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紐約上東區媽媽圈的焦慮與競爭

小哲老師 發佈 2022-12-04T21:14:01.514871+00:00

當媽媽對於女性來說,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既體會了為人母的幸福,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焦慮,像是,重新回歸工作會不會有困難?

— 前言 —

當媽媽對於女性來說,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後,既體會了為人母的幸福,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焦慮,像是,重新回歸工作會不會有困難?跟老公的分工合作會不會產生矛盾?還有關於孩子的學前教育和學區問題,能不能上個好學校,是否考得進重點班等等。即便那些沒有當媽媽的女性,也會耳濡目染地被傳染上這些焦慮,覺得結婚生孩子是一件有點讓人擔心的事情。

今天要為你解讀的這本書,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你的類似焦慮,它的名字叫做《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書的開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作者說:「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看完我對這本書的解讀你就會發現,即使是那些生活在紐約頂級精英富豪圈裡的媽媽們,也跟你有著同款的焦慮!

— 本節內容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的名字很長,而且聽起來還有點前言不搭後語,「媽媽」跟「鉑金包」有什麼必要聯繫嗎?這個在後面會給你答案。

實際上,這本書的名字直接翻譯過來更奇怪,叫做《公園大道的靈長類動物》。書的作者名叫溫妮斯蒂馬丁,她是耶魯大學的人類學博士。在人類學家眼裡,人可不就是靈長類動物嗎?

馬丁不僅是個學術專家,還是一位有顏有錢有才華的年輕女士,同時,她也是一位異常焦慮的媽媽。

為什麼會這麼焦慮呢?

因為這位年輕媽媽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幼兒園,和丈夫一起從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搬到了上層人士居住的上東區。想要融入上東區女人的社交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裡的生存規則不亞於一場升級打怪的殘酷遊戲。從買學區房、給孩子申請學校,到給孩子找玩伴、買鉑金包,每一個關卡都異常艱難。這一場升級打怪的遊戲持續了六年之久,女人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簡直不亞於美國總統大選。所以這本書的副標題,叫做「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的上東區育兒戰爭」。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講的就是馬丁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生活經歷。上東區的女人們,雖然表面光鮮亮麗,但卻是最焦慮的一群女人。她們為了老公、學區房、孩子上學、減肥瘦身,一刻不鬆懈地戰鬥著。馬丁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慢慢接受那裡的規則,再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了精英階層的環境。

這本書紀錄的是精英富豪圈的真實生活,裡面有大量有趣的八卦和好玩的細節。而且作者以一個人類學家的角度,從深層剖析了發生在女人之間的各種競爭關係,書的英文版是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今年1月份剛剛上市,就迅速進入了暢銷書排行榜,而且很快引起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可見全世界女人的焦慮和競爭,都是相通的。

接下來,我依然從三個部分來解讀這本書:

第一部分,在紐約上東區當媽媽是什麼樣的感受?紐約最有錢的太太們過得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第二部分,為了快速融入精英富豪媽媽圈,作者做了哪些努力?

第三部分,我們怎麼樣去看待媽媽們之間的競爭。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一共有五個區,曼哈頓是其中一個。而我們說的上東區就位於曼哈頓。上東區有一條麥迪遜大道,上面聚集了各種奢華的購物中心。同時,紐約著名的中央公園也在上東區,這個區域可以說是寸土寸金。

上東區是美國著名的富人區,這裡聚集了來自金融和投行的富豪們,像洛克菲勒、羅斯福、卡耐基這些家族,原先都住在這裡。幾年前非常熱門的美劇《緋聞女孩》,就是以上東區富人生活為背景的,裡面每次出場都金光閃閃的女主角們,就是上東區的名媛。

緋聞女孩第六季劇照

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曼哈頓人,也未必真正了解上東區的生活,除非這個人從父母那一代就住在上東區,不然的話,這裡的一切都會讓人感到不符合邏輯,馬丁為了理解並融入上東區媽媽們的圈子,吃了不少苦頭。

