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一個人愛情觀的形成,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陸心說 發佈 2022-12-25T07:42:14.036847+00:00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女性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在俄狄浦斯效應的影響下,每個人在婚戀關係中所展現出的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在婚戀中的行為,都能夠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女性心理學》這本書中,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在俄狄浦斯效應的影響下,每個人在婚戀關係中所展現出的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在婚戀中的行為,都能夠在父母的身上找到影子。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他思想的形成,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誠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一個人的童年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往往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譬如說,一個原生家庭幸福的人,他對於愛情便很可能有著美好的幻想,他憧憬愛情,覺得婚姻就應該是幸福的代名詞,而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幸,他可能便會恐懼愛情,覺得自己無法在婚姻生活中獲得幸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女生,她們在尋找愛情伴侶時,總是喜歡找比自己年齡大的人作為戀愛對象,她們覺得年齡大一些的男士更加成熟,更會照顧人,從心理學的緯度去探究原因,大概便是由於這些女生在童年時,缺少父親的陪伴,所以她們對於年齡偏大的男生會更有好感。

這也是卡倫霍妮在《女性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觀點的佐證:一個人愛情觀的形成,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大都對愛情充滿嚮往。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他們的童年生活大多是無憂無慮的,正因如此,他們會想當然地覺得愛情也一定會是幸福的。

或許在他們眼中,愛情便如同童話故事裡的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一樣,即便他們的愛情之路會遭遇到一些無關痛癢的挫折,但最終一定會有一個完滿的結局。

在愛情關係里,這些人會是無憂無慮的,但他們也可能會像溫室中的花朵一樣變得天真,分辨不清那些試圖接近他的人,對他究竟是真心,還是假意,他們更容易在愛情關係里受傷。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無論是對於婚姻,還是對於愛情,都有著天真且美好的想像,他們雖然更容易獲得幸福,但卻也很容易將真心錯付於人。

二,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對待愛情會很謹慎。

一個原生家庭不幸的人,他們從小眼看著父母終日爭吵,成長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的人,或許會覺得婚姻生活是痛苦的,正因如此,他們在選擇戀愛對象的時候, 也會相對謹慎。

或許在他們看來,美好的婚姻生活,只會出現在影視劇,以及童話故事中,而現實中的婚姻生活,則是沒有那麼美好的。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接近他們的人,以及與他們接觸最多的人,便是他們的父母,他們終日觀察著父母的相處模式,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將父母的行為,當做是自己的模仿的對象。

由於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從小生在家庭氛圍緊張的環境中,所以當他們在面臨著愛情的抉擇時,他們也會表現得很謹慎。

三,一個人愛情觀的形成,與他的原生家庭有關。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論證過這樣一個觀點: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會對他今後的人生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成長在原生家庭中的經歷,也會對一個人的愛情觀,起到重要的影響。

譬如說 ,在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艾瑪是一個追求奢華生活的人,為了滿足自己對於物質的需求,她甚至是欠下了巨額的債務。

這種對於物質的過度依賴,或許便是由於她童年對於奢華生活的嚮往,得不到滿足之後而產生的補償心理。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童年生長在何種原生家庭之中,會對他今後對於愛情的態度,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面對時的態度,很可能與他原生家庭的氛圍有關。

出生於不幸的原生家庭中的人,面對愛情之時,往往會有一種敏感、自卑與恐懼的心理,他們既恐懼擁有愛情,又對愛情有著嚮往,他們若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愛情觀帶來的困惑,便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心態,用積極正向的愛情去看待愛情。

愛情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反射,愛情關係是否美好,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心對於愛情的想法,在愛情關係里,懂得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讓自己在面對愛情的抉擇時,能夠多一些陽光且正向的想法,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幸福的愛情。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關鍵字: