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在我!台灣海軍的迷之自信在哪?

南大李斌 發佈 2022-12-17T01:17:23.675783+00:00

之所以稱其為「決戰海域」,是因為在台軍看來,台灣東岸是防禦重點,如果解放軍的軍艦飛機能夠從台灣的南北海域到達其東邊,完成對台灣島的包圍封鎖,那麼對台灣的威脅就是致命的。

在台軍的防禦作戰計劃中,台灣島南北兩端的海域已被劃定為「決戰海域」。

之所以稱其為「決戰海域」,是因為在台軍看來,台灣東岸是防禦重點,如果解放軍的軍艦飛機能夠從台灣的南北海域到達其東邊,完成對台灣島的包圍封鎖,那麼對台灣的威脅就是致命的。

所以,台軍的計劃是,要在「決戰海域」阻擊解放軍東渡,以達到「擊敵於海上、拒敵於海岸」的目的。

這口氣確實很大,但究竟能不能實現,還得看實力。與解放軍在海上決戰,就少不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那麼台海軍有這樣的實力嗎?

兩岸海軍你追我趕50年

其實在數十年前,台海軍還真有與大陸海軍一決高下的實力。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共內戰尚未結束,台海軍的發展方針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東輕西重」。

當時解放軍的海軍太弱,對台灣島的東側沒有任何軍事壓力,加之蔣介石還做著「反攻復國」的春秋大夢,所以台海軍的主力都部署在台島的西海岸。

當時,台海軍主要裝備有4艘「陽字」號驅逐艦,6艘「太字」號護航驅逐艦,12艘「山字」號護航驅逐艦,4艘「關字」號護航炮艦,26艘「江字」號護航炮艦,14艘「永字」號掃雷艦等。這些都是來自美國的老舊艦艇。

而建國初期大陸海軍的主力是來自蘇聯的4艘鞍山級驅逐艦和4艘成都級護衛艦,其他多是一些小型艦艇,缺乏出海攻擊能力所以在這個時段,台海軍相比大陸海軍,還是占有一定優勢的。

因為「反攻大陸」的需要,台海軍還尤其加強了兩棲作戰力量。

當時台海軍擁有23艘「中字」號坦克登陸艦,17艘「美字」號中型登陸艦,30艘「聯字」號步兵登陸艇,21艘「合字」號通用登陸艇等,另外還有本土建造的各型登陸艇兩百多艘。

由此可見,蔣介石還是做足了反攻的準備。但台海軍裝備上的優勢,並沒能轉化成戰場上的勝利。解放軍運用「小艇打大艦」的特殊戰法,先後擊沉「太平號」,解放萬山群島,取得八·六海戰大捷等,創造了一系列以弱勝強的經典海戰案例。

從七十年代開始,隨著蔣介石反攻大陸夢的徹底破碎,台海局勢得到一定緩解。但台海軍的發展並未因此減速,美國在與大陸緩和關係的同時,也沒有放緩對台軍的援助。

而且為了平衡兩岸海軍的實力,每當大陸海軍服役新的戰艦,美國就會立即為台軍提供能與之抗衡的戰艦。比如當年美國對台援贈4艘「陽字」號飛彈驅逐艦,就是為了對付大陸從蘇聯獲得的4艘鞍山級驅逐艦。

1970年代後大陸自製的051型旅大級驅逐艦陸續服役,美國又對台出售了一批新的「陽字」號驅逐艦。至1990年,台海軍共接收並翻修了26艘「陽字」號驅逐艦,水面作戰能力已壓倒大陸海軍,而且數量上也僅次於美國和蘇聯海軍,排名世界第三。因此台軍當時號稱擁有亞洲最大的驅逐艦隊。

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新世紀初。

在台海軍完成「二代艦」換代之後,截止2001年台海軍保持著5.6萬人的規模,擁有主力新型驅護艦近40艘,包括18艘驅逐艦,8艘成功級護衛艦,8艘濟陽級護衛艦,6艘康定級護衛艦。

另有飛彈快艇50餘艘,兩棲登陸艦19艘,4艘潛艇(只有2艘具有水下攻擊能力),以及各類巡邏艇、掃雷艇、登陸艇數百艘。

這些「二代艦」配置的武器主要是美國的「魚叉」反艦飛彈、「標準」2型艦對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及台方自製的「雄風」反艦飛彈等,具備相當的反艦和反潛能力。

而據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數據,大陸海軍截止2006年才有25艘驅逐艦,45艘護衛艦,50艘登陸艦,50艘柴油潛艇,以及45艘飛彈快艇等。如果平攤到三大艦隊之後,屬於東海艦隊的主力艦艇其實也不多。

另外在具體部署方面,台海軍則形成了「東大西小」的格局,也就是將大型主力艦艇都部署在台灣東面,以實施大範圍的海上機動作戰。而西面向大陸一側,則部署的多是小型艦艇,如「光三」錦江級飛彈巡邏艇、「光六」隱身飛彈快艇等。

之所以如此部署,是因為台軍認為,一旦開戰,解放軍必將以大型水面艦艇為主力掩護龐大的登陸艦隊渡海作戰。而台海軍用大型戰艦與解放軍正面抗擊,不僅成本高風險大,而且還會讓台島東側海域的防禦形成真空。

因此台軍方才制定了「以小攻大」的戰術,這與當年解放軍用小船打國民黨大艦的戰法如出一轍。

台海軍靠什麼決戰境外海域?