首先,上東區有錢太太們的奢華生活,讓馬丁大開眼界。

馬丁在打算搬家之前跟朋友招呼了一下,她的朋友瞪大了眼睛,好像作者要加入邪教組織了一樣,朋友對馬丁說,「那你可得添置兩件貂皮大衣啊!」玩笑歸玩笑,但你也可以看出來,想要成為上東區居民,「有錢」兩個字是最基本的入場券。

究竟是不是這樣呢?馬丁在看房子的第一天就深刻體會到了。幾乎每一間公寓的中介,都拿著香奈兒皮包,穿著得體的名牌套裝,而馬丁因為沒有穿名牌衣服,而被中介誤認為是客戶的助理。這對於馬丁來說,相當於一個小小的警告。因為這裡的人是根據你的衣著檔次,來判定你的社會地位。

除非是那種超級富豪,可以隨便亂穿,因為他們已經有錢到可以不用遵守這個規則了。隨後找房子的幾個禮拜,馬丁為了融入圈層,不得不特意搭配了一身戰袍。

還有一次,馬丁在電梯裡遇到一位年長的女士,牽著的小狗還穿著開司米毛衣和皮衣,狗鏈子上點綴著珠寶。這位女士打扮得相當雍容華貴,手上帶了一顆超級大寶石,馬丁形容說「這是我這輩子看過的最大的寶石」。等這位貴婦下了電梯之後,驚呆了的馬丁趕緊悄悄問電梯裡的服務生,「哎,你看到那顆大寶石了嗎?那是真的嗎?」服務生被馬丁嚇了一跳,估計平常從來沒被人問過這種幼稚的問題,服務生很平靜地對馬丁說,「是真的,而且據我觀察,她還有好幾顆。」

我看到這個細節的時候,覺得特別好玩。按道理,馬丁的生活條件也不錯又是高知女性,也是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大場面,但是到了上東區,好像之前的生活經驗都不管用了。所以馬丁才會說,就算是土生土長的曼哈頓人,也未必真的了解上東區,因為這裡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有著另一套生存法則。

除了奢華之外,上東區的階層劃分也非常清晰。

他們在派對和聚會上,會問一些類似於人口調查的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確認把你擺在哪個社會階層。第一次遭遇這種身家調查的時候,馬丁感到非常莫名其妙,後來她就漸漸明白了,對方想要弄清楚你認識什麼樣的人,你們之間是否有共同認識的人,或者你是否想認識他們認識的人。

說到這,正好提一下我們之前解讀過的一本書,叫做《關係力》。這種盤問方式完全就是那本書里說到的「怎麼樣盤活你身邊的人脈資源」。只不過上東區的方式比較直接和粗暴,讓人感覺有點勢利眼。馬丁雖然很不愉快,但還是理解了這種「攀關係」的行為,覺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有就是上東區的性別政治,馬丁認為,上東區的男女分工簡直就是農業社會。

在我們的印象中,美國是個非常自由民主的國家,女性擁有很高的自主權。但是,在照料孩子這件事上,美國上東區仍然實行著非常嚴格也非常傳統的性別規範,也就是說,女人天生應該待在家裡照顧孩子。

男性掌握金錢和資源,而女性在家陪伴孩子;男性占據統治地位,而女性需要通過取悅男性獲得生存。因此,女人之間的競爭就變得異常激烈。

一旦離婚,就意味著失去經濟來源,沒錢買包包,沒錢度假,等於一下子就降低了好幾個生活檔次,離婚女性也是最容易被上東區社交圈排斥的群體,不是因為她們沒錢了,而是因為離婚的女人通常會引發同伴的恐懼。

朋友一看到她,就會想到「天啊這種事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這下子她又得找人重新結婚,她萬一搶我老公怎麼辦?」其實說白了,上東區的女人還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說完了上東區的基本生存規則,我們再把目標對準上東區的媽媽們。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里啊,嫁入豪門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

