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鄉菱角

範敬貴 發佈 2022-12-18T05:39:42.846124+00:00

記憶中,小時候母親經常會買菱角回來,煮好以後,她拿起來就啃,一啃還停不下來。菱角那瀰漫的香氣,特有的香味,很誘惑人,每次看到母親吃菱角,勾起我的饞蟲,我就咂嘴弄舌,直盯著桌上的菱角,不由自主的流下了口水,我想吃,又不敢咬,咬在嘴裡又不敢用勁,怕刺到嘴裡的舌頭。

記憶中,小時候母親經常會買菱角回來,煮好以後,她拿起來就啃,一啃還停不下來。那時都是小野菱,它一周四邊都有刺,弄不好就要戳到上齶或牙齦。母親無所謂,吃起菱角,還真有點本領,一斤二斤的菱角,不費吹灰之力就啃的一乾二淨。菱角那瀰漫的香氣,特有的香味,很誘惑人,每次看到母親吃菱角,勾起我的饞蟲,我就咂嘴弄舌,直盯著桌上的菱角,不由自主的流下了口水,我想吃,又不敢咬,咬在嘴裡又不敢用勁,怕刺到嘴裡的舌頭。母親看到我那種饞象,就用刀從中間劈開後,用刀尖挑菱角米,我不時吞咽著。


上學時,語文課本中有這麼一個吃菱角的寓言故事:有個北方人,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菱角.後來到南方作官,有一次坐在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裡。


有人提醒他說:「吃菱角要去殼.」他卻想掩蓋自己的短處,說:「我不是不知道要去殼,連殼一起吃,是想用來清熱呀!」


人家問他:「北方也有菱角嗎?」他說:「前山、後山,哪裡沒有呢?」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這個吃菱角的寓言故事的啟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個北方人不是一個智者。堅硬的殼會把自己卡的疼痛不已。卻還要堅持自己明白。在外人面前裝學問。講面子。受傷痛苦的還是自己。


我喜歡吃菱角,長大以後,我啃菱角漸漸熟練起來,隨便扔到嘴裡,知道如何下齒,吃起來毫不費力了。


菱角吃起來口感很好,吃到菱角就停不下來。菱角中間的肉不大,我們稱「菱角米子」。煮熟的「菱角米子」雪白光滑,可熬粥吃。


菱角可以生吃,嫩的生菱角把皮剝掉,將米子用糖水浸一下,可以作為冷菜吃。長老了的菱角,煮熟了就比較「面」了,所謂「面」,就是指纖維少而柔軟更具粉狀,這時口感也很好。


寶應人在中秋節的那一天,會用月餅,菱角、芋頭以及石榴等敬月。中秋節前後也是吃菱角的季節。


寶應自古以來就是水鄉澤國,至今尚有五湖四盪,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菱角在寶應縣內種植歷史悠久,縣內湖盪和池塘、溝河歷來有種植菱角習慣。明代《隆慶志》《寸歷志》記載,寶應種植菱角歷史負盛名。民國23年(1934),《本縣物產概況及改進計劃》中記述,菱角產銷量250噸,多為野生。1949年後,寶應各鄉鎮,東盪西湖均有菱角種植,1960年,陸續從外地引進南湖菱、紅菱、楓菱等品種。2000年,寶應縣內水產養殖普遍推廣科學、健康、生態養殖,菱角塘套養水產品成為養殖戶首選。2005年後,菱角塘套養種殖、養殖技術,帶動菱角種植面積大幅攀升,全縣種植面積增加到800公頃,(含混套養),每公頃平均單產8.50噸,總產量6800噸。


菱角生長在湖泊中。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長。均在三月生蔓延長。葉浮在水上扁而有尖,很是光滑,葉下有莖。五六月開小白花,在夜裡開放,白天而合上,隨月亮的圓缺而轉移。


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二型:著泥根鐵絲狀,著生於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狀細裂,裂片絲狀,淡綠色或暗紅褐色。莖圓柱形、細長或粗短。葉二型:浮水葉互生,聚生於莖端,在水面形成蓮座狀菱盤。


