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倉頡篇》到「三百千」,古代啟蒙教材,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鈞儒說史 發佈 2024-05-02T17:51:35.450674+00:00

從秦漢時期開始,中華先民們便十分注重對於孩童的教育,並為他們編寫了大量優秀的啟蒙教材,這為文化的發展延續奠定了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這和我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的傳統是分不開的。

從秦漢時期開始,中華先民們便十分注重對於孩童的教育,並為他們編寫了大量優秀的啟蒙教材,這為文化的發展延續奠定了基礎。

從那些啟蒙讀物中,我們也能看到古人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

自從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概念之後,中國的教育體系便開始不斷發展。

不過在先秦時代,雖然已經有了教育孩童的學校,但是卻沒有統一的教材。

孩童們大多都是通過閱讀晦澀的經典來識字,這讓孩童的開蒙面臨不小的挑戰。

李斯劇照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推行統一文字是秦始皇政治改革的重要一環。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接受「篆文」這一官方文字,秦始皇命令大臣們編寫識字教材,用來給孩童們開蒙。

丞相李斯選取了一些常用字,將其按照四字一句的方式排列,著成《倉頡篇》,這也成為我國最早的識字讀本之一。

後來又有人寫出了《爰歷篇》、《博學篇》,這些著作都是將常用漢字進行簡單排列,幫助孩子們識字用的讀本,這三本書被合稱為「三倉」

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倉頡

由於年代較為久遠,如今三倉已經散佚,我們也無法得知李斯藉助這些文字給孩子們講述了什麼道理和故事。

不過從漢代流傳下來的蒙學教材《急就篇》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秦朝蒙學讀本的面貌。

《急就篇》是流行於漢代的識字讀本,全書兩千多字,和三倉不同,《急就篇》中包含三百多個重複的文字,這顯然是為書籍內容服務的。

《急就篇》書影

《急就篇》全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常見的姓氏名稱,每句都是三個字。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的服飾器物,每句七個字。

第三部分則是一些文學常識,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句式為七言和四言摻雜。

《急就篇》書影

《急就篇》的內容和行文方式都秉承著由淺入深的理念。

孩子們從身邊人的姓氏開始,在教材的帶領下一步步熟悉身邊的事物,這可以讓他們保持學習的興趣,這是啟蒙教育的關鍵所在。

而且相較於三倉,《急就篇》中並沒有太多的生僻文字,而是儘可能選取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字詞,這也是啟蒙教材和三倉這類「字書」分道揚鑣的標誌,這為之後啟蒙教材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蒙學教材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當時的學者們依然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在識字讀本的設計上,在編排上他們力求不用重複的字,同時還要像《急就篇》一樣言之有物,讓孩子們在認字的時候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最先開始這一嘗試的是《開蒙要訓》,此書應成書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略早於《千字文》成書的南梁時代。

這本書本來已經散佚,但上世紀人們在敦煌石窟中覓得了本書的唐代版本,這讓我們得以了解此書的全貌。

敦煌出土的《開蒙要訓》

《開蒙要訓》採用了和三倉一樣的四言文體,將一些常用字進行了編排,讓孩子們在識字的同時能夠了解一些常識性的內容。

不過,相比於後面要提到的《千字文》,《開蒙要訓》的內容略顯呆板。

比如它只是將冰寒、凍冷這些表示寒冷的詞彙合在一起,並沒有更多的意義,但相比於此前的識字讀本,其依然有不小的進步。

比如其開篇的「乾坤覆載,日月光明。四時來往,八節相迎」,就和後來《千字文》的開篇頗為類似,這種對於世界觀的宏大展開,對於孩子們而言也是有著一定吸引力的。

《開蒙要訓》成書之後,便成為了最流行的啟蒙教材。

這一情況直到南梁時期《千字文》成書後,才發生了改變,據記載《千字文》是南梁文人周興嗣所作,當時其受到梁武帝的委託,為梁武帝的兒子編寫一份識字讀本。

周興嗣塑像

周興嗣在接到任務之後,只用了一個晚上就寫出了蒙學經典《千字文》。

和之前的識字讀本一樣,《千字文》也是用四言的方式寫成,但周興嗣憑藉過人的才華將書中的很多段落寫成韻文,這讓《千字文》讀起來琅琅上口,更便於孩子們記憶。

除此之外,周興嗣還對《千字文》的內容進行了精心編排。

《千字文》書影

書的第一部分講述了世界的構成和運行規律,之後又從身邊的器物、動物講到了人的誕生,並將三皇五帝以來的歷史進行了簡要的描述。

在講完歷史後,內容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對於孩童品格的養成很有幫助,最後則是周興嗣勸導孩子們認真讀書的話語。