新世紀以來,大陸海軍迎來高速增長期,而台軍的增長速度卻明顯停滯了。至今台海軍的主力戰艦,還是原先的那批「二代艦」,而且隨著老一批「陽子」號驅逐艦的陸續退役,台海軍的驅逐艦如今只剩下了4艘基德級。

1996年台海危機之後,台軍為加強防空能力向美國求購神盾艦,遭到拒絕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購買了4艘造價1.5億美元的基德級飛彈驅逐艦。

除了4艘基德級驅逐艦,台海軍的家當目前只有22艘護衛艦(巡防艦),2艘輕型護衛艦(巡邏艦),4艘潛艇,43艘巡邏艇,14艘布雷和掃雷艇,艦艇總數為117艘。

據外媒稱,台海軍的這個實力已名列世界第10名,排在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英國、法國、韓國、義大利之後。

要是台海軍能排名全球第10,那麼大陸三大艦隊中的任何一支都可以排進前10名。現在的東海艦隊擁有約15艘飛彈驅逐艦,至少35艘護衛艦,以及龐大的兩棲登陸艦隊。不管是單艦性能還是規模,東海艦隊的實力都已勝過台海軍。

台海軍現在能夠拿得出手的主力戰艦就是4艘基德級,此前還有台媒稱其可以對抗大陸的055萬噸大驅。不過這顯然是痴人做夢。

基德級是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的一款多用途驅逐艦,在那個年代它的戰鬥能力的確相當出色,而且9600噸的滿載排水量也讓其成了一款「准萬噸大驅」。

該艦裝有2座「標準」防空飛彈發射裝置,2座4聯裝「魚叉」發射裝置,2座三聯裝魚雷發射管等,以及SQR-19拖曳聲吶和SQS-53A艦首聲吶,具備強大的防空、反潛、反艦能力。

但相比大陸的主力驅逐艦中華神盾052D,基德級依然略有遜色。052D配備了相控陣雷達與垂直武器發射裝置,可搭載紅旗-9遠程防空飛彈、海紅旗-10近程防空飛彈、鷹擊-18超音速反艦飛彈等。

其中鷹擊-18作為一款「亞超結合」飛彈,具有優秀的突防能力,而且射程可達600公里,遠超基德級「標準2」防空飛彈的最大射程153公里。加上近300公斤的高爆彈頭,完全可以對大中型戰艦發出致命打擊。

相比第二代052D,新一代萬噸大驅055的實力又有了質的提升,比服役了近半個世紀的基德級高出一兩代,戰力更不可同日而語。

警惕台海軍的不對稱戰術

面對兩岸軍事力量差距的不斷擴大,台軍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企圖從三個層面削弱大陸海軍的優勢。

一是建設「第二海軍」。在大陸海軍加速造艦的這些年,相當於海岸警衛隊的台海巡部門,也提出了一個宏大的造艦計劃。

按照計劃,該部門將在2018年到2027年間建造6種類型共141艘艦艇,包括4艘4000噸級巡防艦,6艘1000噸級巡防艦,12艘600噸級巡防艦,17艘100噸級巡防艇等。

按要求,這些艦艇都是軍民兩用的設計,建成後在戰時可以隨時改裝成護衛艦、飛彈艇和布雷艇,執行軍事任務。因此,這支艦隊也被稱為台灣地區的「第二海軍」,未來的任務就是輔助台海軍執行作戰任務。

二是加強反介入能力。因為兩岸實力的不對稱,實際上台海軍很早就放棄了發展大型戰艦的思路,而是側重於發展小型艦艇,包括反艦飛彈武器等。台「第二海軍」之所以全是中小型艦艇,也就是這個原因。

有了小艦艇之後,下一步則是為其配備各類型飛彈發射裝置。目前,台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以及新型567噸級隱形輕巡邏艦,都已裝備有「雄風2」「雄風3」等飛彈發射系統。其中「雄風3」最大射程為130公里,使用慣性和GPS制導可用來精準攻擊大型艦艇,已成為台灣版的「航母殺手」。

第三,採用分布式作戰理念。這是來自美國海軍的一種戰術思想,很接近游擊戰術思想,大體意思就是將海軍艦隊劃分成若干小的作戰單元,採取分散部署、分散襲擊的辦法來破壞對方的陣線。

有了以上三點,的確在某些方面增加了台軍抵抗大陸的底氣。實際上大陸海軍根本不怕與台海軍決戰,相對來說,台海軍的這種以小博大的不對稱戰術,更值得警惕。

先發制人式降維打擊

在台軍看來,只需要運用不對稱戰術和反介入武器,在戰時給解放軍製造巨大的破壞,就能阻止解放軍渡海登陸。

但這種戰術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卻是值得懷疑的一方面,大陸的海軍艦隊有多層防護網攔截反艦飛彈,根本不會給台軍的小艦艇以及其發射的反艦飛彈近身的機會。

另一方面,真要到了戰場,大陸恐怕也不會給台海軍出手的機會。大陸實施渡海登陸之前,必然會先取得台海的制空權與制海權。

利用空中轟炸力量和遠程打擊力量實施降維打擊,徹底摧毀台軍的岸基雷達和防空系統,包括台軍難以掩藏的艦艇與戰機。

一旦解放軍取得台海的制空權與制海權,那麼台海軍的那點家當基本就可以報廢了,那些小艦艇別說到「決戰海域」阻擊解放軍,就怕連港口基地也走不出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