這意味著你不再需要經歷職場競爭,意味著從此以後可以吃穿不愁,還意味著有好幾個保姆會給你帶小孩,而你呢,只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每天和其他的豪門貴婦一起喝個下午茶就可以了。

現實生活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都想錯啦。

實際上啊,在上東區當媽媽,是一種高風險職業,不成功便成仁。因為他們的起點比一般人要高,又想要後代超過自己,就必須付出好幾倍的努力。永遠要提前準備,永遠不能休息和懈怠。

比如說,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可能只是希望他每天乖乖把作業寫完,成績保持在中上游,或者說,只要考試成績超過隔壁的孩子就可以了。但是頂級富豪的圈層競爭激烈,就算你自己想保持佛繫心態,這個弱肉強食的生存環境也不允許啊!

所以馬丁形容說,「如果無法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就跟被食物鏈頂端的美洲豹吃掉了一樣恐怖。」這種憂患的心態,塑造了整個上東區環環相扣的育兒方式。

上東區的媽媽們通常都極端自律,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一樣。

她們的確也很愛孩子,但是她們愛的是成功的孩子。

兩歲大的幼兒就要開始上正規的音樂課程,三歲的時候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的入學考試和面試。到了四歲,不會玩遊戲的孩子得專門請一個遊戲顧問來教他們怎麼玩遊戲。

為什麼連玩遊戲都不會呢?因為他們的行程被父母安排得太滿了,永遠在上各種培訓班。托兒所放學後,要上法文課、中文課、烹飪課,另外還有高爾夫球課、網球課和聲樂課等等。

因為每家都卯足了勁地在努力,所以內部競爭也很激烈。媽媽們幫孩子找家教,是肯定不會告訴別人的,就連最好的朋友也不會說。而且她們會親自幫孩子挑選玩伴,確保自己的子女只跟那些有家庭背景的孩子玩,如果隔壁家小朋友的父母不夠有錢有地位,她們一定會想辦法巧妙地避開。

你可能會打心眼裡不認同,這樣做也太勢利了吧!但要承認的一點是,我們雖然看不到階級,但它在美國確實存在,沒有人能逃脫。這裡有最好的學校,這裡的居民努力捍衛自己的階層和身份,並且盡最大努力把這種階層和身份一代一代傳下去。

就算馬丁百般不情願,也開始慢慢接受這個事實了。她說,對於這樣一個新世界,原本我還是一隻腳踏在門內,一隻腳在門外,現在踏在門外的那隻腳也開始往門內縮了。

以上我們介紹了上東區最有錢的太太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她們的奢華和勢利,以及她們環環相扣的育兒方式,為了快速融入上東區媽媽們的社交圈,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在上東區生活就是一場升級打怪的殘酷遊戲,馬丁剛得第一道難關是買房子。

通常來說,買房子應該是夫妻倆共同去看房,然後一起商量決定的大事。但是馬丁的丈夫毫不猶豫地把這項重任交給了妻子。表面上來看,是因為馬丁為了帶孩子,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她可以在家裡完成絕大部分工作,時間上來說比較有彈性。但實際上,在曼哈頓這個地方,不管夫妻倆誰負責做什麼,找公寓這件事通常是女人的責任,而且女人既要付出精力,也得付出金錢,她們至少得分擔一半買房的錢。

馬丁一家原本是住在下城區,有一套聯排別墅,按理說把原來的房子賣了,在上城區買一套公寓,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事實證明她想得太簡單了,每次中介調查完馬丁的背景之後,都會說他們手上沒有她想看的那種房子,要麼就是「已經賣掉了」,要麼就是「已經被人預定了」。

