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年20000例器官移植手術,背後公司擬IPO

健識局 發佈 2022-12-21T23:54:24.583937+00:00

在中國,一年到底有多少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2022年12月9日,《中國器官移植髮發展報告(2021)》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5272例、器官移植手術19326例。

在中國,一年到底有多少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


2022年12月9日,《中國器官移植髮發展報告(2021)》正式發布。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5272例、器官移植手術19326例


器官移植不僅包括了移植術中器官保存、運輸、評估及修復的設備,還涉及移植醫用配套耗材、體外診斷試劑、術後管理等。每年2萬例的器官移植手術,竟也能撐起一個龐大的產業來。


11月24日,二度衝刺科創板的健耕醫藥遞交了招股書。雖然健耕醫藥所處的正是器官移植耗材產業,不僅是資本市場上的稀缺標的,也是醫藥行業很冷門的領域。畢竟,器官移植市場的天花板顯而易見。


一年不到2萬例的市場,能撐起健耕醫藥創始人吳雲林的「上市夢」嗎?


51歲外科醫生的「野心」

健耕醫藥是做代理起家。2016年之前,健耕醫藥的主要業務是以代理銷售移植領域醫療器械和免疫抑制劑為主,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自研產品,主要是移植領域體外診斷試劑、藥物濃度監測試劑等。


健耕醫藥的創始人吳雲林出生於1971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其不僅擔任過上海龍華醫院的外科醫師,還做過日本藥企巨頭藤澤製藥在香港的區域經理。也是在這期間,吳雲林結識了LSI公司創始人戴維·克拉維茨。戴維是移植醫學界的大拿,他主導研發的LifePort腎臟灌注箱是美國最主流的腎移植機械灌注設備


外科醫師出身的吳雲林看到了國內這一市場的空白與商機,2005年就成為了LSI公司的中國區獨家代理商。直到現在,LifePort腎臟灌注運轉箱還是我國唯一獲批的腎臟灌注產品


由此可見,雖然器官移植業務量不大,但參與者更少,這是健耕醫藥能夠站穩腳跟的主要原因。


健耕醫藥LifePort腎臟灌注箱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僅能夠向器官提供營養物質,減輕缺血帶來的損傷,還能夠動態監測評估器官的活力。這其實對於降低患者術後的併發症以及提高存活率等指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轉運箱的使用年限一般為5-7年,健耕醫藥更多的收入來自於腎臟灌注的耗材。



目前相較成熟的器官移植是肝移植和腎移植。據國信證券研報,國內器官移植供需存在巨大缺口,據測算國內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30萬人,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數量僅2萬例


這導致了健耕醫藥業績增長緩慢,根據招股書,健耕醫藥的營收僅從2019年的3.97億元增長至4.8億元,而同期淨利潤卻從9714.84萬元下滑至4996.3萬元。



器官移植用耗材的收益比設備顯然更有市場。2021年全球移植診斷市場規模為39億美元,但這一市場已牢牢被雅培、西門子、羅氏等海外幾大巨頭占據。而2010年便開始自研移植領域體外診斷試劑的健耕醫藥,這一業務在2021年銷售收入僅為160萬元,占比還不到1%。


買回來的技術「穩」嗎?


想要登陸資本市場的健耕醫藥,目前已經收購了LSI公司,把曾經的代理關係變成了現在的控股關係。


除了LifePort腎臟灌注運轉箱,當前健耕醫藥核心的研發產品包括肝臟灌注運轉箱、輸注循環管路套裝等一次性耗材等,都是LSI公司在美國的控股子公司ORS與第三方單位合作研發取得的。這一系列研發核心牽頭人正是戴維。


健耕醫藥的研發合作模式主要是由ORS公司牽頭提出技術和產品構思,之後由ORS研發人員和第三方研發單位的人員共同參與研發、設計等。最重要的是,研發成果歸ORS公司單獨享有



從這種業務模型上看,健耕醫藥實際上就是綁定了外國公司一道,來中國資本市場上市。


在招股書中,健耕醫藥言明:公司合作研發形成的與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復產品相關的專利權最終均由LSI或其子公司享有,與第三方合作研發的產品註冊文件均由ORS公司申請取得,不存在糾紛或潛在糾紛。


這樣的公司組織形式或許能避免一時的糾紛,但健耕醫藥並不完全掌握智慧財產權。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潘婷婷告訴健識局:「控股公司雖然能控制專利享有的企業,但是沒有專利權。專利權的歸屬以專利證書顯示為準。」


根據招股書,公司43名研發人員中,有14名研發人員在境外。核心技術其實依然掌握在外國人手裡,這是健耕醫藥IPO面臨的最大障礙。


撰稿 | 曾嘉藝

編輯|江芸 賈亭

運營 | 曦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