菱角葉,葉片廣菱形,長3—4.5厘米,闊4—6厘米,表面深亮綠色,無毛,背面綠色或紫紅色,密被淡黃褐色短毛(幼葉)或灰褐色短毛(老葉),邊緣中上部具凹形的淺齒,邊緣下部全緣,基部廣楔形:葉柄長2—10.5厘米;中上部膨大成海綿質氣囊,被短毛;沉水葉小,早落。


菱角花,花小,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一1.5厘米;萼筒4裂,僅一對萼裂被毛,其中2裂片演變為角;花瓣4,白色,著生於上位花盤的邊緣;雄蕊4,花絲纖細,花葯丁字形著生,背著藥、內向;雌蕊2心皮,2室,子房半下位,花柱鑽狀,柱頭頭狀。


菱角果,果具水平開展的2肩角,無或有倒刺,先端向下彎曲,兩角間端闊7—8厘米,彎牛角形,果高2.5—3.6厘米,果表幼皮紫紅色,老熟時紫黑色,微被極短毛,果喙不明顯,果梗粗壯有關節,長1.5—2.5厘米。種子白色,元寶形、兩角鈍,白色粉質。花期4一8月,果期7—9月。又稱「菱角兒」為種子植物。


菱,又稱芰、風菱、烏菱、菱角、水栗、菱實、芰實,菱科菱屬。


菱角種類繁多,人工栽培的大可有火柴盒大小,野生的較小,小的僅有指甲蓋大。有青色、紅色和紫色。


菱角外形:二角為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為芰。品種有家菱、野菱之分,家菱表皮多為紫色,野菱表皮多為青色,肉質嫩、味淡甜、清香可口,老菱堅硬。


菱角品種分類:四角菱有餛飩菱,又稱南湖菱,小白菱,大青菱,水紅菱,邵伯菱,沙角菱,扒菱,又名烏菱、風菱、大彎角菱,蝙蝠菱,五月菱,七月菱,無角南湖菱,又名圓菱、和尚菱、元寶菱、無角菱等。


藥膳:菱粉糕,菱角、糯米粉各500克,白糖50克。將菱角去殼,曬乾研成細末,和糯米粉,加白糖拌勻,入籠屜旺火蒸熟,取出切塊即可。


菱角燒豆腐,鮮菱角500克,嫩豆腐2塊,蔥花少許。菱角去皮殼,洗淨,切成兩半;豆腐洗淨,切成小塊,放入沸水鍋內略氽後撈出,瀝去水;鍋內加入豬油燒熟,下蔥花煸炒,倒入清湯,加入菱角、豆腐,放入精鹽、味精、醬油,加蓋燜3分鐘,用濕澱粉勾芡,淋入芝麻油,起鍋裝盤即成。具有健脾生肌、殺菌的功效,對皮膚瘡瘍患者有一定食療作用。


紅菱汁,新鮮紅菱1000克,白糖適量。紅菱去殼,搗爛,絞取自然汁,放置一夜,再入白糖少許,隔水燉略溫,即可飲用。夏季飲用紅菱汁,具有清暑解熱,除煩止渴的功效。為夏暑極佳的清涼飲品。本品還有祛酒毒,醒酒功效。


蔥香菱角,菱角250克,調料:大蔥10克,鹽1克,香油3克。


將菱角用刀剝去外殼,削去紫色膜皮;菱角放在盤中,加入蔥花、鹽,隔水大火蒸10分鐘;食用前滴少許香油即可。


水煮菱角,菱角500克,大蔥3段,姜3片,花椒1/2茶匙(3克) 八角3顆,香葉3片,鹽2茶匙(10克)。將菱角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後,用廢舊牙刷將菱角表面和縫隙中的泥洗掉沖淨。大蔥切段,姜切片。將洗淨的菱角,放入鍋中,再倒入清水沒過菱角,放入蔥段,薑片,花椒,八角,香葉。蓋上蓋子,大火煮沸後,改中火煮15分鐘即可。吃的時候,直接掰開外殼食用。


菱角燜排骨,排骨洗淨備用。白蘿蔔洗淨去皮切小塊,鮮磨菇洗淨對半切開備用。將菱角先用水煮熟,用刀對半切開,剝出裡面的肉備用。排骨放入電飯鍋內,注入適量的水,加薑片一起煮沸。煮沸撇去浮沫,把鮮磨菇放進去,加適量的料酒燉20分鐘。20分鐘後,把白蘿蔔放進去,再燉半個小時。最後放入菱角肉煮五分鐘左右,加鹽一起煮五分鐘,至菱角入味即可。