後來她才知道,這只是中介拒絕客戶的一種手段。為什麼馬丁每次都被拒絕呢?因為中介在對客戶進行背景調查之後,他們優先選擇了那些經濟實力更強的、更有可能會買房的客戶。

好不容易找到了理想的學區房,夫婦倆還得通過住戶委員會審查。在上東區買房子就是這樣,尤其是地段好的學區房,不僅價格高昂,還對住戶的身份另外有要求,意思就是說,光有錢還不行,你還得看其他的住戶願不願意讓你搬到這裡,是否承認你和他們是同一個階層的。

你可別小瞧了這個「住戶委員會」,他們一般會拒絕有錢的名人住進來,怕他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就連甘迺迪總統和著名歌星麥當娜都曾經被拒之門外。按照要求,馬丁需要和丈夫一起寫一份「購房申請書」,不但要寫自己、父母和小孩念過的每一間學校,還要交待自己的信用卡號碼、大學成績等等。申請通過了之後,還有一輪面試,這個時候馬丁已經懷了二胎,只能在床上半坐著接受了住戶委員會的面試,雖然是順利通過了,但她仍然覺得過程挺有點羞辱人的。

房子買好了之後還沒喘口氣,第二道難關來了。

馬丁突然想起來,自己還沒給大兒子申請託兒所!雖然她的大兒子只有兩歲,但馬丁仍然認為不把孩子送托兒所是不行的,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必須接受正規的學前準備,要及時參與社交,贏在起跑線上。

馬丁也很坦誠地說,「如果無法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就跟被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抓到了一樣恐怖。對我們來說,進不了好學校,等於是被美洲豹吃掉。」 「我很焦慮,希望才幾歲大的兒子能有美好的未來。」

她萬萬沒想到的是,上東區托兒所是你有錢都搶不到的香餑餑。首先是因為人多學校少;其次是因為大家都會提前很久就去托兒所遞交申請。這下馬丁徹底感受到了孤立無援,因為有些內部規則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會說出來,更不會提醒新來的人應該怎麼做,你必須得是上東區媽媽的一員,才會知道該做什麼,才有辦法獲得有用的情報並且抓準時機。

馬丁夫婦倆就只能托各種關係,最終才拿到入學申請表格。書面申請還不算完,兩歲的孩子還要被拉到托兒所「試玩」。說是「試玩」,其實哪有這麼輕鬆?托兒所精心安排了測試環境,一幫兩三歲的熊孩子在裡面玩,托兒所的老師在一邊暗中觀察,看小孩們在沒有獎勵的情況下,還能否再特定的環境中依然排隊,壓抑住自己想玩玩具的心情。換句話說,就是看小孩能不能做到延遲滿足,會不會情緒管理。

這個環節的確有些超前,兩三歲的小孩很多連話都還講不清,控制自己不尿床都很難做到,你要求他管理自己的情緒,實在有點難為孩子了。

實際上,現場的媽媽們也很緊張,隨時處於崩潰邊緣,生怕自己孩子出錯。你經常可以看到某個媽媽幫孩子穿好外套,走出幼兒園之後就在街上哭了起來。馬丁也因為兒子托兒所海選失敗而哭過。

就這樣,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試玩」,在最後一次「試玩」的時候,馬丁那個兩歲大的兒子,竟然打了托兒所所長的胳膊。馬丁和丈夫快瘋了,心裡想著,這下是完全沒戲了。

結果沒想到,還是錄取了。因為馬丁的嫂子曾經送了四個孩子進入這家托兒所,還給托兒所捐過錢。所以在學校眼裡,馬丁一家算是「有關係」的人。

你想想看,前前後後經歷了這麼多波折,到頭來竟然是因為親戚的「關係」,而不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本身的才華,孩子才被全紐約「最好」的托兒所接收,這是不是挺諷刺也挺沮喪的?

