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鄉村建設案例,為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國際設計 發佈 2022-12-05T23:37:04.926311+00:00

「行到寶島的南端,有高山啊有平原……熱情美麗的鄉村,充滿著快樂的希望」,寶島台灣的鄉村,有著迷人的魅力。

「行到寶島的南端,有高山啊有平原……熱情美麗的鄉村,充滿著快樂的希望」,寶島台灣的鄉村,有著迷人的魅力。

台灣地區在1990年提出了「富麗農村」的建設目標,由關注農業產出和農民增收的目標逐漸拓展到了農村生態,並首次提出「三生農業」的發展理念。2001年又把「富麗農村」建設目標定位為「建設農村新生活圈、塑造農村新風貌」,提出推動農村整體社區營造的理念,倡導營造「與農共生」的農村生活環境,構建農村社區生活圈。2008年,推出「農村再生」計劃,並於2010年8月通過「農村再生條例」,進一步有序推動,開啟了農村建設新時期。

2021年,中國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我們在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忽視鄉村傳統文化與技藝傳承,重視生態資源利用,忽視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重視鄉村居住環境改善,忽視產業協同發展,以及鄉村設計模式城市化、村容村貌趨同化,等等。台灣地區在鄉村建設和規劃設計方面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借鑑。

台灣不同地區鄉村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有所差異,但在「農村再生」鄉村建設中,普遍注重生態思維,減少環境負荷,減少不可再生資源消耗等,重視永續理念,強調資源的保存與再利用,考慮社會、環境、經濟三者的均衡,推動兼具自然文化及人文鄉土特色的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生活質量,並以專業化、多樣化及市場導向的經營方式,為鄉村產業發展創造蓬勃生機。

01

新北市共榮社區

修復生態資源,發展友善農業

XINBEI

該社區由新北市三芝區八賢里與埔頭坑兩個村落組成,位於都市規劃區外圍,有1200多人口,土地300多公頃。過去,多處農地因管理不當變得荒涼,加上殺蟲劑、除草劑濫用,當地水土、環境等惡化趨勢顯著,農村閒置空間增多、環境面貌破敗。

共榮社區推動的農村再生與多數社區觀光休閒化的趨勢不同,不以增加公共建設及推動休閒產業為導向,而重視生態資源的修復和友善農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村污水生態處理、土壤污染減量、原生動植物生境恢復等計劃。在此基礎上,推廣科學生態種植技術,發展友善農業,並在社區生態資源改善的基礎上發展以茭白筍和南瓜為優勢特色產業的有機生態農業,農產品價值獲得提升,農業經濟更加多元化。

結合農村再生整體計劃執行,社區公共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破敗面貌得以改善。而農村再生計劃的經費和項目支持,促進農村農地和交通改善,原先荒廢的農田景觀得以恢復,閒置的村莊空間經整理後也得到有效利用。

生態景觀恢復和友善農業的發展,推廣了共榮社區的生態品牌價值。社區藉此進行了生態體驗、有機耕作、農夫市集、綠色消費等農村多元經濟的拓展,促進了城鄉資源的交流和溝通。

經過生態修復和改造的農田景觀

生態淨水池

農村土地還原

農村水田恢復

在村里開辦的友善農業農夫市集吸引了大批城裡消費者

02

南投縣桃米村

挖掘獨有資源,打造創意產業


NANTOU

南投縣桃米村經過1999年「921」大地震(20世紀末台灣最大的地震)後,變成了一個傳統農業沒落、人口外流、環境糟糕的「桃米坑」、「垃圾村」。經過20年的努力,桃米村已從一個環境雜亂、發展無力的邊緣社區,轉型成為融有機農業、生態保育、文化創意、鄉村旅遊於一體的鄉土生態典範。

桃米村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如台灣原生29種青蛙,桃米擁有23種,台灣143種蜻蜓,在桃米就發現49種。依託生態資源,一步一步讓村民們認識到當地生態資產的經濟價值,並自覺加入到重塑家鄉的隊伍。與此同時,村莊並未孤立地進行生態保護,而是將生態資源作為創意以及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引導村民採用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遊客進行生態旅遊。

桃米村打造了獨有的生態IP「青蛙共和國」並帶動衍生產業發展。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桃米村民挖掘資源潛力,不斷宣傳各種各樣的青蛙和色彩斑斕的蜻蜓,把青蛙設計成各種可愛的卡通形象,遍布鄉村醒目位置。同時,鼓勵村民動手,用紙、布、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這很快使桃米村從地震廢墟變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區。「青蛙共和國」成為桃米生態村獨有的文化IP。在桃米,處處可以看到青蛙雕塑和圖騰,還通過濕地公園及一家家民宿院落里的生態池為青蛙營造生態家園。

為了進一步延伸產業的發展,台灣2014年以桃米為原型,以青蛙家族尋找桃花源為故事,採用3D電影技術,完成了一部非常感人的《桃蛙源記》。由此,桃米的產業由青蛙觀光、生態、旅遊,走向了影視媒體,產業鏈條因此不斷延伸,進一步擴大了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現在的桃米村五分之一的村民經營生態旅遊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生態旅遊的帶動而升值。一流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地域文化、吸引著城裡人來這裡休閒觀光度假。