史料記載:荷花盪里傳來玲瓏婉轉歌聲,那曲聲柔美動聽。讓人的心兒也跟著曲聲盪揚。一舟緩緩划過,舟上坐了幾個妙齡女子。她們口裡吟唱的是采菱曲,江南流行唱這個曲子。她們捲起衣袖,露出白皙豐潤的手臂。她們褲腿也挽起,腿上肌膚也如同凝脂般潤滑。她們唱著歌兒,同時把手伸進水裡,富有節奏的採摘著菱角。斜陽照耀在水面上,把水面也染個通紅。相映而下,更顯得她們動作的婀娜。


女子唱的《采菱曲》是樂府曲調,其曲柔美動聽,寫的人很多。在南朝時候特別的盛行,它和《採蓮曲》一道構成了當時的流行曲調。直到唐朝仍有不少人寫《采菱曲》。


南朝梁江淹寫《采菱曲》,曲中言道:「秋日心容與,涉水望碧蓮。紫菱亦可采,試以緩愁年。」他說采菱可以緩解憂愁,其實應該是優美的曲調讓人淡忘心中憂愁。我心中煩惱的時候,聽一些輕柔的曲調心情會舒緩許多,而且百聽不厭。就如唐朝張九齡說:「蘭棹無勞速,菱歌不厭長」。(·張九齡《東湖臨泛餞王司馬》)。


劉禹錫也寫《采菱曲》,而且他寫的很長。他寫到:「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鸞翔。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菱角如錦緞一樣飄蕩在水中,采菱女子連心上人都來不及顧及,爭著去采菱角,她們爭著劃向那菱角多地方。蘭槳一道道划過掀起一層輕浪。菱角吸引力確實很大啊。他又寫采菱曲聲:「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美麗曲聲連三千里外長安都能聽到,可見其魅力巨大。


唐朝的溫庭筠在長安看到有人坐船東歸(唐朝的大運河可以從長安坐船直下江南)。想起故鄉菱角。他寫到:「飄然篷艇東歸客,盡日相看憶楚鄉」。小小菱角勾起人的思鄉的愁緒。可見菱角在詩人心中的地位。


南朝的《采菱曲》輕柔婉轉,而北朝詩作多豪邁之氣,像北朝的《木蘭辭》中木蘭豪邁之氣就很濃。我想木蘭不會多溫柔的,否則怎麼會做一個剛強的軍人。


野菱是里下河一帶的特產應該是很有歷史了,淮安人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九回中一位漁翁說的那首《鷓鴣天》中便有提及,說到的水生植物有:「青蘆筍,水荇芽,菱角雞頭更可夸。嬌藕老蓮芹葉嫩,慈姑茭白鳥英花。」


寶應菱角有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梅堯臣在《安宜道中》寫下「青青老菱葉,下有繁實尖。浪尖撥船女,刺手終不嫌」的詩句。元朝薩都刺在《射陽湖雜味》的一首詩詩中,描寫賣菱角情景「霜落大湖淺,漁家懸破罾。此時生計別,小艇賣秋菱」。


何平老師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寶應的劉寶樹,字幼度,號鶴汀,嘉慶丁卯舉人,官五河教諭,著作有《娛景堂集》。他是大名鼎鼎的劉寶楠的哥哥,也是很有學問的。他有兩首關於菱角的七律詩,這兩句詩是:「觸手有棱豪士骨,守身如玉美人心。」



何平老師說:「菱角被詩人擬人化成外表是叱吒風雲豪氣干雲的勇士,而內里卻是相貌過人守身如玉的美女。——勇士有稜有角,鋒芒畢露,與菱角的外殼何其相似;而美女玉肌冰骨,雪白滋潤,又和菱角殼內的果肉毫無二致。佩服詩人的想像,更讚嘆比喻得貼切傳神,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劉寶樹的前一首七律還有兩句:『圭角稜稜尚宛然,不因垂老便能圓。』可能是有點夫子自況的意味,菱角之圭角始終不變,不因到老就變得圓滑,這也應該是胸懷遠志、清高自愛的文人之風骨與氣節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