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日趨詭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點,可能還在「歐洲的火藥桶」

度度狼gg 發佈 2022-12-20T08:11:44.894333+00:00

前天凌晨,當「格子軍團」勇奪世界盃季軍,當無數球迷還在惜別「魔笛」莫德里奇的時刻,是否有人會想起,在1991年之前,世界上還沒有這個名字叫克羅埃西亞的國家?

前天凌晨,當「格子軍團」勇奪世界盃季軍,當無數球迷還在惜別「魔笛」莫德里奇的時刻,是否有人會想起,在1991年之前,世界上還沒有這個名字叫克羅埃西亞的國家?而在短短三十年裡,克羅埃西亞現在不僅是歐盟的成員國,甚至還是在軍事上加入了「北約」的國家!

當年率領游擊隊死拼德國鬼子的狄托,80年去世,如果他現在活過來,大概率也得氣死回去,因為他本來就是克羅埃西亞人。從1941年起,狄托和他的游擊隊戰士們一路浴血奮戰,挫敗了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的無數次圍剿,最終成為了二戰的戰勝國,一手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邦包括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赫(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的合稱)、馬其頓、黑山共六個共和國,曾經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一員。學生時代也經常看球,「貝爾格勒紅星隊」踢得一點也不孬,恐怕當年的紅星隊裡,也有不少克羅埃西亞族的球員吧。

如果沒有意外,克羅埃西亞永遠不能以國家隊的名號,出現在世界盃的舞台上。然而上世紀80年代末期發生的「東歐劇變」,讓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瞬間陷入內部動盪,至1991年6月,南斯拉夫內戰正式爆發!

一、「拆」字當頭

西方在基本贏得冷戰之後,對於那些國土面積、資源儲備、人口基數較大的「曾經對手」,採取的最卑劣的手段之一,那就是「拆」:儘量把這些國家拆分成為一個個四分五裂的小國,從而再也無力成為盎撒人眼中的「刺頭」。

隨著華沙條約軍事組織的解散以及東西德的統一,蘇聯對東歐的控制呈徹底潰敗之勢,於是什麼波蘭、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等等國家,紛紛投向西方的懷抱,其中目前表現最嘚瑟的,應該算是波蘭了吧?很煩人。

對於擁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蘇聯,以及由六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邦,西方早早就在他們的腦門上貼了個「拆」字。西方深諳此道,其一貫的手法就是製造內亂,而最先被拆分的可不是蘇聯,正是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在複雜的形勢催生下,1991年6月25日晚(比蘇聯早),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這兩個加盟共和國,突然宣布獨立,次日南斯拉夫人民軍前往平叛,雙方開始交火,南斯拉夫內戰爆發。

如果沒有外部勢力干涉,南斯拉夫人民軍完全有能力維護聯邦的完整,可問題是,這個拆遷隊的幕後老大是鷹醬。簡短截說,在西方的全方位支持下,克羅埃西亞擊退了聯邦軍隊的武力鎮壓,成功實現了獨立目標。

而一旦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倒下,後面的局勢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馬其頓共和國於1991年9月宣布獨立、波赫共和國也於1992年3月宣告獨立(當時的首府就是電影裡的塞拉耶佛)。

等於說,原來南斯拉夫的加盟共和國已經六去其四。尤其是塞族、克族和穆族並存的波赫地區,更是打成了一鍋粥,南斯拉夫政府則希望通過支持波赫塞族,保留一點點尊嚴。

混戰到1993年底,波赫塞族(人口占比31.4%)已經控制了約70%的國土,波赫克族(人口占比17.3%)控制了大約20%的國土,而波赫穆族(人口占比43.7%)只控制約10%的國土,南斯拉夫聯邦政府奪回波赫控制權的贏面很大。