孩子總算是有學上了,緊接著更艱難的第三關來了,你得給孩子找玩伴。

馬丁和丈夫努力安排,發簡訊、寫電子郵件、打電話給其他孩子的媽媽們,結果全都石沉大海,沒有得到過任何回應。好吧,既然社交軟體行不通,那就主動去問。馬丁就趁接送孩子的時候,在走廊里直接問其他的媽媽們,願不願意讓她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其他媽媽們的回應可以說是十分精彩了——她們有的跟你岔話題,顯然就是不想聊下去;還有的會直接瞪著你,和一旁的朋友交流一個會心的眼神,意思也很明顯,就是瞧不上馬丁,並且覺得馬丁的這種舉動是自不量力。

這下馬丁徹底明白了,在那些三五成群抱團的媽媽們眼裡,她們一家是下等人,不能一起玩。私立貴族學校的家長非常勢利眼。每天在接送孩子的間隙,媽媽們站在等待區暗中較勁兒,大家的身材、相貌、穿著打扮,甚至是接送孩子的司機和車子,都要一一拿來被比較一番。雖然馬丁作為人類學博士,在聯合國工作過,社交能力非常出色。但在家長等待區,別的媽媽們完全把她當成一團透明的空氣,即便馬丁主動跟別人打招呼說早安,也完全得不到回應,她氣憤極了,在書里寫道「無視我的女人很噁心,讓人很不舒服,我想戳瞎她們的眼睛」。但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需要她們,因為孩子需要朋友,需要和別人一起玩。

就在馬丁快要絕望的時候,情況突然出現了轉機。

有一次,兒子班上的媽媽們辦了一場雞尾酒會。結果沒想到,兒子某位同學的爸爸表現出了對馬丁的好感,甚至想跟她玩點小曖昧。那位爸爸是一位銀行家,家庭背景屬於最高階層,於是兩個人就聊了起來。第二天,馬丁送兒子上學的時候,這位爸爸在一群媽媽面前提議,大家的孩子們應該一起玩,並且隨口就安排了一個時間,馬丁這才終於被這個勢利而且不友好的上東區媽媽群接受了。

闖關闖到這裡,千萬別以為這就結束了,還遠遠沒有呢。之前解決的是兒子的上學問題,現在輪到解決馬丁自己的需求了,那就是,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沒錯,說到這裡,終於呼應上了中文版的書名。

鉑金包:簡單說,以英國歌手簡·鉑金(Jane Birkin)命名

據說一款鉑金包的起售價大概是 7500 美元,有時候售價高達 6 位數

一個媽媽為什麼對愛馬仕的鉑金包這麼有執念呢?這要從一件小事講起。

有一天,馬丁去超市買東西,回家的路上,她拎著超市塑膠袋晃晃悠悠地走著。那時候她懷的二寶已經快要出生了,肚子很大,這時候迎面走來一位貴婦,直直地朝著馬丁走來,完全不管人行道交通規則和禮儀故意擋住路,甚至還故意用自己漂亮的名牌包撞了馬丁一下,然後得意洋洋地走了。

這種事情聽起來都感到匪夷所思,馬丁說,「我簡直不敢相信她剛才做了什麼,這到底是在搞什麼鬼啊?」

別忘了,這本書的作者馬丁自己就是人類學博士,她開始研究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她在街角蹲點觀察了幾周,有一天早上,她目睹了一百多起街頭衝撞,這種「看誰先讓誰的撞車遊戲」,大多數都是由年紀大的女性「攻擊」年輕女性,而且這些女性手上都有一個名牌包。

馬丁立刻就想到了關於黑猩猩的研究。她發現,這些年紀大的女性不就像是展示自己權力和地位的黑猩猩嗎?而她們的身份象徵,就是手裡的名牌包。一位劇作家曾經說:「手提包不論是功能還是象徵意義,就是紐約女人的車子,包包讓我們拿著東西從A點移動到B點的時候,能夠被人看見。」

馬丁非常認同,她說:「一個超棒的包是刀劍和盾牌,我要買一個她們沒有的東西,她們想要的東西,或是她們有但是見不得別人也有的東西。」所以,買一隻愛馬仕的鉑金包,就成了馬丁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方式。

