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了,我們都忘了怎麼治普通感冒。

miki粥 發佈 2022-12-13T00:13:43.418155+00:00

有人好奇這一輪病毒的攻擊覆蓋,是否已經實現了滅霸的一個響指,於是做了一份網絡調查,結果37000多人里陽性比例占了35%。

病毒已經在北京運行了一周,身邊的朋友紛紛中招。

有人好奇這一輪病毒的攻擊覆蓋,是否已經實現了滅霸的一個響指,於是做了一份網絡調查,結果37000多人里陽性比例占了35%。

我個人覺得還比較科學,和純北京老母親群里中招比例差不多。還有65%的小龍女,一心一意等「陽」過。

有些人已經不信抗原的檢測結果,只盼早陽早過。鄰居一家三口從喉嚨發緊到發燒,不停地測抗原,一心希望自己的結果是中了陽。但最後結果就是單槓到退燒。

我說這可能就是普通感冒吧,不信,還是要堅持把自己變成陽性病例。



群里看到一張聊天截圖,有人說現在去醫院急診的,十個裡面有八個用藥過度。

於是群里開始了新一輪用藥安全性普及:

藿香和頭孢不能搭配用,等量服用會引起心悸+過敏性休克,其效果等同於服毒;布洛芬和抗生素一起吃,吃出了大事兒;連泡騰片和維C都不能多吃多喝,因為過量會引起免疫系統紊亂。

三年之中我們的心裡只有「奧密克戎」,都忘了怎麼對付發燒感冒——

泡腳喝薑湯發汗,必要時再配一片兒撲熱息疼退燒,最後頂不住上布洛芬止疼。


三年,我們也忘了怎么正常地生活。

清華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說,下一代受到的疫情疫情比我們想像的大,很多孩子出現「四無」現象:

學習無動力。沒有老師家長逼就不主動學習;

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遊戲和社交媒體;

社交無能力;

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嘖嘖,現象全中,小孩真比爹媽躺平。但仔細想想,這些問題也不是疫情後才有的啊。

先說沒有老師家長逼著就不學習,這好像是人類的天性。當年我看在線教育的時候,薈萃哈耶普斯學界神級教授的學習資源平台Coursera,學生多學霸,最後完課率也只有3%。

當時矽谷最優秀的一群產品經理想盡辦法要提升完課率,甚至最後都祭出了完課證書,能做留學申請的輔助材料,依然沒有任何改善。

當時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從Coursera的數據來看,人群中大概只有3%的是天生的學霸,他們無論是出於好奇、目標感還是自律,至少是可以主動堅持學習。

其它大部分就是普通人,被媽逼遮寫作業的普娃才是常態。與其說學習無動力是心理問題,不如說是這是縱容了人類幼崽的天性——

大部分人對學校教的東西,並沒有太多好奇心。

姐姐可以盯著視頻學做失敗的史萊姆合成實驗,也能用草稿紙折出複雜的噬魂怪,但讓她乖乖上網課,就如同被孫悟空定了身,身體雖在電腦前但心已九霄雲外。

線下也不會好太多。一年級的時候我去聽他們的公開課,老師在台上激情澎湃,她在台下百無聊賴、東倒西歪。



再說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於社交媒體和遊戲。

疫情對「網絡生活」是有強化作用,畢竟小孩天天不出門也要娛樂和遊戲。但如果說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我到也不覺得。

那是沒有太多選擇,如果給他們選擇,那天天沉迷於上網的小孩還真未必是大多數。朋友今天帶娃去三亞,她說小孩昨天興奮得睡不著。

我們似乎被疫情逼得更加善於社交了。

@毛利 老師在上海封控的時候寫過,自己因為社恐,搬家兩年多一直沒有和鄰居交往,偶爾出門扔垃圾碰見了也是一言不發,匆匆走過。

之後,封控開始了。這真是一段難熬的歲月,一段你連一根小蔥也要想辦法弄的日子。

一次小區群里有人問誰家有蔥,她立刻說自己有,送你點。要是換做以前,肯定不會多事。

我想自己也是這種類型,埋頭寫稿的人大多不擅長人際交往,做自己的就好了啊。有時候和鄰居硬湊出話來說,心裡很尬。

但疫情來了,一根蔥就可以打破磚瓦之間的隔膜,在大家只能互助共度的日子裡,再不愛多事也會雪中送炭——

這兩天不少鄰居陽了,沒陽的人負責投餵。

放在之前,這是很難想像的,大家都自顧自生活,誰還能耐心去照顧別人的難處?

小孩們也是。

卷在琴棋書畫課外班裡的時間釋放出來,小區里天天組隊遊戲。今年六一趁著人多,我甚至組織起了一次打水仗,大家都玩瘋了,水球大戰結束後的一個月里,小區的娃見到我就追著問什麼時候再玩一次…

我說好,但隨著新學期線下複課了,小孩們被一個個捉回學校,再沒有找到機會。

說疫情三年讓小孩喪失社交能力?不覺得,交朋友才是小孩天性。只要給他們機會,這種能力會自然生長。



最後對生命價值無感受,大概是這一代小孩的通病。

因為父母做得太好,沒留給小孩機會吃苦。昨天看熱搜,戰蘭都陽了還堅持帶貨直播,引來十來萬網友圍觀:小菲好好跟媽媽學著點。

有這麼強悍無敵九條命的媽,汪小菲還能學什麼?等著吃喝,沒事寫寫發瘋文學就好了啊。

積極心理學家有個觀點:堅持做困難的事會提升人的心理韌性,增強幸福的感知。

但這屆爹媽擅長包辦一切的家庭教育,堵住小孩所有困難的可能性,甚至連學習都幫他們一起抗拒吃苦,選擇最容易的「躺平」…

沒有挫折教育的小孩,必然對生命價值缺乏感受。

這不是因為疫情才有的問題,它只是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當疫情全面結束,不想上班、考試成績差的藉口沒了,但對心靈的次生災害,還是可以怪上一怪的。

三年了,創傷有沒有?肯定有,但也許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恐怖。

姐姐釋放出一個普通小孩的天性:不愛學習不愛寫作業,為了不寫作業敢向屏幕後的老師挑釁——作業要求三點前交,她每天拖到晚上9點才開始。

大多時候她發呆看動畫片,喜歡編繩寫手帳,喜歡干一些無用的事。可我想了想,自己小時候不就這個樣嗎?

深宅在家,無憂無慮。

我們的焦慮,多半是因為距離太近,自己假想的那個超級小孩消失了,天天在眼前晃來晃去的娃,那麼的真實而不完美。

弟弟五歲,眼中的奧密克戎

病毒仿佛改變了我們對人生的看法。但一切被抹平的速度,可能比海水撫平沙灘來得還快。

今天朋友家的小孩發燒了,當媽的幫娃上網課。大家好奇,你怎麼不請假?

她說自己學校的老師早已不管陽性這一套了!主課語數外直接倆老師上,一個上課一個盯人,天天玩命催作業。

雖然沒有複課,但老師已進入線下狀態,摩拳擦掌霍霍。

家長的焦慮也打開了封印——

之前封控的時候,很多當媽的都許願說只要小孩身體健康,絕對不會在乎他們期末考試多少分;但全面放開才一周,大家似乎就忘了那些週遊世界的夢想,開始著手籌劃怎麼雞娃讀書…

對,生活還要繼續。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