拆遷隊終於赤膊上陣了,北約旋以波赫塞族武裝殺害塞拉耶佛的平民為藉口,宣布對塞族武裝實施空中打擊,1000多架現代化戰機黑壓壓飛來,徹底摧毀了塞族武裝的通訊、指揮設施和幾乎所有重武器,克族和穆族武裝隨即發動反撲。

這就是著名的「波赫戰爭」,我們經常在好萊塢的動作大片中,看到塞族武裝有許多窮凶極惡的暴行,意思是克族和穆族才是正義的一方,如果你真信了,那就代表被西方媒體成功洗腦,實際上這三隻烏鴉,差不多一般黑。

結果沒有懸念,南斯拉夫聯邦對克羅埃西亞、對波赫的武裝行動均告失敗,所謂的聯邦只剩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再叫「聯邦」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於是1992年4月27日更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這就是我們後來知道的「南聯盟」了,在此期間,曾經的龐然大物蘇聯也轟然倒下,一夜之間分裂成為15個獨立國家,當然包括如今的烏克蘭。在筆者看來,盎撒人的「強拆」和暴力,永遠是捆在一起的兩個名詞。

二、繼續強拆

1992年5月起,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以「懲罰」南聯盟出兵支援克羅埃西亞、波赫塞族武裝為藉口,對其實施了全方位的各類制裁,遂使曾經的南斯拉夫,從一個中等發達國家,淪落為面積驟減和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這還不算完,儘管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個共和國,但是在塞爾維亞境內還有一個特別刺頭的省,那就是阿爾巴尼亞族人口較多的「科索沃自治省」。眼見曾經的南斯拉夫聯邦、現在的南聯盟被西方各種強拆和打壓,科索沃的阿族人也蠢蠢欲動了。

科索沃並不大,也就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20多萬人口的樣子,但是其中九成是阿爾巴尼亞族,從1996年起,科索沃境內的阿族就組織武裝,開始用暴力手段謀求獨立,南聯盟當然還是要武力平叛:科索沃可不是加盟共和國,打它沒毛病。

這邊南聯盟的軍隊和警察剛一出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又跳了出來,指責南聯盟這個那個的,反正都是老一套,並且提出由北約組成多國部隊進駐科索沃,來「穩定」局勢,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以強硬的姿態加以拒絕。

北約們認為,米洛舍維奇政權已經是巴爾幹半島和東南歐的「最後一個異己」,必欲除之而後快,那就乾脆趁科索沃的混亂局勢,實施進一步干涉,於是強壓南聯盟與科索沃的阿族武裝進行「談判」,提出了一系列讓米洛舍維奇難以接受的條件。

談到1999年3月,南聯盟仍然拒絕在有關科索沃問題的條約上簽字,北約遂於3月19日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五天後發動了代號為「盟軍」的全面空襲,塞爾維亞再次遭受猛烈打擊,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美元。

整個塞爾維亞境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通通遭到北約戰機的狂轟濫炸,其中在5月7日,美機還轟炸了東方大國駐貝爾格勒的大使館,釀成重大血案。北約的姿態很清晰:要麼聽我們的安排、要麼就炸到你們屈服。

南聯盟在北約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打擊之下,顯然是沒有勝算的,長達78天的空襲下來,整個國家到處一片廢墟。北約一邊說「我炸」,一邊問米洛舍維奇:腦袋瓜子嗡嗡的吧?就問你服不服?

就在塞爾維亞幾近崩潰時,不成想卻炸出一個狠人來,他的名字叫普京,當時的職務是俄羅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隱隱已有接班葉爾欽的跡象,在他的力主下,俄羅斯出面從中斡旋,並派出特使協調衝突各方進行談判。

1999年6月20日赫爾辛基談判結束,南聯盟軍警被迫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約也宣布停止轟炸,條件是科索沃由包括俄羅斯軍隊在內的「多國維和部隊」接管,未來政治地位由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塞爾維亞實際上遭受了重大失敗,只不過還留下一條底褲。