買鉑金包的過程我就不細說了。鉑金包有多難買,相信你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通常排隊都要一兩年。最終,馬丁的丈夫出差去東京,終於給她買到了這隻包。

說到這裡,你一定會覺得,馬丁的生存環境實在是太險惡、太艱難了,一定是因為馬丁的丈夫不夠有錢有地位,所以才會造成這種狀況。其實,上東區貴婦們日子,都不好過。嘲笑她們很容易,但要理解她們行為背後的邏輯,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頂級富豪扎堆的地方,殘酷的競爭背後,是極度的自律和焦慮。

生活在上東區的媽媽們,每一個人在初來乍到的時候,都經歷過和馬丁類似的艱難過程,只是因為馬丁是一位作家,所以她能把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讓我們看到。

這裡的每個媽媽都要經過各種殘酷的考驗,除了要為孩子規劃人生之外,她們對待自己也絕不手軟。這群沒有職業的闊太太們,為了保持年輕和美貌,在收費嚇死人的瑜伽館和健身房裡瘋狂運動,嚴格控制飲食,好讓自己擁有最完美的體態。

她們投入全部的精力,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很多人甚至焦慮到要靠酒精和安眠藥才能入睡。雖然不用工作,但是她們比誰都忙,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填滿了她們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會想了,都這麼有錢了,至於這麼拼嗎?

沒錯!上東區的人還真是「又有錢又努力又攀比」,雖然擁有巨額財富,但沒有人敢懈怠,因為好不容易才達到了一個高度,稍微放鬆一下就很有可能退步。

在書的後半部分,馬丁寫到自己的第三個孩子不幸流產,在遭遇了這次人生不幸之後,她意外地收穫了上東區其他媽媽的安慰、鼓勵和友誼。

有一天,一個平時看上去很冷漠的貴婦,在喝咖啡的時候告訴了馬丁,自己也曾經有過同樣的經歷。她對馬丁說,「我知道那是什麼感覺,真的很替你感到難過,我會幫你的。」

這位貴婦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開始幫助馬丁,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和馬丁有相同經歷的媽媽們也到身邊安慰她。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馬丁的不幸遭遇喚起了其他媽媽的母性和同理心,所以才得到了意外的友情和支持。但換個角度來看,就算是最不友好的環境,也依然存在溫情和理解。

那些貴婦們之前的行為,並不是針對馬丁個人,換做是任何一個新入駐的人,也會遭受同樣的對待,因為上東區媽媽們永遠會維護自己的利益,她們永遠不滿足於現狀,需要不斷地向上攀爬。

為什麼呢?或許有一個數據能夠幫助你理解:在最最頂尖的0.01%群體中,也就是萬分之一的群體,只有25%的人在十年中維持了地位,其他人都被下滑到其他階層,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富豪階層的競爭遠遠比普通人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上東區的媽媽只有付出非人的努力,才能夠讓自己和下一代保持住家族的階層——甚至即便她們這樣努力,75%的人都無法在十年中保持自己的財富和地位。

1、本書講的是作者馬丁在紐約曼哈頓上東區的生活經歷。上東區的貴婦們,表面光鮮亮麗,卻是最焦慮的一群女人。她們為了老公、學區房、孩子上學、減肥瘦身,一刻不鬆懈地戰鬥著。馬丁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慢慢接受那裡的規則,再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了精英階層的環境。

2、在殘酷競爭的背後,是上東區媽媽們異於常人的自律精神。她們選擇了這樣的人生,並且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為了保持階層和地位,她們不斷地努力著。

在這本書里,作者用人類學的視角,解讀了富豪圈雞血和狗血齊飛的生活。幽默風趣的同時,還能讓你增加一些實用的人類學知識,帶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女人之間的種種戰爭。如果你有興趣,不妨找來讀一讀。

好了,這期課程就到這裡。

我們下期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