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高等教育——暨南學堂

孤心劍雨 發佈 2022-12-09T06:33:23.469373+00:00

1906年,清政府派駐荷蘭公使錢念劬派人員到爪哇調查華僑教育狀況,由董鴻煒帶回21名華僑學生到南京,因這批學生沒有辮子,不便安排進已有學校,兩江總督端方決定在薛家巷處的妙相庵設立專門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學務處溫秉忠為學堂總理,鄭洪年被任命為首任堂長,江南提學使陳伯陶替該校起名「暨南學堂」,意為中國文化傳播到南洋去的意思,這是中國第一所華僑學校,也是中國華僑教育的搖籃。

1906年,清政府派駐荷蘭公使錢念劬派人員到爪哇調查華僑教育狀況,由董鴻煒帶回21名華僑學生到南京,因這批學生沒有辮子,不便安排進已有學校,兩江總督端方決定在薛家巷處的妙相庵設立專門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學務處溫秉忠為學堂總理,鄭洪年被任命為首任堂長,江南提學使陳伯陶替該校起名「暨南學堂」,意為中國文化傳播到南洋去的意思,這是中國第一所華僑學校,也是中國華僑教育的搖籃。學堂於1907年春天正式開課。不久,該學堂正式改制為暨南完全中學,內設小學、中學課程,以讀經、歷史、地理、國文為主,痛死開設博物、物理、化學、法制、英文等科。南洋華僑因受康有為、梁啓超和孫中山影響,學生中有不少革命黨人。(康有為和梁啓超的保皇派對爪哇的訪問及辦報紙,孫中山的革命黨在爪哇辦報紙)。

辛亥革命時,暨南完全中學許多人參加了武裝起義並從事各項革命活動,學校一度停辦。1918年春,在黃炎培等人的努力下,暨南完全中學正式開學,並改名為暨南學校,趙正平人校長,先後開設師範、商業兩科和補習班、中學、小學。1921年,學校商科遷往上海徐家匯辦學,同年與東南大學在上海合設上海商科大學。

1927年6月14日,鄭洪年執掌學校,在他的努力下,學校改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民國初期七所國立大學之一),鄭洪年為第一任校長,蔡元培為校董。

1929年設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招收國外回國之小學與中學畢業生。1930年,又增設法學院。

因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多次遷移,於1942年6月輾轉至福建建陽。1946年6月才遷回上海。1949年6月上海解放以後,8月暨南大學撤銷,師生併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

195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1960年9月,暨南大學水產系部分學生併入上海水產學院(現上海海洋大學)。

1966年,「文革」開始,暨南大學停止招生,學校還有1000多人。1970年3月5日,暨南大學有一次撤銷。

1978年,暨南大學再度復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