關於向科索沃派遣維和部隊的問題,北約表面上歡迎俄羅斯參與,背地裡卻企圖將其排除在外,不過俄羅斯在普京的主導下,就近派出200名空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武裝介入,搶占了科索沃重要的斯拉蒂納機場。

這200名俄軍成功阻止了7000英軍進入機場的企圖,兵力規模雖小,卻也是北約地面部隊不敢妄動的,否則就真要引發世界大戰了。俄羅斯通過此舉,挽回了正在下滑的大國身份,也幫南聯盟暫時撐住了一些場面(2003年,俄軍撤出維和部隊)。

牆倒眾人推,南聯盟在1999年的失敗和無奈,使其凝聚力逐漸歸零,2006年6月黑山又宣布獨立,於是什麼南聯邦、南聯盟都不復存在,世界上只剩下一個塞爾維亞,甚至連米洛舍維奇都不能善終。

按理說,曾經的南斯拉夫已經被拆成六個小國,不再對西方構成任何威脅,得饒人處且饒人唄?NO,科索沃這顆定時炸彈的用處大著呢。

三、風波再起

實際上,科索沃的阿族自治分子,早已在2008年2月單方面宣布獨立了,這完全是在北約武力保護下違反赫爾辛基談判結果的行為,可惜塞爾維亞卻無可奈何,只能口頭上表示不予承認,卻又在北約的威脅下表示: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

國際社會對這事也比較撕裂,中俄等國當然不予承認,但是在美國領頭上,仍有一堆國家現如今已經承認,再加上有3000多人的北約維和部隊駐紮,科索沃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獨立。

科索沃的事實獨立,推翻了由聯合國和北約聯合託管(由聯合國派出人員管理,北約維和部隊提供安全保障)的模式,使巴爾幹地區再次成為美、歐、俄等大國的角力點,這裡號稱「歐洲的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點所在。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要求塞爾維亞也加入制裁俄羅斯的陣營,這就等於逼著曾經的小弟,去反對榜一大哥,塞爾維亞當然不情願,於是西方趁著俄羅斯無暇他顧,又開始利用科索沃問題作妖了。

科索沃目前的實際局面,是阿族的所謂「政府」控制著大部分地區,但是在靠近塞爾維亞的北部地區,塞族也有自己的社區和組織,方方面面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和對塞爾維亞的忠誠,使小小的科索沃也撕裂為兩個陣營。

俄烏戰爭爆發前後,阿族政府就開始搞事情,不斷對塞族社區實施試探性襲擊,至上個月又突然強推「科索沃共和國車牌」,也就是塞族人必須更換新的統一樣式的車牌,不換就扣車罰款,這事傷害性不大,侮辱性卻極強。

道理明擺著,塞族人如果乖乖從命,就等於公開承認了這個所謂「科索沃國家」的合法性,將來就會成為這個新國家的少數民族,被歧視被壓迫勢必在劫難逃,回想起內戰時期的各種暴行,天知道科索沃境內的塞族人未來會遭遇什麼。

於是塞族人集體反對,數百名塞族警察以辭職表示抗議,當局調動軍警試圖威逼,還逮捕了一名塞族警察,與塞族武裝民兵發生對峙和交火。與此同時,科索沃作為一個聯合國都未予承認的國家,近日居然簽署文件要申請加入「歐盟」。

科索沃當局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在事實和法理的雙重層面上,實現真正的獨立,這種做法既違背了1999年的幾方協議,也在公然踐踏塞爾維亞的底線,某種意義上,塞爾維亞政府已經退無可退。

武契奇總統在聲明中也說:「我們已經被逼到牆角」,因為科索沃當局目前的一系列做法,如果塞爾維亞政府聽之任之,則將徹底失去民心和執政基礎,那就是「國將不國」了,於是連續放出狠話。

塞爾維亞政府聲稱,如果科索沃當局再不收手的話,將派遣軍警前往保護塞族同胞。可問題是,科索沃駐有北約的多國部隊,塞軍得不到北約允許的話,又不敢單方面派兵進入,否則必遭新一輪打擊。

武契奇心裡更明白,即便塞爾維亞政府提出派兵的申請,北約也百分之百不會同意,這事就難搞了。要說塞爾維亞也夠悲哀的,向本國的一個省派出安全部隊,還得經過美歐的同意,這什麼世道?

