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疫後新趨勢 邊旅遊邊環保減少碳足跡

早報網 發佈 2022-12-04T17:15:46.929046+00:00

東南亞旅遊業沉寂了兩年多,正好讓業者有機會推動可持續旅遊。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2019年,東南亞接待了1億3700遊客人次和近10億國內旅遊趟次,旅遊業占東南亞國內生產總值的12.1%,約4200萬人從事旅遊工作。

作者:廖慧婷

隨著人們逐漸從冠病疫情中走出來,旅遊業也開始迅速復甦。東南亞旅遊業沉寂了兩年多,正好讓業者有機會推動可持續旅遊。東南亞各國轉向可持續旅遊的原因有哪些,未來可能面臨什麼挑戰?遊客又能通過什麼方式實踐可持續旅遊?

在冠病疫情暴發前,東南亞是全球國際旅遊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2019年,東南亞接待了1億3700遊客人次和近10億國內旅遊趟次,旅遊業占東南亞國內生產總值的12.1%,約4200萬人從事旅遊工作。

不過,旅遊業的迅速增長會造成環境問題。例如,在2011年至2017年間,菲律賓旅遊勝地長灘島(Boracay Island)的遊客人數增加了160%,島上的下水道和廢物管理系統不勝負荷,導致長灘島必須在2018年「閉關」半年,暫停接待遊客,讓環境得以喘息。

東協意識到旅遊業規劃和管理不善將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後,已開始致力於推廣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東協旅遊策略計劃(2016-2025)》的願景是:「到2025年,東協將成為高質量的旅遊目的地……並致力於推廣負責任、可持續、包容和平衡的旅遊發展,為東南亞人民的社會經濟福祉做出重大貢獻。」

推動旅客體驗低碳活動 朝可持續旅遊方向邁進

什麼是可持續旅遊?學者指出,可持續旅遊業的原則包括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平衡各方之間的利益。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瑪緹納斯(Melinda Martinus)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可持續旅遊是將當地社區的需求作為優先考量,推動旅客沉浸在低碳足跡和具有社會意識活動的體驗之中。

簡單舉例,鼓勵遊客使用火車等陸地公共運輸工具而不是搭飛機來減少碳排放,選擇到當地食肆用餐而不是光顧自助餐館,或者避免使用酒店提供的梳洗用品以減少塑料垃圾等。

亞行的東南亞發展解決方案知識和創新平台在一篇題為《東南亞國家應該如何轉向可持續旅遊》的文章中指出,冠病疫情雖導致本區域的遊客人次在2020年驟減82%,卻提供不可多得的機會讓旅遊業更好地自我重塑,朝可持續旅遊方向邁進。

本區域旅遊大國已先後推出可持續旅遊策略。馬來西亞早在1996年推出《國家生態旅遊總藍圖》,踏出可持續旅遊的第一步。泰國首相巴育今年6月推出「SMILE」策略——強調全方位可持續性、提升人力水平、促進包容經濟、推廣地方特色和保護生態環境,以確保泰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印尼旅遊與創意經濟部長桑迪亞加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指出,印尼正在從大眾旅遊轉向生態旅遊和體育旅遊,並致力於向遊客宣傳自然和文化。

讓不同利益方達成共識 是轉向可持續旅遊業最大挑戰

專家學者認為,本區域轉向可持續旅遊的趨勢雖是正面發展,但面臨不少挑戰。

亞行東南亞部門首席旅遊業專家施帕尼(Steven Schipani)認為,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讓不同利益方在旅遊開始復甦時,就可持續旅遊的共同願景達成共識。

他說:「我認為政府、私營部門和其他相關方須互相溝通,確定各方就可持續利益的交集,並為共同目標合作。」

瑪緹納斯直言,目前還沒看到本區域國家推出全面的總體規劃,將旅遊業推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她指出,人們普遍仍認為,應該儘可能吸引更多的旅客,旅遊業的許多業績指標仍圍繞遊客人次或停留多長時間等。「如果我們能改變這種觀念,轉向高價值旅遊,吸引較少的遊客人數,但提供更沉浸式的當地旅遊體驗,以收取更高的旅費,國家仍可以創造大量的旅遊收入。」

不過她坦言,要制定這樣的計劃相當具挑戰性,因為「各國必須確保國內景點比對手有獨特賣點,以及對遊客而言是極為豐富的體驗」。

施帕尼則強調,各國要轉向可持續旅遊業,需要更環保的基礎設施、更熟練的人力和景點管理者,以及激勵人們以更可持續方式經營的法規和政策。

瑪緹納斯說,東南亞目前還沒有通過公路和高速鐵路完全連接起來,她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作為低碳的旅遊出行方式。

東南亞研究院今年3月的《東協焦點》一篇討論如何推進東協可持續旅遊的論文指出,冠病疫情提供機會讓各國測試和改進可持續旅遊發展計劃。「嚴格的環境保護條例,如限制塑料垃圾、懲處危害環境的行為,對塑造居民和遊客的新習慣與行為是必要的。」

