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一線醫護|山大二院急診醫學中心:24小時待命,衝鋒在前

海報新聞 發佈 2022-12-23T12:28:13.729023+00:00

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姜篤銀的腦海中,早已沒有了黑夜和白晝的概念。他對於時間的劃分,只依據一個原則,那就是科室病人的情況:只有病人少、情況好,他才會下班休息。2022年11月起,急診醫學中心的患者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姜篤銀的腦海中,早已沒有了黑夜和白晝的概念。他對於時間的劃分,只依據一個原則,那就是科室病人的情況:只有病人少、情況好,他才會下班休息。

2022年11月起,急診醫學中心的患者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疫情高峰時,工作量成倍增加,僅11月份,科室就接診患者7170人次、搶救室新入563人次、留觀室總觀察2089人次,每日平均接診300餘人次。這意味著,新冠陽性減員的情況下,要想保證每一位病人都能夠得到有效救治,醫護人員必須要付出數倍的努力。

11月16日起,醫院疫情防控工作進入緊張階段,和往常一樣,作為急危重症救治的最前線,急診醫學中心承受的壓力更重,作為一名擁有16年急診管理經驗的「老人」,姜篤銀深知,這是一場與新冠病毒決戰的硬仗。「不論什麼情況,救人都是第一位的,有任何困難,24小時隨時找我!」這是姜篤銀跟同事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聽起來質樸無比的話,卻成為大家的一顆定心丸。

急診醫學中心的救治工作越來越重,醫生要同時兼顧危重症疾病的搶救及新冠疫情下各類複雜病症的處理。24小時待命,隨時備戰各類急救任務。「即使再多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抵禦一個樂觀積極團隊的凝心奮發。」姜篤銀說。

45歲的急診醫學中心護士長王興蕾已經連續48個小時沒有合眼,在科室里駐守了整整一個月沒有回家。

從11月初的閉環管理到近期的政策優化調整,王興蕾一直駐紮在科室,擔當著「大管家」的角色,大到科室的人員調配、護理管理,小到「戴手套也要手消」「注意消防安全用電安全」「分距離、分房間錯時用餐」等,都在她的考慮範圍內,她常常忙到沒有時間吃飯、睡覺,她必須將自己的時間捏碎、拉長,才能處理完每一項工作,確保整個科室上下的正常運轉。24小時電話不停已經變成她工作的常態。

急診科作為開放性的窗口科室,防疫工作落實起來本就困難重重,又正值疫情期間病人激增,急診醫護人員不得不全員加班,但是沒有人抱怨,連上七八個夜班也是常態。

有天夜裡,在僅能容納一名患者的臨時搶救間內,王興蕾和同事們先是搶救了四名心梗患者和十幾名普通患者,還沒等喘口氣,一名來自青島的急產產婦來不及去產房也被送到科室,醫護人員只能把診室改造成臨時產房,幫助產婦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

許榮廷教授和劉黎明教授是急診醫學中心兩位年近七旬的老醫生。出於關愛和保護,疫情期間科室沒有安排兩人坐診。但是他們主動請纓,正常坐診,始終堅守在抗疫的第一線。

兩位老教授的精神鼓勵著科室的年輕人,也同樣寬慰著來此就診的病人。科室里有鬧情緒的病人,只要兩位老教授一去勸說,他們的情緒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選擇醫學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從醫幾十年,我們追求的無非就是這份職業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許榮廷和劉黎明動情地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唐曉寧 通訊員 張瑞雪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