四、三戰爆點?

塞爾維亞雖被多次肢解,目前仍然有680萬人口和28000人的正規軍,還有5萬多預備役兵員,而科索沃只有100萬人口和10000人的武裝,後備兵員最多5000餘人,真要開打,科索沃當局其實毫無勝算。

而科索沃當局有恃無恐的根本原因,當然是身後有多國部隊這棵大樹,諒武契奇的軍隊也不敢真的開過來,所以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變本加厲不斷刺激塞爾維亞政府,武契奇總統此刻怒火中燒,真的會善罷干休嗎?

美國選擇在這個時機,慫恿和縱容科索沃當局搞事情,甚至把事情搞大,自然是認定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無力對塞爾維亞提供任何實質性的援助,從根本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塞爾維亞問題,換個傀儡政府換個代理人什麼的。

畢竟塞爾維亞已經是諾大歐洲,唯一跟中俄保持良好關係的國家,恐怕也是普京在巴爾幹半島僅存的朋友,自然是美國眼中的「異類」,如果塞爾維亞當真出兵「維權」,那美國和北約又找到痛下殺手的藉口了。

敏感時刻,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科索沃當局是在北約和歐盟的默許下,發起了一系列的挑釁,她強調俄羅斯將與塞爾維亞站在一起,將繼續「協助貝爾格勒捍衛其在科索沃問題上的國家權益」。

俄方還進一步承諾說,如果塞爾維亞將問題提交安理會解決,就一定會提供相應的支持,力挺武契奇的姿態很明確。許多讀者認為,在俄羅斯被俄烏戰爭拖得疲憊不堪之際,類似的「聲援」並無實際意義,其實大謬也。

科索沃問題如何解決,決定權既不在武契奇手中,也不在阿族政府手裡,而是他們後面的大國博弈。巴爾幹半島地處歐亞要道,地緣政治非常敏感,塞爾維亞已經是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唯一盟友,普京豈能坐視不理?

更重要的是,普京目前急需以勝利者的姿態,體面地結束俄烏戰爭,那麼是俄羅斯軍隊干不過烏克蘭嗎?當然不是,演員斯基能夠繼續撐下去,完全依靠美國和北約的不斷輸血,普京若想打破僵局,開闢「第二戰場」也是非常不錯的選項。

如果在萬分危急時刻,普京套用1999年的模式,以少量精兵快速進入科索沃,掩護塞爾維亞的軍事行動,將使北約第二次面臨十分尷尬的境地:直接跟俄軍硬剛甚至衝突?那就是世界大戰的序曲:第三次世界大戰咯。

那麼任由塞軍在俄軍掩護下達成目的?北約必將顏面掃地,與此同時,當美歐的目光和力量,不得不重新投向科索沃時,對烏克蘭的軍援必然受到一定影響,也有利於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扭轉局面。

如此一箭雙鵰的操作方式,普京向來輕車熟路,因為20多年前,他已經這麼幹過了,讀者不妨看看今天的熱點新聞,有兩條需要引起特別關注:

其一是普京突然造訪白俄羅斯,顯然是在政治和軍事上有所籌謀,他已經三年多沒去了;其二是北約駐科索沃部隊(KSF)宣布,在未來幾天內將舉行戰術演習,在一個非北約國家的領土上舉行軍演,這本身就很無恥、很雙標。

但是重點不在這裡,如果僅僅是為了對付羸弱的塞爾維亞軍隊,武裝到牙齒、占盡技術和裝備優勢的北約部隊,還需要用軍演來進行威懾和遏止?恐怕正是項莊舞劍,意在普大帝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