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玄機」、遍地「巧思」 跟著封面新聞一起探秘成都考古中心

封面新聞 發佈 2022-12-13T12:05:33.751706+00:00

12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浣花溪旁的成都考古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展廳內,處處藏著考古人為參觀者準備的「小浪漫」。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 攝影報導

2400年前的床、刻有「成都」二字的戰國青銅矛尖、「最早」的成都人樣貌、等著被「翻牌子」的考古生僻字……12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浣花溪旁的成都考古中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展廳內,處處藏著考古人為參觀者準備的「小浪漫」。

展廳

「誠意」滿滿

成都矛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站在大廳外,便可看見「考古·成都」四個古雅大字。走進一瞧,2017年公布發現、刻有「成都」二字的戰國時期青銅矛尖立在下面,它的前方還罩有一面放大鏡,讓參觀者可以清楚辨認出上面的古雅秦篆「成都」。

據了解,這件銘文銅矛出土於蒲江縣飛虎村,這是第一次在公眾前露相。「它的出現,證明成都的城市稱謂早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存在,將成都城市稱謂的歷史又向前推了200年。」成都文物考古中心陳列宣傳部主任唐淼說。

展廳

此外,成都考古中心的「鎮館之寶」——商業街船棺葬古蜀漆床,同樣令人矚目。它出自距今約2400年的戰國晚期商業街船棺合葬墓,據推測可能是最後一代蜀王的墓葬。

那張著名的、耗時考古團隊18年時間修復完成的漆床,此次出現在考古中心是其原件的第二次展出。「上一次是在北京,以後則將長期在這裡展出,也可以算是我們考古中心的鎮館之寶了。」唐淼說。

「巧思」滿滿

「識字牆」帶你認識考古生僻字

識字牆

在成都考古中心的展廳中,有許多考古人給參觀者設計的「小彩蛋」。展廳的入口,腳下是由明清時期規整的大塊石板路面到唐宋時期的磚鋪路,再到商周時期的紅燒土路的呈現。

「這樣的設計,意思是參觀者從腳下現代的瓷磚路開始,一步步往裡走,一步步接近過去。這是我們此次『參觀』的內容和意義。」唐淼說。

而在旁邊的可觸摸的大屏幕上,浮動著一個個文物圖案,點擊這些圖案,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便躍然屏幕上——馬王堆漢墓的素紗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彩陶盆……它們都是自2021年評選的「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代表性文物。

陶器碎片及其修復後的成品展示

探鏟、手鏟、量尺、刷子,還有用來拍遺址全貌的無人機,為了讓參觀者對考古工作更加了解,他們設置了一整面牆的考古工作用具。此外,大廳內還有兩個模擬探方內,直觀展示了他們的工作狀態。在旁邊一整面展示櫃裡的陶器碎片以及修復後成品,讓文物從出土到展出之間的經歷一目了然。

模擬的考古場景

鬲、甗、簋、簠……這些生僻字你認識多少?在展廳內,有168個考古「生僻字」組成的「識字牆」。它們都是一個個待翻的牌子,牌子的一面是字,另一面則是相關的文物圖片、拼音及文物出土的地點。

「這168個字並非隨機排列,而是以車馬器、樂器、盛器、兵器等類別排列。」唐淼說,後續也計劃將其整理成文字版和視頻版等,方便更多感興趣的觀眾學習了解。

在成都考古中心,你不僅僅可以看到考古出土的文物,還能與考古人「互動」。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有關「什麼是考古」的所有基本知識。「這場展覽的主角不是文物,而是考古工作本身。」唐淼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