03

澎湖縣小赤社區

保持本地特色,改善公共設施


PENGHU

小赤村是澎湖縣白沙鄉唯一不靠海的村落,面積約48.0285公頃,人口約200餘人。由於鄉內主要道路未經本村,故顯得十分恬靜。當地環境建設大多採用在地材料諸如咾咕石、漂流木等,展現出特有的人文景致。設計希望通過延續在地材料傳統工法的構築,保持既有的社區特色,修補社區重要人行動線,提供便利的步行空間,落實「軟性工法」,避免對環境造成衝擊與突兀感,以此改善社區內臟亂丑的環境面貌。

公共設施改善以村內居民活動地區主要包括凋鳴宮前廣場、新社區公園與凋鳴公園暨周邊開放空間等為主。

規劃設計理念主要包括:

1.現有植栽儘量保留,綠美化之植栽儘量以當地原生樹種之苗木栽種。

2.符合儉樸理性之規劃設計原則,維持農村特色與整體景觀,區內道路之改善配合自然,不破壞特殊地景或老樹,沿道路兩側施設綠籬及栽植喬木。

3.人行空間、巷道、廣場、停車空間採用透水鋪面,以涵養水源。

4.寺廟或社區活動中心之修繕配合社區文化、歷史紋理、信仰,結合廣場、公園綠地強化社區單元之生態機能。

4.對於硬體水泥化之公共設施,其四周規劃適當之植栽區。

5.落實綠建築指標,於施工過程、材質選定等方面,改善工程之規劃設計,充分考量綠建築生態、節能指標、減廢指標及健康指標等。

6.注重管理維護,配合地方景觀特色,兼顧經濟、安全及實用性。

新社區公園改善成果

陶板廊道計畫成果


04

基隆市瑪東社區

進行環境治理,吸引觀光人群


JILONG

項目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北二高瑪東系統交流道下的閒置空地,交通便利。鑑於當地社區居民平日休閒運動增加,加上橋下閒置空地景觀雜亂不堪,容易形成治安死角,因此在設計中規劃了簡易籃球場及野溪步道,期望為社區居民增加一個平日及假日休閒運動好去處。同時保存既有古鎮、維護當地景觀、提供居民休憩空間、改善空地利用率,吸引觀光人群,帶動整體社區產業發展。

規劃設計理念主要包括:

1.增加運動公園及停車場:約800坪(1坪約合3.3平米)土地,現在長滿雜草,改建為社區第一座運動公園及停車場,不僅能提供社區里民良好休憩及運動空間,更可改善美化當地環境景觀。

2.野溪整頓,單邊整治,以維觀瞻:環繞社區的野溪,目前因僅單邊整治,未整治另一邊造成相當紊亂不協調。可以通過生態工程雙邊整理整頓,造就野溪疏竣及美化,可維持當地生態環境。

步道與溪流改善成果

05

南投縣清境農場

打造鮮明特色,發展鄉村旅遊


NANTOU


台灣發展鄉村旅遊時,充分遵循了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風俗傳統,每個地方的特色鮮明,風格突出。同時,打造多樣化的現代遊樂項目,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出遊需求。

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面積達760公頃,坐擁群山之中,滿眼綠意縈繞,晨可觀賞日出盛景,夕陽西下時又可抬頭感受晚霞的絢爛多姿,晚上更可領略美麗的銀河星空。

清境農場內分成了綿羊區、牧牛區、蔬果區、花卉區等各種園區。步道也是清境農場的一大特色,整個農場設置了六大步道,有貫穿碧綠青翠茶園的翠湖步道,有近距離接觸羊群和牛群的畜牧步道,更有深入幽林的柳杉步道,帶你呼吸新鮮宜人的空氣。

06

宜蘭縣三星鄉

圍繞特色主題,營造互動體驗


YILAN


台灣一些地方通過地方文化館來打造全方位體驗式的休閒場景。宜蘭縣中部有一個有名的地方,因靠近三星山叫做三星鄉,當地有名的IP是蔥。三星當地的舊房子,被改成了青蔥文化館,建成為結合了農產博物館、伴手禮商店的複合園區。文化館為大家介紹青蔥的知識和歷史,還專門設計了青蔥小人卡通形象。

台灣的文化館注重互動性,農產品也有互動性和各式各樣的延伸開發。比如三星的蔥還可以變成蔥油餅等等,遊客也可以到田地里體驗蔥的種植等各種農活。除了讓遊客知道三星蔥餅好吃,還結合三星的文化打造了爆款雨傘等創意產品。這種文創的結合,讓大家記住了三星蔥。特色主題和互動體驗,使得三星的文化休閒場景打造很成功。


資料來源:小城鎮規劃、《農村換新裝——公共設施改善規劃設計作業手冊》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