《千字文》書法作品

整本書的行文邏輯一氣呵成,既能引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又有很好的勸學作用,這令其迅速代替了《開蒙要訓》,成為了流行一千五百多年的蒙學教材。

之後,也有不少才子文人試圖用一千個不同的字組成千字文,挑戰周興嗣的作品,但他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書法《千字文》

這也讓《千字文》的地位更加尊崇,許多書法家都會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來創作一份完美的《千字文》,這些書法作品的問世,也給孩童們提供了臨摹的範本,進一步提高了《千字文》的教育價值。

在《千字文》問世之後,古人便將其視為識字讀本的巔峰作品,後世蒙學教材的發展便走上了與《千字文》不同的道路。

第一種新蒙學教材以《太公家教》和《增廣賢文》為代表,這些書籍收集整合了當時的諺語,這些內容大多簡單易懂,並且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受到了孩子和家長們的廣泛歡迎。

《太公家教》成書於隋唐時期,其中諸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內容,至今仍被廣泛傳誦。

《增廣賢文》書影

成書時間更晚的《增廣賢文》在《太公家教》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其中記載的諺語比《太公家教》更加口語化,而且多用對仗工整的韻文寫就。

這對於孩子們而言更加容易理解背誦,其中像「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等語句,也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經典。

諺語雖然是民間智慧凝練的結果,但簡單的摘錄收集還是顯得內容太過鬆散。

在南宋時期,我國最重要的蒙學經典《三字經》問世,其以三言行文,語句多符合韻律,這極大減輕了孩子們的背誦負擔,而其內容更是令人折服。

《三字經》

《三字經》的內容大致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了人的天性,並由此導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從「為人學,方少時」開始,簡單講解了兒童需要了解的常識。

第三部分從「凡訓蒙,需講究」入手,講明了學習經典的順序,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讓孩子預習未來的知識,更是為家長們提供的教學指南。

「經子通,讀諸史」開始《三字經》進入第四部分,向讀者概括了中國的古代歷史。


最後一部分則是古代蒙學教材必備的勸學內容,這讓孩子們在接觸了大量知識後,依然對未來的學習抱有期待。

《三字經》對於內容的編排十分合理,相較於《千字文》,《三字經》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行文不受限制,這讓其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而其中的教學指南部分更是古代蒙學教材的創舉,這讓普通人家也能明白正確的教學方法,對於教育的普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三字經》問世之後,迅速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啟蒙經典。

直到今天,都還有不少家長將《三字經》作為孩子的啟蒙讀物,而這些孩子也能從這部古籍中收穫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百家姓》書法作品

在這些經典之外,還有部分創作者另闢蹊徑,用更加返璞歸真的方式給孩子們啟蒙,其中以《百家姓》最具代表性。

成書於北宋年間的《百家姓》是將當時最常見的姓氏進行了整合,之後按照符合韻律的順序編排成的四言韻文。

和其他蒙學教材相比,《百家姓》的內容沒有什麼教育意義,但是這反而省去了孩子們理解的成本,他們只需要背誦內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姓氏可以和身邊人產生聯繫記憶,這讓《百家姓》成為了和《千字文》一樣流行的識字讀本,它和《千字文》、《三字經》也被並稱為「三百千」,成為了中國古代蒙學教材的標杆。

接受啟蒙的兒童

中國作為教育大國,古人對於啟蒙教育的重視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獨樹一幟的。

蒙學教育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古人精心創作的蒙學經典,雖然其中的部分內容因為時代局限性不再適用於當代,但是絕大多數內容仍然有著極強的教育意義,至今依然在啟蒙領域發揮著耀眼的光輝。

私塾中學習的孩子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蒙學讀物的歷史透視》,徐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蒙學輯要》,徐梓、王雪梅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