出行前「做好功課」 掌握信息身體力行

新加坡旅遊作家葉孝忠認為,遊客在實踐可持續旅遊時,講究個人理念上的追求。想支持可持續旅遊的人,最重要還是出行前須「做好功課」,有意識地了解這方面的資訊並身體力行。「遊客要很清楚如何選擇,自己願不願意付出多一些努力去了解可持續旅遊選項,甚至選擇稍微昂貴但支持可持續旅遊的業者。」

他說,遊客可以主動了解當地有哪些採取可持續旅遊方針的活動和景點,以及哪些酒店真正地推行可持續旅遊,而不只是單純地貼上「可持續」標籤,卻依舊提供一次性用品或內設浴缸等。

至於有更多東南亞國家尋求轉向吸引「高價值遊客」,葉孝忠認為,各國「往這個方向是對的」,因為高價值旅遊意味著遊客人數相對較少,有助於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他不認為這個策略會導致低預算遊客未來可以選擇的旅遊目的地變少,因為無論是酒店還是景點,大多數國家會有「替代選項供低預算遊客選擇」。

成立廢物研究室 峇厘島酒店開發環保產品

政府在制定可持續旅遊發展規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旅遊業者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印尼峇厘島的度假酒店Desa Potato Head採取環保為先的營業方針,主推「零廢物設計」概念。

酒店可持續發展主任阿曼達(Amanda Marcella,34歲)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酒店創始人與兒子2017年在峇厘島衝浪,發現海上堆滿垃圾,意識到酒店業應該為環境保護出一分力。

2017年以來,酒店禁止住客和供應商使用一次性塑料產品,還設立一支專屬團隊致力於開發各種環保產品,利用塑料或保麗龍循環製成杯蓋、垃圾桶、紙巾盒、椅子等酒店用品,儘可能減少浪費。

阿曼達說,酒店在疫情期間關閉的一年多里,也大力發展環保進程。他們2020年成立了「廢物研究室」,負責垃圾分類管理和開發環保製品。酒店今年上半年已再循環約500公斤的塑料。團隊也把用過的食用油製成蠟燭。

阿曼達坦言,實行這種環保方針也會面對挑戰——材料不足。「現在人人都很關注這些再循環材料,有時酒店收集的材料不足,又有很多作業得完成時,我們就必須額外花錢購買材料。」

看到絕大多數住客對於這種環保理念有很高的接受度,並普遍得到正面反饋時,讓阿曼達和團隊倍感鼓舞。

阿曼達透露,酒店計劃明年上半年引進再生能源,通過安裝太陽能板生產足夠的電力供廢物研究室運作。

自然災害衝擊區域旅遊業

近年來,本區域國家經常發生嚴重災害,對當地旅遊業造成衝擊。

泰國是經常被列為世界上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今年10月,首都曼谷等多個城市出現洪災,北部的熱門旅遊勝地清邁被淹沒,阻礙旅遊業復甦。商業、工業和銀行聯合常設委員會估計,嚴重的洪水已導致高達100億泰銖(約3.86億新元)的損失。

印尼峇厘島10月的季候風暴雨引發洪災和山體滑坡,導致至少六人死亡。菲律賓同月遭熱帶風暴「尼格」襲擊,造成150人死亡,當地農業和基礎設施蒙受不小的損失。

根據研究機構「德國觀察」的2021年全球氣候風險指數,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間,緬甸、菲律賓和泰國是長期平均受到氣候變化衝擊最大的前10個國家。

氣候變化也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30年到2050年間,氣候變化將造成每年多25萬人因為營養不良、瘧疾、腹瀉和熱應力而死亡。

另一個主要的健康威脅是食物短缺。據《柳葉刀倒計時》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與1981年至2010年相比,2020年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增加了近1億人。

因此,推行可持續旅遊不僅因為氣候變化可能影響旅遊收益,也為了人類更長遠的利益著想。

各國出台措施 控制遊客人數

南亞內陸小國不丹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兩年多的閉關鎖國,今年9月重新打開國門迎接外國遊客。

不丹當局大幅上調永續發展費,遊客稅從每晚65美元(約89新元)增至200美元,這是不丹政府吸引「高價值、低人次」旅遊戰略之一。

外交部長兼旅遊委員會主席道爾吉在一份聲明中說:「冠病疫情使我們重新思考如何以最佳方式,構建和運營旅遊業……同時保持低碳足跡。」

當地官員說,這些費用將用於植樹造林、提高旅遊業人力技能、減少依賴化石燃料和轉向使用電動車輛,以抵消遊客碳足跡。

再把目光轉向義大利。「水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但氣候變化使得季節漲潮問題更棘手。2019年,威尼斯發生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大量的遊客導致當地許多建築物下沉,或被水上德士激起的浪花破壞。海平面上升更可能導致威尼斯在2100年被海水淹沒。

義大利政府1992年首次提出摩西防洪大壩系統,希望能挽救威尼斯。大壩系統要到明年才竣工,但2020年啟用後已開始發揮作用,讓威尼斯逃過一場嚴重水災。

此外,義大利政府也從多方面下手控制遊客過多造成的問題,包括去年起禁止大型遊輪接近威尼斯的運河和廣場、鼓勵採用電動船作為水上德士、限制快艇速度、明年起向遊客收取進城費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