「貧寒」家庭,與現在比當然貧寒,但那時他的村平安莊等四個鄰村劃歸國營農場,困難時期口糧定額發放。他那時上幼兒園,在《我的老師》中,他說幼兒園老師剋扣口糧,為了不讓她們剋扣就早早上學,把口糧領回家。那時他家與叔叔家沒分家,是十三口大家庭,奶奶管家,父親是大隊和農場的會計,叔叔是縣城棉紡廠的會計。他們家的生活水平,屬於中上水平。


野菜帶刺兒?確實有一種菜帶刺兒,我們老家叫七七菜,就是小薊。剛冒芽掐心兒,放在水裡煮,開鍋後倒一碗麵糊,當稀飯喝。一般吃不出來扎嘴的感覺。因為北方冷,不像今天有大棚蔬菜,只能吃冬儲大白菜與蘿蔔等。開春時,地里是不能種菜的,不怕冷的野菜先長出來,就成了「稀罕」了。

野菜苦澀是需要焯水浸泡的,有刺兒的須吃嫩的。有種野菜叫茵陳:「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就是這個道理。

野菜不好吃,很大程度上是不會做。就像莫言說一年四季光屁股一樣,要麼是鄉野的風俗,要麼是母親不會照顧孩子,貧窮解釋不了。

哈哈,中午吃上肉了!還記得《賣白菜》中嗎?莫言家種了100多棵白菜,都賣了,就剩下三棵,等過年包餃子吃。臨近年關,母親執意要賣掉,莫言哭鼻子流淚也改變不了母親的決定。真實情況是,莫言家十三口人,奶奶爺爺都在,奶奶管家,母親管做飯。母親連決定賣菜的權利都沒有,最便宜的白菜賣了,拿什麼做給厲害的奶奶、挑剔的嬸嬸,還有一幫長身體的孩子吃?不合情理嘛。

莫言不想逃離家鄉,愛腳下的土地?聽莫言怎麼說?

莫言曾在《超越故鄉》中這樣寫道:

一切都看厭了,歲月在麻木中流逝著,那些低矮、破舊的草屋,那條乾涸的河流,那些土木偶像般的鄉親,那些兇狠奸詐的村幹部,那些愚笨驕橫的幹部子弟……當時我曾幻想著,假如有一天,我能幸運地逃離這塊土地,我決不會再回來。所以,當我爬上1976年2月16日裝運新兵的卡車時,當那些與我同車的小伙子流著眼淚與送行者告別時,我連頭也沒回。我感到我如一隻飛出了牢籠的鳥。我覺得那兒已經沒有任何值得我留戀的東西了。我希望汽車開得越快、開得越遠越好,最好能開到海角天涯。當汽車停在一個離高密東北鄉只有二百華里的軍營,帶兵的人說到了目的地時,我感到深深的失望。多麼遺憾這是一次不過癮的逃離,故鄉如一個巨大的陰影,依然籠罩著我。

至於他後來有沒有回鄉寫作,沒有考證。但他在美國演講時說,他的靈魂導師福克納曾「教導」他回家鄉去,但因條件艱苦至今沒回。

繼續點評文章:

這一段是從獲獎感言上過來的,但加上母親給他分派集體的活,他曠工去集市上聽說書的內容,就有些不靠譜了。生產隊只有隊長能分派活,在家做飯的母親哪有那樣的權利?不過也說明,莫言12歲被剝奪上學權利後,過得很自由。


批莫言是司馬南挑起的?在獲諾獎之後多年才突然掀起?看來作者太不了解莫言了。莫言自從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1988年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後,莫言就是個爭議人物。1995年莫言的《豐乳肥臀》出版後,受到當時健在的老作家、老紅軍、老八路的強烈批判。莫言因此告別部隊,轉業地方。本人曾撰文《一場不該被忘記的文壇大辯論:老作家、老紅軍、老八路怒從何來?》進行過評述,自薦大家到本人主頁上去看看,特別是喜歡、膜拜莫言的人好好看看。可按下圖「索驥」。

司馬南批莫言之前,網絡上就有很多人在批。司馬南做的一期節目講莫言也會讚美,還運用了本人的一篇文章《洋溢著人情美的<北海道的人>填補了莫言不唱讚歌的缺憾》。

繼續點評:

這段文字錯處不可原諒:

1.莫言關於文學歌頌與揭露的「偏見」是2005年在香港公開大學演講時說的。而不是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

2.莫言的偏見,並不是「文學作品既可以稱讚好的東西,也能揭示不好的東西。

原文是這樣的:

為什麼說不可原諒,因為寫文章就是做學問,要以理服人,而不是看誰的聲音高。「理」是什麼,就是理由,要有證據,就像我的點評,雖然有些東西我已經很熟悉,但必須標明「出處」。與法庭上的證據一樣,比須是嚴謹的,嚴肅的。擺事實,講道理才能令人信服。

關於「文學藝術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就應該暴露黑暗…」本人也撰寫一文《莫言的悖論一:作家要「講真話」,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

所謂「悖論」就是自相矛盾,不能自洽的命題,莫言囿於偏見與傲慢悖論多多,本人已評析了其八大悖論,正在評析悖論之九。

作者列舉了這麼多的代表作,但為什麼不「剖開了,揉碎了」,好好講講這些作品好在哪裡?為什麼喜歡?這樣才有說服力。要不然就評析一下諾獎頒獎詞,好多人都想聽。什麼都不做還指責別人「頭腦發熱」就說不過去了。

莫言的《北海道的人》寫的就好,本人題目就讚美其「洋溢著人情美」。可惜犯了大忌,莫言自己破防了,因為他說「文學藝術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呀!如果他說只不為中國唱讚歌,又另當別論了,但就不是悖論了。

最後這段應該表揚,很好!作者應該好好對照自己的言行,檢查自己做到了沒有。比如說這篇文章,標題就不太合適,名為「莫言做錯了什麼?」卻指責批評莫言者做錯了什麼。「題好文一半」,對應的題目不好,文章就折損一半了。論證部分理論根據(沒有)事實根據不夠充分,還有多處出處錯誤,連「高密東北鄉」在莫言的腦中都不知道。

由此判定,這是一篇不成熟的文章,莫言是不需要這樣的辯護者的。上月26號在山東大學舉辦的《莫言的這十年和四十年》,匯集了專家教授50多人,是最有資格的辯護者。可惜,讚美多了,也有失誤的。

說明,當莫言的辯護者不好當,因為他的作品不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欣賞需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