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最多的專業,成就了美輪美奐的地鐵設計!學藝術的來找靈感

安娜說留學 發佈 2022-12-06T07:31:25.486896+00:00

據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消息,「城市第二空間藝術設計季」系列活動已啟動。活動將邀請全球藝術家和設計師,以地鐵公共空間進行設計,這也是順應上海打造「世界設計之都」的又一重磅活動。系列展覽中的「當代首飾創作展」和「中意藝術家作品展」將分別在上海地鐵陝西南路站和一大會址·新天地站開展。

據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消息,「城市第二空間藝術設計季」系列活動已啟動。


活動將邀請全球藝術家和設計師,以地鐵公共空間進行設計,這也是順應上海打造「世界設計之都」的又一重磅活動。


系列展覽中的「當代首飾創作展」和「中意藝術家作品展」將分別在上海地鐵陝西南路站一大會址·新天地站開展。

事實上不止上海,世界各地很多地鐵站的內部設計都充滿藝術氛圍,令人嘆為觀止!


01

美輪美奐的地鐵站設計


地鐵代表著大中城市的動脈,每天承載著巨大的客流。


儘管大多數地鐵站的設計都必須首先考慮安全、便捷、快速的要素,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無論國內國外還是有不少地鐵站在美學上也狠下了一番心思!


比如北京地鐵磁器口站,該站臨近曹雪芹故居,站內壁畫就以撞色色塊拼接的方式,搭配紅樓夢中的文案,充滿文化氣韻:



再比如上海最新開通的地鐵18號線,沿途多個地鐵站站台、站廳都以「功能融合設計」為原則,突出「大氣包容、海派現代」的風格。


比如充滿沉浸式工業風的地鐵丹陽路站:


創意靈感源自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和《富春山居圖》,採用水泥肌理、輔助以燈光展現寫意山水,配合紅色主色調的復旦大學站:

與北京上海一樣,廣州地鐵也有很多充滿設計感的地鐵站。


首先,來11號線、13號線、21號線的換乘站——天河公園站,由於建築面積達7.86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地鐵站」。


該站採用星空主題外形,「五大星球」矗立在站廳之中,其中懸掛了4000閃片的開放式客服中心最為搶眼。

4號線終點站——南沙客運港的展廳設計,則融入了海洋、海鷗和航船等元素,牆面以藍色為色調,營造出大海的感覺,天花上的燈飾設計為流線型,一眼望去仿佛無數雪白的海鷗迎著風翔集於海面。

不止是國內,國外很多地鐵站的站廳設計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如義大利那不勒斯地鐵站 Toledo 和 University Of Naples:


瑞典斯德哥爾摩地鐵站 Rådhuset 和 Kungstradgarden:



法國巴黎地鐵站 Arts Et Métiers 和 Louvre Rivoli:



以及更多世界各地的最美地鐵站設計: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到這些美輪美奐的設計之後,你是否也會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設計出自什麼專業的高人之手呢?」


答案是:室內設計。


02

最美地鐵站背後的學問

室內設計可能是所有專業中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因為很多人都將室內設計與裝潢設計混為一談;


更有甚者,有些學生家長更是認為學室內的出路就是去給人刷牆、鋪地板……

誠然,家裝設計確實是室內設計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是,作為一個涉獵廣、涵蓋多、合作型的專業,室內設計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個人家庭:


包括大型商場、公共空間、機場車站等空間內部的設計,也都是室內設計的研究範疇。


只不過,由於國內大多數院校都將室內設計劃分在環境藝術專業之中,致使國內很多同學和家長對於專業對口的職業方向並不清楚,因而產生了概念上的混淆。

真正的室內設計,尤其是在發展歷史較為悠久的國外,其實已經細化為了三個主要的方向,即:室內設計、室內建築,以及室內空間設計。


  • 室內設計

狹義上的室內設計是一門關於如何提升室內空間利用率和美化度的藝術科學,


它的最終目的是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築設計原理,創造出能夠滿足功能性、舒適性和美觀度的室內環境。


  • 室內建築

室內建築是室內設計與建築跨界融合的產物,它是站在建築的角度去理解設計,更關注設計的功能性與結構的構建。


換句話說,室內設計師考慮的是在既有建築的條件下,儘可能通過設計手段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情感需求;


而室內建築師卻可以從需求出發,對室內空間進行改造,包括樓梯、建築材料、電力系統、通風系統、水管裝置等等。


  • 室內空間設計

室內空間設計是一門主要通過空間組織、室內設計以及微觀建築體系結構去研究物理和社會間空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與傳統室內設計的概念更關注內部環境相比,空間設計尺度更大,在探究私人與公共空間的價值和理解的基礎上,結合其歷史及社會情況,思考人與空間的更多可能性,如今也成為了國外的熱門專業之一。


無論是以上哪個方向的室內設計,如今都更加注重空間功能性的靈活多變;


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室內設計不可避免地要和互動設計產生跨界,共同打造具有適應性的沉浸式建築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