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布」與第二次滅佛運動

永生說錢 發佈 2022-12-04T06:12:14.467910+00:00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傳入中國,曾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激烈衝突,先後爆發了四次較大規模的排斥佛教的運動,簡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三武」指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後周武帝,「一宗」指唐武宗。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傳入中國,曾與中國本土文化產生激烈衝突,先後爆發了四次較大規模的排斥佛教的運動,簡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三武」指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後周武帝,「一宗」指唐武宗。

北周武帝宇文邕制定了「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的宗教政策,並發動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滅佛,只毀佛像,不殺僧人令其還俗。共還俗僧人300萬人,退寺院4萬座,給國家增加了勞動力、財政收入和士兵來源。

滅佛之後,用收繳的銅佛像鑄造了一枚錢文為「五行大布」的銅錢。隨後頒布了一份詔書,表示要用儒家思想來統一佛教與道教,這從錢文中的「五行」兩字中就體現了出來。

所謂「五行」,是指物質世界的五種基本元素,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後來又引申為精神世界的出發點,是儒家世界觀的核心。最早出自儒家經典《尚書·洪範》,後來被固定於西漢的《白虎通義》,成為規範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識形態。

宇文邕滅佛之後,選用「五行」為錢文,鑄造新的錢幣,既表達了他想用儒家思想統一佛教與道教的用意,也希望錢幣能如五行一般,相生相剋,循環不息,周轉流通,服務民眾之義。另外,因為「布泉」當5枚五銖錢,「五行大布」可以當10枚五銖錢,所以稱之為「大布」。這就是「五行大布」名稱的由來。

大錢的鑄造,主要是用於貿易,特別是對外貿易,北周朝廷從中獲取了大量的利益。因此,《隋書·食貨志》記載說,北周「大收商賈之利」。因為是虛值大錢,各地盜鑄嚴重。建德四年(575)七月,「又以邊境之上,人多盜鑄,乃禁五行大布,不得出入四關,布泉之錢,聽入而不聽出。」

這裡的四關,是指潼關、散關、武關、蕭關,分別是關中地區通往北齊、蜀地、南朝以及北方突厥的關口。布泉與五銖錢因為重量尺寸差別不大,更難查驗管理,第二年又「以布泉漸賤而人不用,遂廢之。」專行五銖錢和五行大布。同時規定「私鑄者絞,從者遠配為戶」。就在這一年,北周武帝發動了東征北齊的戰爭,歷經兩次大規模的親征,北周武帝宇文邕於第二年即建德六年(577)滅齊,統一了北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